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沒有家庭牽累的出家學道,而學仙人王之修行梵行,是在此彌薩羅,是住在于大天捺林中的。這就是所謂大天王之第一種如意之德。
又次,阿難!那位大天王並沒有疾病,乃成就平等食味之道,不冷不熱,而安隱無诤。因此之故,其所飲食的都能得以安消,這就是所謂大天王之第二種如意之德。
又次,阿難!那位大天王的身體非常的光澤,爲皎潔明淨。其美色乃超過于人,少些不及于天耳,是非常的端正姝好,使睹者歡悅。阿
難!如大天王的身體光澤,皎潔明淨,美色超過于人,少些不及于天而已,實在端正姝好,使觀者都能歡悅,這就是所謂大天王之第叁種如意之德。
又次,阿難!那位大天王乃常常愛念梵志和居士,有如人父之懷念其子那樣。梵志和居士也是非常敬重那位大天王,都如爲人子之敬重父親那樣。阿難!往昔之時,大天王在園觀中,告訴其禦者說:『徐徐禦車(慢慢的開車),我欲久視梵志與居士們。』梵志和居士們也告訴禦者說:『請徐徐禦車,我們欲久視大天王。』阿難!如大天王常恒的愛念梵志與居士,有如爲人父親之懷念其子;梵志與居士也敬重大天王,有如爲人子之敬重其父親那樣,這就是所謂大天王之第四種如意之德。阿難!這叫做大天王之得四種如意之德。
阿難!那位大天王就在于後時,告訴剃發之人說:『你如果發見我的頭上生有白發的話,便要通知于我。』于是,剃發之人(爲王理發之人)受王之教言後,在于後來之時,爲大王沐浴其頭時,發見大王之頭生有白發,發見後,就啓禀大王說:『天王!當知!天使已至,頭生白發。』(天使已至表示生老病死的現象。爲警醒人應及時修持)。那位大天王又告訴剃發之人說:『你去拿金鑷來慢慢的將白發拔掉,然後放在我的手中好了。』這時,剃發之人聞王之教言後,就用金鑷,慢慢的將王的白發拔掉,然後放在大王的手中。阿難!那位大天王,即手捧白發,而說頌說:
我頭生白發壽命轉衰減天使已來至我今學道時
(在我的頭上,已經生出白發來,我的壽命已轉爲衰減了。是天使已經到來之現象,我現在學道的時間已到了〔應該去學道之時〕。)
阿難!那位大天王發見自已已有白發後,就告訴太子說:『太子!當知!天使已經到來了,我的頭上已生有白發了。太子!我已經盡得
人間的欲望(享受人間的富貴榮華)了,現在又當尋求天上之欲(欲享天樂)。太子!我欲剃除須發,欲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王家,而願爲一無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去學道。太子!我現在將此四天下付授給你,你應當如法去治化民衆,不可以用非法,不可使國內有諸多的惡業,以及非梵行的人。太子!你到後來,如果也發見天使已至,頭上生有白發的話,到那時候,你就應該將此國政授與你的太子,應該要善教敕他。如授與太子以國政後,你也就應該剎除胡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爲舍棄家庭牽累的出家人,而出家去學道。太子!我現在已經爲你轉此相繼之法有你也應該再次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人民墮在于極邊(極盡的邊際。也就是此法應相繼,不可使此法斷滅或變樣。不可成爲最後授此法的最後的一個人)。太子!甚麼叫做我今爲你轉此相繼之法,你也應該一再的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人民墮在于極邊呢?太子!假如此國中,傳授此法已斷絕,不再有人相續的話,就是名叫人民墮在于極邊。太子!因此之故,我現在爲你轉此法。太子!我已經爲你轉此相繼之法了,你也應該一再的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人民墮在于極邊。』
阿難!那位大天王將此國政付授與太子,又善于教敕太子後,就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棄家庭的牽累,而去出家學道,而去學仙人王之法,而修行梵行,就在于此彌薩羅的大天捺林中。他也是一位轉輪王(指太子),爲成就七寶,得人的四種如意之德。怎麼成就七寶,得人的四種如意之德呢?都如前所說的七寶,以及得人的四種如意之德。
阿難!那位轉輪王,也在于後來的時期,曾告訴爲人理發的剃發人而說:『你如果發見我的頭上生有白發的話,使應向我禀告。』于是,剃發之人受王的教敕後,在于其後來的某某時候,爲王沐浴洗其
頭發之時,發見王的頭上生有白發,發見後,就禀告大王說:『天王!當知天使已至,您的頭上已生有白發了。』那位轉輪王又告訴剃發人說:『你去拿金鑷來,慢慢的將白發拔掉,然後放在我的手中。』這時,剃發人聽王的教敕後,就用金鎁,慢慢的將白發拔掉,放在于王的手中。阿難!那位轉輪王手捧白發,而說頌說:
我頭生白發壽命轉衰減天使已來至我今學道時
(語譯如前)
阿難!那位轉輪王發見白發後,告訴其太子說:『太子!當知!天使已至,我的頭上已生有白發了。太子!我已得人間之欲,現在應該再求天上之欲。太子!我因此,而欲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棄家庭牽累,而爲出家人去學道。我現在將此四天下付授給與你,你應當要如法去治化,不可用非法,不可使國內有諸惡業,以及非梵行之人。太子!你後來如果發見天使已至,頭上已生白發的話,你也就應該一再的用此國政去授與你的太子,而善于教敕他。你授國給太子後,你也應該像我一樣的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棄家庭的牽累,而爲出家人去學道。太子!我現在爲你轉此相繼之法,你也應該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人民墮在于極邊。太子!甚麼叫做我今爲你轉此相繼之法,你也應該一再的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人民墮在于極邊呢?太子!如果此國中,傳授此法已斷絕,不再有人繼續的話,就名叫做人民墮在于極邊。太子!因此之故,我現在爲你傳轉此法。太子!我已經爲你轉此相繼之法了,你也應該一再的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人民墮在于極邊。』
阿難!那位轉輪王將此國政付授給太子,並善于教敕後,就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棄家庭的牽累,而爲出家人,去學道。去學仙人王,而修行梵行,就在于此彌薩羅大天捺林之中。
阿難!這就是從子至子,從孫至孫,從族至族,從見至于見,而輾轉至于八萬四千位的轉輪王,都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棄家庭的牽累,而出家,而爲出家人,去學道,去學仙人王,而修行梵行,在于此彌薩羅的大天捺林中。那位最後的國王,名叫尼彌,爲一位如法的法王,所行的法,都如法。此王爲太子、後妃、婇女,以及諸臣民、沙門、梵志們,乃至蜫蟲,都奉持法齋,于每月之初八目、十四日、十五日,都修行布施,而布施諸窮乏的沙門、梵志、貧窮、孤獨,和遠來的乞者們,都用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
那時,叁十叁天都集坐在于善法講堂(帝釋天講解善法的正殿)。大家都咨嗟稱歎尼彌王而說:『諸位賢者們!鞞陀提(毘提诃的族名)之人,有大善利,有大功德。爲甚麼呢?因爲那個地方的最後之王,名叫尼彌(不順古法去出家學道,使前述之善相繼法斷絕,故爲其王系最後的一名),爲一位如法的法王,其所執行之法都如法而行的。他爲其太子、後妃、婇女,以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蜫蟲,而奉持如法之齋戒。每月之初八日、十四、十五日,都修行布施(將月分爲白分與黑分之二分,各分之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之叁天,都行布薩會,而持八齋戒,一個月六次,故爲六齋日。包括二十叁日、廿九、卅日。月小則二十叁日、廿八日、廿九日)。都布施給諸窮乏的沙門、梵志、貧窮、孤獨等人,以及遠來的乞者。都用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以及照明的燈火。』
這時,天帝釋(叁十叁天的帝王,姓釋)也在于大衆當中。于是,天帝釋就告訴叁十叁天說:『諸位賢者們!你們是否欲在于這地方,即得見到尼彌王嗎?』叁十叁天們白帝釋天說:『拘翼(帝釋天的另
一名)!我們欲得在于這裏見到那位尼彌王。』那時,帝釋天就猶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最短的時間),在于叁十叁天上忽然隱沒不現,實時已經來到尼彌王的王殿。于是,尼彌王看到天帝釋在于眼前,看見後,就問說:『你到底是甚麼人呢?』帝釋回答說:『大王!你聽到過天帝釋嗎?』回答說:『聽到過帝釋天。』帝釋告訴他說:『我就是的!大王你有大善利,有大功德。爲甚麼呢?因爲叁十叁天的天神們爲了你之事而集坐在善法講堂時,大家都咨嗟稱歎而說:諸位賢者們!鞞陀提人有大的善利,有大的功德。爲甚麼呢?因爲那位最後的國王名叫尼彌,爲一如法的法王,所執行之法,都是如法,都爲其太子、後妃、婇女,以及諸臣民、沙門、梵志,乃至蜫蟲,奉持齋法(依齋戒法教導他們)。每月之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都齋戒修行,都實行布施,都布施給那些窮乏的沙門、梵志,以及貧窮、孤獨,和遠來的乞者。都用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和照明之燈。大王!你想見叁十叁天的天神嗎?』回答說:『欲見。』帝釋就又告訴尼彌王說:『我回到天上去後,當會敕令他們嚴駕千象所駛之車到這裏來,大王就乘其車去娛樂遊戲,去升在天上享樂吧!』這時,尼彌王乃爲天帝釋之邀請一事,而默然納受。
于是,帝釋知道尼彌王已默然受請後,就猶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在于尼彌王的王殿忽然隱沒不現,而剎時,已回到那叁十叁天。帝釋天回到後,就告訴禦者說:『你趕快嚴駕千象之車,往迎尼彌王。到後,對他說:大王!當知!天帝釋派遣此千象所駛的車輛來迎接大王你,你可乘此車,去娛樂遊戲,而升在于天上。大王如乘車後,就又告訴他而說:大王你到底欲從那一條道送去?是從惡受惡報之道去呢?或者從妙受妙報之道去呢?』
于是,禦者受帝釋之教敕後,就隨時去嚴駕千象之車,到了尼彌王之處…
《中阿含經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