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十六▪P3

  ..續本文上一頁果有一個地方,未曾聽過螺聲的話,便會到那個地方,會在于夜闇當中,升上高山的上面,盡力去吹螺。那個地方的衆多的民衆,未曾聽聞過螺聲,聽後,便作此念:這是甚麼聲音呢?像這聲音,實在爲妙極了,實在是非常的奇特啊!實在是令人可愛樂,好可觀聽,使人的內心歡悅不已!這時,那些衆人,便同往詣那位善吹螺的人之處,到達後,就問說:『這是甚麼聲音呢?爲甚麼會如是的極妙,如是的甚爲奇特,令人實可愛樂,好可觀聽,使人的內心這麼的歡悅呢?』善吹螺的人,就以螺投在地上,而對衆人說:『諸位君子們!當知!就是此螺之聲啊!』于是,衆人就用腳去蹴螺,而作如是之言:『螺啊!可出聲啊!螺啊!可出聲吧!』然而卻靜寂而沒有甚麼音響。善吹螺的人,便作如是之念:現在此衆人,乃愚癡不達(愚昧不通),不能善于曉解,並沒有智慧。爲甚麼呢?因爲乃從無知的物體,欲去求其出音聲之故。

  這時,善吹螺的人,就回取其螺,用水去淨洗,然後便舉向口處,而盡力去吹它。那時,那些衆人聽後,曾作如是之念:螺實在是非常的奇妙!爲甚麼呢?因爲由于手,由于水,由于口,而以風吹便會生出好聲音,而周滿于四方。像如是的,如果人若活命而生存的話(活活之時),就能作言語,而共相慰勞;假若其生命已終止而死亡的話,便不能說話,不能共相慰勞。蜱肆!您應該要如是的觀察衆生的再生,不可如肉眼之所見(肉眼只能見現實,不能看透真相)。蜱肆!如果有沙門、梵志,斷絕而離欲,而趣向于離欲;斷絕而離恚,而趣向于離恚;斷絕而離癡,而趣向于離癡。他乃用清淨的天眼,超出過于人眼,去觀見此衆生之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于善處,以及不善之處,隨著此衆生之所作之業,見其如真(如實而知見)。」

  蜱肆王又說:「沙門鸠摩羅迦葉!您雖作如是之說,但是我仍然是作如是之見,如是之說:沒有衆生之再生。」尊者鸠摩羅迦葉問他說:「蜱肆!又更有惡,而超過于此嗎?」

  蜱肆回答說:「如是!迦葉!又更有惡的。迦葉!我有有司(官吏),曾收捕罪人送到我所來,送到後,就向我而說:『天王!此人有罪,願王您懲治他!』我對他說:『你就捉此罪人,活生生的用秤,去秤他的輕重,生稱(杆)了後,就把他著在于地,用繩把他絞殺,殺死後,再用秤去秤他。我乃欲得知道此人爲何時爲之極輕而柔軟?何時其色悅澤而好?爲死後之時呢?或者爲活活之時呢?』他受我的教敕後,就取此罪人,活活的把他稱(秤)量一番之後,將他著在于地上,用繩把他絞殺,殺死後,又稱(秤)他。那個罪人,在生時,乃極輕而柔軟,色也悅澤而好;但是此人死後,其皮則轉而厚重,堅硬而不柔軟,色也不悅澤。迦葉!由于此事之故,我乃作如是之念:並沒有衆生之再轉生。」

  尊者鸠摩羅迦葉告訴他說:「蜱肆!請再聽我說譬喻,有智慧的人,聽喻就會了解其義的。蜱肆!猶如鐵丸,或鐵犁镵(掘土器),整日都用火燒,它當于那個時候,乃極輕而柔軟,色也悅澤而好。假若把火消滅後,就會漸漸的冷,會轉凝而厚重,堅硬不柔軟,色也不悅澤。像如是的。蜱肆!如果人還活之時,身體就會極輕而柔軟,色也會悅澤而好。假若他死亡之後,便會轉爲厚重,會堅硬而不柔軟,色也不會悅澤。蟬肆!你應該要如是的觀察衆生之生,不可如肉眼之所見那樣,只見眼前。蜱肆!假若有沙門、梵志,斷絕而離欲,而趣向于離欲;斷絕而離恚,而趣向于離恚;斷絕而離癡,而趣向于離癡。他乃以清淨的天眼,超出過于人之眼,而觀見衆生之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于善處,以及不善之處,隨著此衆生之所作之業。見其如真(如實而知見)。」

  蜱肆王又說:「沙門鸠摩羅迦葉!您雖作如是之說,但是我仍然作如是之見,如是之說:沒有衆生會再轉生。」鸠摩羅迦葉告訴他說:「蜱肆!又更有惡,超過于此的嗎?」

  蜱肆回答說:「如是,迦葉!又更有惡的。迦葉!我有有司(官史),曾爲捕罪人,送到我所來,到達後,白說:『天王!此人有罪惡,願王您懲治他!』我就對他說:『捉取這罪人,倒放在于鐵釜之中,或者倒放在于銅釜當中,將其口密蓋起來。在釜下燃起火來。釜下燃火後,好好的觀看這位衆生(靈魂)的入時與出時,其往來周旋的情形。』他受我的教敕後,就捉此罪人,把他倒放在于鐵釜之中,或者倒放在于銅釜之中,也密蓋釜口,在釜下燃起火來,而觀看這位衆生(靈魂)的入時出時,其往來周旋的情形。迦葉!我作如是的方便,但是卻不見衆生(其靈魂)之再于出生。迦葉!因此事之故,我乃作如是之念:並沒有衆生之會再轉生。」

  尊者鸠摩羅迦葉告訴他說:「蜱肆!我現在問您,您就隨您所了解的回答于我。您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您食好而極美的上馔,中午寢睡在床裏時,您是否憶想在于夢中看見園觀浴池、林木華果、清泉長流,而極意盡情的遊戲,而周旋往來嗎?」蜱肆回答說:「曾經憶有此事。」(確實有此事)

  迦葉又問:「如果您食好而極美的上馔,中午寢睡于床之時,在那個時候,是否有值班的侍從嗎?」回答說:「有的。」

  迦葉又問:「如您食好而極美的上馔,中午寢睡于床裏時,當那個時候,您的左右的值侍是否曾經看見您,由肉體出入,周旋往來之時嗎?」蜱肆回答說:「倘若是異人(最爲特出的人物),也不能看見,何況又是左右的值侍的人物,怎麼看到呢?」

  迦葉說:「蜱肆!您應如是的觀察衆生之再于轉生,不可如用肉眼之所見的那樣。蜱肆!如果有沙門、梵志,斷絕而離欲,趣向于離欲,斷絕而離恚,趣向于離恚,斷絕而離癡,趣向于離癡。此人乃以清淨的天眼,超出而過于人眼,去見此衆生之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于善處,以及不善之處,隨著此衆生之所作之業,見其如真(如實而知見)。」

  蜱肆王又說:「沙門鸠摩羅迦葉!您雖然作如是之說,但是我還是作如是之見,如是之說的:並沒有衆生之會再轉生。」尊者鸠摩羅迦葉告訴他說:「蜱肆!又更有惡的事,而過于此的嗎?」

  蜱肆回答說:「如是,迦葉!又更有惡的。迦葉!我有有司(官吏),曾收捕罪人,送到我所來,到後,向我說:『天王!此人有罪惡,願王懲治他!』我對他說:『你就捉此罪人,剝他的皮,剔他的肉,截斷其筋,破碎其骨,乃至于髓,去求此衆生的再度轉生。」

  尊者鸠摩羅迦葉告訴他說:「蜱肆!再聽我說喻,有智慧的人,聽喻後,就會了解其義。蜱肆!猶如奉事火而編發的梵志,住在于路邊,離開他不遠之處,有商人宿止在那個地方。那時,諸商人過了夜,在于隔日的早晨,怱怱忙忙的出發到他處而去,而遺忘一小兒。于是,事火教的編發的梵志,早起案行商人的住宿處時,發見一小兒獨住而失去其主人(指父母),看見後,思念說:現在這位小兒,並沒有所依怙,我如果不把他養育的話,必定會死亡無疑。因此,而抱持小兒而去,而回至其本處,去養育他。此小兒漸漸的長大,諸根都成就(成熟一些)。那時,事火教的編發的梵志,他在于人間裏,有些小事情,于是(因此),事火而編發的梵志,乃敕令這位年輕的人

  而說:『我現在有些小事情,暫時要出去人間一下,你就繼續添火,要慎重,不可以使它息滅!如果火息滅時,你就可以取此火鑽去求火。』

  那時,事火的編發的梵志,善教敕(吩咐)後,就到人間去,嗣後,該年輕的人,便出去遊戲,火就遂之而滅盡。年輕的人回來後,就去求火種,即取火鑽,用來打地,而作此言說:『火出來吧!火啊!快出來吧!』然而火卻不出來。又再在于石上加力而打之而說:『火出來!火出來!』火仍然不出來。火既不出來,他便破火鑽爲十片、百片,然後抛棄而坐在于地上,愁惱而說:『我不能得火,當如之何(怎麼辦呢?)』

  那個時候,事火的編發的梵志,他在于人間所作之事已完畢,就回皈其本處,回家後,問年輕人說:『少年的!你不出去遊戲,能隨時視察而種殖火,不使其息滅了嗎?』年輕的回禀而說:『尊者!我出去遊戲,火乃隨後不久而息滅。我回來求火,就取火鑽,以用打地,而作此語:火出來吧!火啊!快出來吧!然而火卻不出來。又在于石上加力打它,叫它:火出!火出!可是火還是不出來。火既不出來,便將火鑽破作十片、百片,然後把它棄去,而坐在于地上。尊者!我這樣的求火,卻不能得火,當如之何(怎麼辦呢)?』

  那時,事火的編發的梵志,便作如是之念:現在這位年輕人,非常的愚癡而不達理,不善于曉解,並沒有智慧。爲甚麼呢?因爲從無知的火鑽,而作如是之意,而求索火,這怎麼會有之事呢?于是,事火而編發的梵志,乃取燥(幹)木,去鑽火母,放在地上而以鑽之,就便出火來,火乃轉轉而熾盛,就告訴年輕的人說:『年輕的!求火之法,應該就是如此!不應該像你那樣的愚癡不達理,沒有智慧,而從無知的火鑽,而作如是之意,而求索于火。』您應該要知道!蜱肆!

  你也是如是的!爲愚癡而不達于理,不善于曉解,沒有智慧,對于無知的死肉,乃至骨髓,欲去求衆生之再于轉生。蜱肆!你應該要如是的觀察衆生之再轉生的問題,不可以如用肉眼之所見那樣才好。蜱肆!如果有沙門、梵志,斷絕而離欲,而趣向于離欲;斷絕而離恚,而趣向于離恚;斷絕而離癡,而趣向于離癡。他乃用清淨的天眼,超出過于人眼,去見此衆生的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于善處,以及不善之處,隨著此衆生之所作之業,見其如真(如實而知見)。」

  蜱肆王又說:「沙門鸠摩羅迦葉!您雖然作如是之說,但是我的此見解,乃欲取、恚取、怖取、癡取,終不能把它舍棄(堅持己見)。爲甚麼呢?如有他國的異人聽到的話,便會作如是之說:『蜱肆王本有其自己的見解,都長夜受持(…

《中阿含經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