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P4

  ..續本文上一頁貪,使其意無憂戚。又要觀察外覺如覺,行持的極爲精勤,而立正念、正智,好好的自禦其心,使其離開悭貪,使其意無憂戚。又須觀察內外覺如覺,行持的極爲精勤,而立正念、正智,好好的自禦其心,使其離開悭貪,使其意無憂戚。比丘!像如是之定,在于去時、來時,都應善于修習,在于住時(站立時)、坐時、臥時(倒下來時)、眠時、寤時、眠寤時(半眠半醒時),也應當修習。又次,也應當修習有覺有觀之定、無覺少觀之定,應修習無覺無觀之定,也應當修習喜共俱定、樂共俱定、定共俱定,以及修習舍共俱定。

  比丘!如果修習此定,極爲善修的話,則,比丘!應當又要更修觀內心如心,行持要極爲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禦心(好好的製禦其心),使其離開悭貪,使其意無憂戚。又須觀察外心如心,行持要極爲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好好的自禦其心,使其離開悭貪,使其意無憂戚。又要觀察內外心如心,行持要極爲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禦心,使其離開悭貪,使其意無憂戚。比丘!像如是之定,在于去時、來時,都當善于修習,在住時、坐時、臥時、眠時、寤時、眠寤時,也應修習。又次,也應修習有覺有觀之定、無覺少觀之定,修習無覺無觀之定。也應修習喜共俱定、樂共俱定、定共俱定,以及修習舍共俱定。

  比丘!如果修習此定,極爲善于修習的話,則,這位比丘,應當又更修習觀察內法如法,行持要極爲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製禦其心,使其離開悭貪,使其意無憂戚。又觀外法如法,行持要極爲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製禦其心,使其離開悭貪,使其意無憂戚。又觀內外法如法,行持要極爲精勤,要立正念、正智,要善自製禦其心,使其離開悭貪,使其意無憂戚。比丘!像如是之定,在于去時、來時,當善于修習,在于住時,坐時、臥時、眠時、寤時、眠寤時,也應該修習。又次,也應當修習有覺有觀之定、無覺少觀之定,以及修習無覺無觀之定。也應當修習喜共俱定、樂共俱定、定共俱定,以及修習舍共俱定。

  比丘!如果修習此定,極爲善于修習的話,則,比丘!其心應該要和慈俱,而遍滿于一方,而成就,而遊止其境界中。像如是的,遍滿于二叁四方,遍滿于四維上下,普周于一切,心都與慈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而無量的善修,而遍滿于一切世間,成

  就而遊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心與悲、與喜,與舍俱,而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而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遊止于其境界。

  比丘!如果你修習此定,極爲善于修習的話,則如遊東方時,必定會得安樂,而沒有衆苦患。如果遊南方、西方、北方的話,也必定能得安樂,而沒有衆苦患。比丘!如果你修習此定,極爲善于修習的話,我則尚且不能說你爲住于諸善法,更何況會說你爲衰退呢?但當晝夜,會增長善法而不衰退。比丘!如果你修習此定,極爲善于修習的話,你則會在于二果當中,必定會得其一的。或者在現世當中,會得究竟智,或者又會有余,而得阿那含果(叁果,不還果)。」

  于是,那位比丘聽佛所說,乃善受善持,就從其座位站起,稽首佛足,繞佛叁匝後而去。他受持佛的教言,在于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由于在那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則如族姓子所爲的: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棄家庭牽累之出家學道者,而唯修無上的梵行已完,在于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自作證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知如真(如實而知真谛)。那位尊者,已知法後,而至于得證阿羅诃(阿羅漢)。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十七、娑雞帝叁族姓子經第六(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等叁位年少的新學

  比丘講說離欲之法。又說如來住在無事處之山林樹下,乃爲自現法樂居,以及爲了慈愍後生之人,能得以效法之故。如來並記說弟子命終時,生在何處,亦爲諸善男信女得生信愛喜悅而效法。同時舉出四衆弟子爲例。

  我們這群結集佛經的大衆,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娑雜帝(娑祇多、婆羅帝,位于北憍薩羅國內),住在于青林中。

  那時,在娑雜帝城裏,有叁位族姓子,爲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他們都是新出家學佛的年輕比丘,都共來投入于此正法當中不久。那時,世尊問諸比丘們說:「此叁位族姓子,都是新出家來學佛的年青的比丘,都同來投入于此正法不久。這叁位族姓子是否很樂于此正法與律當中,來行持梵行嗎?」這時,諸比丘們,都默然不回答。

  世尊又再叁的問諸比丘們說:「此叁位族姓子都是新出家來學佛的年輕的比丘,都同來投入于此正法不久。此叁位族姓子到底是否喜樂于此正法與律當中,行持梵行嗎?」這時,諸比丘們,又再叁的默然不回答。

  于是,世尊乃自問那叁位族姓子,而告訴尊者阿那律陀說:「你們叁位族姓子,都同爲年輕而新出家來學佛的,你們同來投入此正法乃不久之事。阿那律陀!你們是否喜樂于此正法與律當中,修持梵行嗎?」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說:「世尊!如是!我們乃喜樂于此正法,而修行梵行。」

  世尊又問說:「阿那律陀!你們在于小時,在于年幼的童子時,爲

  清淨黑發(不知煩惱,故保清潔而黑發),身體盛壯,樂于遊戲,喜歡于常常澡浴,而嚴愛其身。到了後來,你們的親親(親屬),以及各人的父母,都互相愛戀疼惜,故在你們將出家時,就悲泣而啼哭,不肯允許你們出家學道。然而你們卻能排除阻礙,而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棄在家的牽挂,而爲無家的出家學道。阿那律陀!你們不怖畏王難,而行學道,也不恐畏盜賊,不怖畏負債,不驚畏恐怖,不怖畏貧窮不得生活等事,故而行學道。你們但厭生、老、病、死、啼哭、憂苦,或者就是欲得大苦聚之邊吧(欲解脫大苦聚)。阿那律陀!你們不是以像如是之心之故,才要出家學道的嗎?」回答說:「如是!」

  佛陀又說:「阿那律陀!如果族姓子,用如是之心去出家學道的話,你們能知,由于此,而能得無量的善法嗎?」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世尊說:「世尊爲法之本,世尊爲法之主,法乃由于世尊闡出,唯願世尊解說!我們聽後,就能得廣知其義。」

  佛陀便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你們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中之義,我當會爲你們分別其義。」阿那律陀等比丘,就受教而聽。

  世尊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如果被欲貪所覆,被惡法所纏的話,就不能得舍之樂,不能得無上的止息。他的心會生增伺(貪欲)、瞋恚、睡眠,心會生不樂(不欣喜),身會生頻伸(倦怠),會多食而心憂。那種比丘便不能忍受饑渴、寒熱、蚊虻、蠅蚤,以及風日之所逼。對于惡聲相向,捶杖之痛,也不能忍受。身會遭遇諸疾,而極爲苦痛,至于壽命欲絕,種種不可樂事,統統都不堪忍耐。爲甚麼呢?因爲被欲所覆,被惡法所纏,而不得舍之樂,不得無上的止息之故。如果有離欲,不爲惡法之所纏的話,必定能得舍之樂,以及無上的止息。他的心就不會生增伺(貪欲)、瞋恚、睡眠,心不生

  不樂,身不生頻伸(倦怠),也不會多食,心不會愁憂。這位比丘便能忍受饑渴、寒熱、蚊虻、蠅蚤,以及風日所迫。遇惡聲、捶杖,也能忍受。如身遇諸疾,而極爲苦痛,至于命欲告絕,種種不可樂事時,均能堪以忍耐。爲甚麼呢?因爲不被欲所覆之故,不被惡法之所纏之故,又能得舍之樂,和無上的止息之故。」

  世尊又垂問而說:「阿那律陀!如來到底是以何義之故,或者有所除(遺棄),或者有所用(受用),或者有所堪(堪忍),或者有所止(遠離),或者有所吐(出,遣除)呢?」阿那律陀仰白世尊說:「世尊爲法之本,世尊爲法之主,法乃由世尊所證,唯願世尊解說!我們聽後,就能得廣知其義。」

  佛陀便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你們要谛聽!聽後要思念其義,我當會爲你們分別其義。」阿那律陀等比丘,都受教而聽。

  世尊垂告說:「阿那律陀!諸漏(煩惱)穢汙,就是當來之有(衆生)的根本,爲煩熱的苦報,爲生、老、病、死之因。這些事,如來乃不是不盡(都滅盡),並不是不知(都證知,而如實而知)。因此之故,或者有所除(棄除),或者有所用(受用),或者有所堪(堪忍),或者有所止(遠離),或者有所吐(出,遣除)。阿那律陀!如來但因于此身之故,因于六處之故,因于壽命之故,或者有所除(思考後有所遺棄),或者有所用(思考後,而受用),或者有所堪(思考而後或堪忍),或者有所止(思考後有所遠離),或者有所吐(思考後有所遣除)。阿那律陀!如來乃由于此義之故,或者有所除,或者有所用,或者有所堪,或者有所止,或者有所吐。」

  世尊又垂問說:「阿那律陀!如來是以何義之故,而住于無事處,住于山林的樹下,樂居于高岩,寂而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之處,而沒有人民所到之處,而隨順而燕坐呢?(佛爲甚麼在那些寂靜處打

  坐?)」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世尊而說:「世尊乃爲法之本,世尊乃爲法之主,法乃由世尊體悟而說的,唯願世尊闡說!我們聽後,得能廣知其義。」

  佛陀便垂告而說:「阿那律陀!你們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爲你們分別其義。」阿那律陀等比丘,乃受教而聽。

  世尊告訴他們說:「阿那律陀!如來並不是因爲未得而欲得,不是未獲而欲獲,不是未證而欲證之故,而住在于無事處,住在于山林樹下,樂居于高岩,寂而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之處,沒有人民所到之處,去隨順燕坐的(不是爲了功行才在靜處打坐)。阿那律陀!如來唯由于二義之故,才會住于無事處、山林的樹下,樂居于高岩,寂而無音聲之處,遠離而無惡之處…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