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轉輪王,是聰明而有智慧,有四種的軍隊,能整禦天下,可由自己自由自在,爲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寶。那七寶就是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爲七寶。有千子具足,其顔貌都端正,爲勇猛無畏,能降伏他衆。這種具有了這些條件的人,必定能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均不用刀杖,都以法教令,使人得到安樂。(2)倘若剃除發須,著袈裟衣,由于正信而舍家,而爲沒有家庭牽累的學道者的話,必定會得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其名稱會流布,而周聞于十方。」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六十、四洲經第叁(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人對于其欲望能具足,而命終者少。佛陀自述其前生爲頂生王,而作爲轉輪王時,統領四洲,更隨其意念而入于叁十叁天的法堂,和天帝釋各坐半座。然而意還不足,欲驅帝釋天,而奪其半座打好作爲天人之王。此念剛發,就墮下界,就失去其如意足神通而命終。這都是欲望無窮,不知足所致的。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阿難,在安靜之處,正在燕坐(坐禅)思惟,而作此念:世人甚少有人能對于欲,有滿足之意,少有厭患于欲,而命終的人。世人對于欲,有滿足意,能厭患于欲,而命終的人,可說是甚爲難得的事。
阿難尊者,就在于晡時,從其燕坐起來,往詣佛所,到後禮拜,然後退住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我今天在安靜之處,燕坐思惟,而作如是之念:世人甚少有能對于欲念有滿足其意,很少有厭患于欲,而命終的人。世人對于欲,有滿足其意,能夠厭患于欲,而命終的人,可說是甚爲難得的一件事。」
佛陀聽後,垂告阿難而說:「如是!如是!世人甚少,少能對于欲,有滿足之意。少有厭患于欲,而命終的人。阿難!世人對于欲,有滿足之意,厭患于欲,而命終的人,可說是非常的難得的。阿難!世人確實極甚難得,確實非常難得對于欲,有滿足之意,厭患于欲,而命終的人。阿難!但是世間人甚多甚多(非常的多),對于欲,並沒有滿足之意,不厭患于欲而命終的。這是爲甚麼呢?
阿難!在過去世之時,有一位國王,名叫頂生(最勝王,印度太古時期之轉輪王),曾作爲轉輪王。是一位聰明有智慧的國王。他擁有四種軍隊,能整禦天下,可由于自己去自在運用,爲如法的法王,而成就七寶。那七寶就是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
寶、主兵臣寶,就是其七寶。有千子之具足,顔貌都端正,爲勇猛無畏,而能降伏其它的衆生。這一位必定能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都不用刀杖,而用法教,使人得以安樂的。阿難!那位頂生王,在後來極大久遠之時,便作如是之念:我領有閻浮洲(南贍部洲,位于須彌山南方的鹹海中),極大的富樂,有好多的民衆。我有七寶,有千子都具足。我欲在于宮中,降下寶物,經過七天,其寶都積堆而至于膝蓋之高。阿難!那位頂生王有大如意足(能如己意,自在飛行與神變的境界),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剛起這種動念之時,就在于宮中降下珍寶七天,積堆至于人的膝蓋之處。
阿難!那位頂生王,又在于後來,極大久遠之時,便作如是之念:我擁有閻浮洲,極大的富樂,有很多的民衆。我也擁有七寶,具足了千子,以及在宮中降下珍寶七天,堆積至于膝蓋。我憶起了曾從古人所聽到的,如西方有一大洲,名叫瞿陀尼(西牛貨洲,位于須彌山西方之鹹水海)。那邊也是極大富樂,也擁有非常多的民衆。我現在欲往,去看看瞿陀尼洲,到後,可整禦那個大洲。阿難!那位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因此,剛起意念之時,就能以他的如意足乘于虛空而去,同時也率領四種軍隊同行。阿難!那位頂生王就實時到達瞿陀尼洲,而住在于那個地方。阿難!那位頂生王住下來後,則整禦瞿陀尼洲,乃至經過無量的百千萬歲。
阿難!那位頂生王,在于後來,極大久遠之時,又作如是之念:我擁有閻浮洲,極大富樂,有好多民衆,我擁有七寶,具足了千子,以及宮中降下了珍寶七天,堆積至于膝蓋。我也已擁有瞿陀尼洲。我又曾從古人聽到東方有一大洲,名叫弗婆鞞陀提(東勝身洲,位于須彌山東方的鹹海中)。那個地方,也極大富樂,有好多的民衆。我現在欲往見弗婆鞞陀提洲,到那邊去整禦那個大洲。阿難!那位頂生王有
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剛發起其動念後,就用其如意足,乘于虛空而去,也領帶四種軍隊,一齊乘空而去。阿難!那位頂生王,實時到達弗婆鞞陀提洲,而住在那裏。阿難!那位頂生王住下來後,即整禦那個弗婆鞞陀提洲,乃至經過無量的百千萬歲。
阿難!那位頂生王在于後來極大久遠之時,又作如是之念:我擁有閻浮洲,爲極大的富樂,有好多的民衆。我也擁有七寶,也有千子,都具足,以及在于宮中降下珍寶七天,珍寶已堆積至于膝蓋之上。我又有了瞿陀尼洲,也有了弗婆鞞陀提洲。我又曾經從古人之處聽過,說北方有洲,名叫郁單曰(北俱盧洲,位于須彌山北方的鹹水海中),其處也極大富樂,也有很多的民衆。聽說那個地方的民衆都無我想,也無所受。我現在欲往見那個郁單曰洲。到達後,欲整禦那個地方。以及諸眷屬。阿難!那位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因此,剛發心(起意)後,就用他的如意足乘著虛空而去,以及領率四種軍隊同往。
阿難!那位頂生王遙見該處的平地,遍處都是白色的,就告訴諸位臣從們說:『卿等(你們)看見郁單曰,其平地都潔白嗎?』諸臣回答說:『見到了,天王!』王又告訴他們說:『你們(卿等)知道嗎?那些潔白的東西是郁單曰的人的自然的梗米,郁單曰的人平常所食之物,卿等(你們)也應該共食此食。』阿難!那位頂生王又遙見郁單曰洲裏面的若幹種之樹,都淨妙嚴飾,有種種的彩色,在于欄楯裏,就告訴諸臣說:『你們(卿等)看見郁單曰洲中,有若幹種之樹,都淨妙嚴飾,有種種的彩色,在攔楯裏嗎?』諸臣回答說『看見了,天王!』王又告訴他們說:『卿等知道嗎?這是郁單曰之人的衣樹(劫貝。綿樹),郁單曰之人都取此衣去穿著。卿等也應取此種衣去穿著。』阿難!那位頂生王實時到達而住在于郁單曰洲。阿難!那
位頂生王住下來後,就整禦郁單曰洲,乃至經過無量的百千萬歲,以及諸眷屬。
阿難!那位頂生王在于後來極大久遠之時,又作此念:我擁有閻浮洲,極大富樂,有好多的民衆。我也擁有七寶。千子也具足,以及在宮中降下珍寶七天,積堆至于膝蓋上。我又有了瞿陀尼洲,也有弗婆鞞陀提洲,也有了郁單曰洲。我曾經又從古人聽到有天處,其名叫做叁十叁,我現在欲往見叁十叁天。阿難!那位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剛發起(起意)後,就用如意足乘著虛空而往,以及頌率四種軍隊,向著日光邁進。阿難!那位頂生王遙見叁十叁天中,須彌山王的上面有猶如大雲,就告訴諸大臣們說:『卿等看見叁十叁天,須彌山王的上面,有猶如大雲的形相嗎?』諸臣回答說:『看到了,天王!』王又告訴他們說:『卿等知道嗎?那是叁十叁天中的晝度樹(波利質多羅,香遍樹)。叁十叁天(忉利天)的天神們,都在此樹下,在于夏季四個月。具足了五欲,而自娛樂。』
阿難!那位頂生王又遙見叁十叁天中,在須彌山王上,近于南邊之處,猶如大雲,就告訴諸位臣民說:『卿等看見叁十叁天中,須彌山王上,近于南邊之處,猶如大雲嗎?』諸臣回答說:『看見了,天王!』王又告訴他們說:『卿等知道嗎?這就是叁十叁天的正法之堂,叁十叁天的天神們都在于此堂中,每逢月之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爲了天,爲了世人,在思法思義。』阿難!那位頂生王,于此時,即到叁十叁天。那位頂生王到達叁十叁天後,就進入法堂。于是,天帝釋(叁十叁天之主)便賜與頂生王半座,請他坐下來。那位頂生王就坐在天帝釋給與的半座上面。于是,頂生王,以及天帝釋,都等于是沒有甚麼差別。如二位之光與光都無異,色與色都無異,形
與形都無異。兩位的威儀禮節,以及其衣服也都沒有異,唯有眼詢(動眼時)有點兒不同。
阿難!那位頂生王在于後來,經過極大久遠時,又作此念:我擁有閻浮洲,極大富樂,有好多的民衆。我也擁有七寶,也具足了千子,以及在于宮中降下珍寶七天,堆積至于膝蓋。我同時又有瞿陀尼洲,也有弗婆鞞陀提洲,也有郁單曰洲。我又已經看見叁十叁天的雲集大會,我已能得以進入諸天的法堂。又天帝釋也與我半座,我已經得坐在帝釋天的半座上面。我和帝釋天都並沒有甚麼差別,光與光無異,色與色無異,形與形無異,威儀禮節,以及衣服等,也並沒有異,唯有眼睛轉動(眼拘)的地方有些差別而已。我現在甯可將帝釋天驅走,而奪取其另外半座,以便作天人之王,由于自己而自在運用吧!
阿難!那位頂生王剛發此念(起此動念),就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降下在于閻浮提,便失去了其如意足,同時又生極重之病。在他將要臨命終時,諸臣則往詣頂生王之所,向頂生王說:『天王!如果有梵志、居士,以及諸臣、民衆來問我們而說:頂生王臨命終時,到底交代甚麼事,說甚麼話嗎?那時,我們應當要怎樣去回答那些梵志、居士,以及諸臣、民衆呢?』
這時,頂生王告訴諸臣們說:『如果梵志、居士,以及諸臣、人民,來問卿等:頂生王在臨命終時,說甚麼事時,卿等應當要這樣的回答他們:頂生王得有閻浮洲,其意猶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有七寶,其意猶不滿足而命終。他具足了千子,其意猶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運用其神力,使珍寶降下七天,其意猶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瞿陀尼洲,其意猶不滿足,而命終。頂生…
《中阿含經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