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達後,對大王說:『大王!當知!帝釋派遣此千象之車來迎接大王你。大王可乘此車娛樂遊戲,而升于天上。』這時,尼彌王就這樣的升上該車輛。坐好後,禦者就又告訴尼彌王說:『大王你欲令我從那一條道送上呢?是從惡受惡報之道呢?或者要從妙受妙報之道呢?』
這時,尼彌王告訴禦車說:『你就從那兩道的中間送我上去,也就是惡受惡報之道,與妙受妙報之道的中間之道。』于是,禦車便在于其兩道的中間送王上去。所謂由惡受惡報與妙受妙報的中間之道是。于是,叁十叁天的天神們,遙見尼彌王之來到,大家看到後,都稱善而說:『善來!大王!善來!大王!你可以和叁十叁天的我們共住娛樂。』這時,尼彌王乃爲叁十叁天而說頌說:
猶如假借乘一時暫求車此處亦複然謂爲他所有
我還彌薩羅當作無量善因是生天上作福爲資糧
(猶如假借而乘的樣子〔氣分,不是自己的福報而得到的〕是一時暫時求得而乘的車輛。在這天上界的地方,也是如是的道理,所謂是他人所有的地方。我還回彌薩羅城後,當會作算不盡的善,因爲唯有如此去作,才能升上天上來,由于作福,才能爲升上的資糧。)
佛陀說到這裏,又叫一聲阿難而說:「阿難!往昔的大天王者,你以爲是異人(他人)嗎?你不可以作此念:你應當知!那位往昔的大天王就是我的前身啊!阿難!我往昔之時(指最初的那一位大天王),從子而至于子,從孫而至于孫,從族而至于族,都從我輾轉,而有八萬四千的轉輪王,都去剃除須發,著袈裟衣,由于至信而舍家,而爲沒有家庭牽累的出家人,去出家學道,而學仙人王,而修行梵行,都住錫在此彌薩羅的大天捺林中。阿難!我在那時,爲自己之
饒益,也饒益于他人,饒益于很多人。都愍傷世間,而爲天、爲人求義,以及饒益,而求安隱快樂。不過那個時候所說之法,乃不至于究竟,爲不究竟白淨之法,不究竟梵行。由于不究竟梵行而訖之故,那時不能脫離生老病死,不能離開世上之啼哭憂戚,也不能得脫一切的苦惱。
阿難!我現在出現在此世間,爲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調禦丈夫)、天人師,號爲佛,爲衆佑(世尊)。我現在乃爲自己饒益,也饒益他人,饒益很多人。愍傷世間,而爲天、爲人求義,以及饒益,而爲求安隱快樂。我現在所說之法,都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已訖之故,我現在已得脫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等事,我現在已經得脫一切的苦惱的了。
阿難!我現在要爲你轉相繼之法,你也應該再次的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佛種有所斷絕。阿難!甚麼是我現在會叫你應轉的相維之法,也教你應該再次的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佛種有所斷絕呢?所謂八支聖道,也就是正見……乃至正定之八正道。阿難!這就是我現在爲你要轉的相繼之法,你也應該再次的轉此相繼之法,不可使佛種有所斷絕。」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十八、大善見王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欲在拘屍城之婆羅雙樹間入于涅槃。阿難不知佛陀選此偏僻的小城入滅的原因。佛乃爲說過去世之拘屍城之故事,所謂城主大善見王,爲佛的前生。曾依法治國,愍念衆生,及于昆蟲,都修淨妙之行,而斷離一切欲,而得四禅,住于四無量心,命終之後,往生于梵天。以拘屍城爲如來因緣之地,在此曾六次爲轉輪王而舍身,現在爲第七次,因此之故,如來之身,乃選擇此地,爲最後的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拘屍城(拘屍那),住在于惒跋單(本生處)力士(末羅族)的娑羅林中。
那時,世尊最後欲取般涅槃(入滅)時,曾對阿難說:「阿難!你到達雙娑羅樹間(兩棵並排而生的娑羅樹的中間),以爲如來北首敷床(爲佛敷一頭在北邊的床)。如來將在于今天的中夜(九點至翌晨一點),當會在于該處進入般涅槃(入滅)。」
阿難尊者受如來的教語,就到了雙樹之處,就在于雙樹的中間,爲如來敷一頭在北方的床。床既敷好後即還詣佛所,稽首禮足,然後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世尊!我已爲如來您,在于娑羅的雙樹間,敷一頭在北邊的床了,唯願世尊您,自當知道時宜!」于是,世尊就帶阿難尊者,到了雙樹間。到後,將郁多羅僧(上衣)折爲四疊,而敷在床上,又將僧伽梨(重衣)襞折而作爲枕頭。佛陀乃在此上面右協而臥,足與足相累疊,最後欲取般涅槃。
這時,阿難尊者在佛身邊執拂塵,而侍佛。阿難尊者乃叉手(合掌)向佛,而白佛說:「世尊!更有其它的大城,如一名瞻波城,二
名舍衛城,叁名鞞舍離城,四名王舍城,五名波羅城,六名加維羅衛城(佛誕生之城,迦毘羅衛城)。世尊爲甚麼不在這些大城當中的任何一城裏進入般涅槃?而爲甚麼緣故,正要在此小土城呢?諸城當中,這裏就是最爲卑下的城啊!」
這時,世尊告訴他說:「阿難!你不可以說這裏爲之小土城,不可說諸城之中這裏爲最卑下之城。爲甚麼呢?因爲在過去之時。此拘屍王城乃爲一極大豐樂。多有人民的地方。阿難!拘屍王域之長有十二由延,其廣有七由延。阿難!此城曾造立樓橹(鑒視臺)的高度爲如一人,或二、叁、四……乃至七人的高度。阿難!拘屍王城在外的周匝(周圍)有壍爲七重。那些壍則用四寶磚累疊的,所謂金、銀、琉璃,以及水精是。壍底乃布以四種寶沙,也是金銀琉璃,以及水精是。阿難!拘屍城的周匝外,有七重的垣牆,其牆也是以四寶磚累疊的,同樣也是金銀琉璃,及水精。阿難!拘屍王城的周匝有七寶的行樹,爲四寶的多羅樹。所謂金、銀、琉璃,及水精。金多羅樹則配合銀的葉、華、實,銀多羅樹則爲金的葉、華、實,琉璃多羅樹則以水精的葉、華、實,水精的多羅樹就是以琉璃的葉、華、實。
阿難!那些多羅樹的中間,有種種的華池,所謂青蓮華池、紅蓮、赤蓮、白蓮華池等是。阿難!那些蓮華池的岸,乃以四寶磚累疊的,所謂金銀琉璃及水精是。其底也布以金銀琉璃及水精的四種寶沙。阿難!那些蓮華池中有四寶的梯陛,所謂金銀琉璃及水精是。金陛則以銀蹬,銀陛則以金蹬,琉璃陛則以水精蹬,水精陛則以琉璃蹬。阿難!那些蓮池的周匝有金銀琉璃及水精的四寶的鈎欄,金欄則以銀鈎,銀欄則以金鈎,琉璃欄則爲水精鈎,水精欄則爲琉璃鈎。阿難!那些蓮池蓋有羅網,有鈴懸在其間。那些鈴爲金銀琉璃及水精的四寶所造成的。金鈴則爲銀舌,銀鈴則爲金舌,琉璃鈴則爲水精舌,水精
鈴則爲琉璃舌。
阿難!在那些蓮池當中,植有種種的水華,所謂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是,平常都有水,都有華,並沒有守視的人,可通于一切人。阿難!那些池岸植有種種的陸地之華,所謂修摩那華(善意華)、婆師華(夏生華)、瞻蔔華(素馨花)、修揵提華(好香蓮花)、摩頭揵提華(蜜香花)、阿提牟哆華(增上信花)、波羅頭華(波羅賴華赤花)是。
阿難!那些華池的岸邊,有好多的女人,身體都光澤,皎潔明淨。其美色乃超過于人,少些不及于天而已。其姿容很端正,使觀者歡悅,都以衆寶的璎珞,去嚴飾的非常的圓滿具足。那些地方有人行施,都隨其所須要,不管是飲食,或衣被、車乘、屋舍、床褥、氍氀(毛席)、給使,以及照明之燈,都悉數供給。
阿難!那些多羅樹的樹葉,在風吹之時,都會放出極上妙的音樂之聲,有如五種妓工師所作的音樂那樣,爲極妙上好,而諧和之音。阿難!那些多羅樹葉,被風吹之時,也是如是。阿難!拘屍城中,假如有弊惡極下之人,他們欲得五種妓樂的話,就會一同往至那多羅樹間,均能在那個地方任意取得,極意娛樂。阿難!拘屍王城常有十二種聲,未曾斷絕過,所謂象聲、馬聲、車聲、步聲、吹螺聲、鼓聲。薄洛皷聲、仗鼓聲、歌聲、舞聲、飲食聲、惠施聲是。
阿難!拘屍城內有一位國王,名叫大善見,爲轉輪王,是一位聰明智慧的國王,有四種軍隊,整禦天下。可由自己自在,爲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寶,也得人的四種如意之德。甚麼爲之成就七寶,得人的四種如意之德呢?也就是如上述之七寶與四種人的如意之德是。阿難!于是,拘屍王城裏的梵志、居士們,都取很多的珠寶,以及鉗婆羅寶(毛織品),都運載而詣大善見王,到後,都說:『天王!這些
許多的珠寶,及鉗婆羅寶(毛織),都呈獻給您,天王!當爲見您的慈愍之故,願垂納受!』大善見王告訴梵志、居士們說:『卿等所奉獻的,我實在是沒有甚麼須要,因爲我也自有很多的寶物的緣故。』
阿難!又有八萬四千的諸小國王,都詣大善見王,到後,都說:『天王!我們欲爲天王您蓋一棟正殿。』大善見王告訴諸小國王說:『卿等欲爲我蓋正殿,但是並不是我所須要的,我自有正殿啊!』八萬四千的諸小國王都叉手(合掌)向于國王,而再叁的仰白國王說:『我們欲爲天王您蓋一棟正殿,我們欲爲天王您蓋一棟正殿。』于是,大善見王乃爲了八萬四千的諸小王之故,默然而聽(只默默不發言的在聽他們的建議耳)。那時,八萬四千的諸小國王知道大善見王只默然而聽,並不允許後,就拜谒辭退,繞大王叁匝後,而回去,各還其本國後,用八萬四千的車輛,運載自重的金,並及錢財,和去工作或不工作的人。又用一一珠寶之柱,都載往拘屍城,在離開城不遠之處,蓋造一大正殿(硬性的把它蓋好)。
阿難!那個大正殿的長度爲一由延,其廣也爲一由延。阿難!那個大正殿乃用四寶磚所累疊的,所謂金、銀、琉璃,以及水精是。阿難!那個大正殿有四寶的梯陛,所謂金、銀、琉璃,以及水精是。金陛則配銀蹬,銀陛則爲金蹬,琉璃陛爲水精蹬,水精陛爲琉璃蹬。阿難!大正殿中有八萬四千柱,是用金銀琉璃,以及水精的四寶所作的,金柱則用銀的栌…
《中阿含經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