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十二

  中阿含經卷第十二

  六十叁、鞞婆陵耆經第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阿難談說昔日在迦葉佛座下,發心修行之事。往昔之時,佛陀爲大長者之子,名叫優多羅摩納,他有一善友,名叫難提波羅陶師,在家修梵行,而行十善業。優多羅從友人的勸化,去見迦葉佛,自求于佛座下出家。後來,迦葉佛教化迦私國王頻鞞時,王欲設大供養,佛再叁不允,並稱歎難提波羅陶師之梵行。王始知國內有比自己更具供養心的殊勝善人。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拘薩羅國。

  那時,世尊和大比丘衆,俱行在道路上。到了中路(中途)時,欣然而笑。尊者阿難看見世尊之微笑,就叉手(合掌)向佛,白佛而說:「世尊!爲甚麼因緣而笑呢?據我所知,諸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如果沒有因緣的話,終不妄笑的,願聞其中之意。」

  這時,世尊告訴他說:「阿難!在此處之中。往昔之時,曾有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坐在于這裏,爲諸弟子們說法。」

  于是,尊者阿難,就在于那個地方,很快的敷一座,叉手向佛,白佛而說:「世尊!唯願世尊也在這裏坐下來,爲弟子說法!這樣,則這個地方乃爲二位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所行佛教之處的了。」

  那時,世尊便在于那個地方,坐在尊者阿難所敷之座。世尊坐後,垂告而說:「阿難!在此處裏面,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講堂,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其講堂中坐後,爲諸弟子們說法。阿難!在此處所當中,往昔之時有村邑,名叫鞞婆陵耆(在拘薩羅國),極大實樂,有很多的民衆。阿難!鞞婆陵耆村邑之中,有一梵志大長者,名叫無恚,爲非常富樂的人。有無量的資財,其畜牧産業,不可能計算得出之多。封戶食邑(國王所封賜的土地),種種都具足。阿難!這位梵志大長者無恚,有子,名叫優多羅摩納(護明學童),爲父母所舉出(喜愛)的人物,受生時非常的清淨,乃至七世的父母,也不絕種族(都能保持家業,可說是出身清白的人)。生生都不作惡業,博聞而能總持,讀誦過四典經(四吠陀。梨呗、夜柔、沙摩、阿闼魯瓦),深達于因緣、正文、戲(字源)、五句說(所謂誦諸經典、物類名字、萬物差品、字類分合、曆世本末)。阿難!優多羅童子有一位善朋友,名叫做雜提波羅陶師(護喜),都常被優多羅童子之所愛念,所喜見而無厭的人。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爲一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衆的信者,不疑叁尊(佛法僧叁爲最尊者),不迷惑于苦、集、滅、道(見四谛的真理),得正信,而持戒,博聞而惠施,而成就智慧。是一位離開殺生,斷滅殺生,棄舍刀杖,而有慚有愧,具有了慈悲之心,饒益一切衆生,乃至于蜫蟲,他可說就是一位淨除殺生之心的人。阿難!難提波羅陶師,也是已經離開不與取(不偷盜),而斷除不與取。與他,乃取,喜樂于與取,也常好布施,喜歡布施而無悋,而不望其回

  報,他是這樣肯施舍而達到了不與取,以淨除其心的人。阿難!難提波羅陶師也已離開非梵行,已斷除非梵行。勤修于梵行,精勤于妙行,清淨而無穢,而離欲斷淫。他對于非梵行已淨除其心了。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也已離開妄言,已斷除妄言,都講真谛之言,都樂于真谛,住于真谛,而不移動。他的一切,都可以信任,不會欺诳世間,他對于妄言已淨除其心了。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兩舌,已斷除兩舌,都行不兩舌,不會破壞他人。不會聽此去對彼說謊,去欲破壞此;不會聽彼而語此,而欲去破壞彼。如遇有離的人,就欲把他們和合起來,合者欲使他們歡喜;不作群黨,不樂于群黨,不稱群黨。他對于兩舌,已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粗言,已斷除粗言。倘若遇有所言的爲辭氣粗擴,惡聲逆耳,是衆人所不喜,衆人所不愛,使他人會苦惱,使他人不得定的,他都斷像如是之言;如果有所說的爲清和柔潤,爲順耳入心,令人可喜可愛,使他人安樂,言聲都具了,不使人畏懼,使他人得定之語的話,他就是說如是之言,他對于粗言,可說是已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乃離開绮語,斷除绮語。都是說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之說,善教而善诃,他對于绮語,可說是已淨除其心。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治生(商務),已斷除治生,已棄舍稱量,以及鬥斛,已棄舍受貨,不縛束他,不望折鬥量,不因小利而去侵欺他人,他對于治生,已經淨除其心的了。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納受寡婦、童女,已斷除納受寡婦、童女,他對于納受寡婦、童女,已經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經離開納受奴婢,已斷除受奴婢,他對于受奴婢,已經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經離開受象、馬、牛、羊,已經斷除受象、馬、牛、羊。他對于受象、馬、牛、羊,已經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經離開受雞、豬,已經斷除受雞、豬。他對于受雞、豬,己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經離開受田業、店肆(商店),已經斷除田業、店肆。他對于受田業、店肆,已經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經離開受生稻、麥、豆,已斷受生稻、麥、豆。他對于受生稻、麥、豆,已淨除其心。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酒、斷酒。他對于飲酒,已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高廣的大床,已斷離高廣的大床。他對于高廣的大床,己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華鬘、璎珞、塗香、脂粉。已斷除華鬘、璎珞、塗香、脂粉。他對于華鬘、璎珞、塗香、脂粉,已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歌舞、倡妓,以及去觀聽,已斷除歌舞、倡妓,以及去觀聽。他對于歌舞、倡妓,以及去觀聽,都已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受生色像寶(金銀),已斷除受生色像寶。他對于生色像寶,已淨除其心。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離開過中食(過午不食。古時出家人規定于正午之後。僅可飲用八種漿水,其它食物均不食),已斷離過中食,常保持日中一食,不夜食,不學時食(夜間絕不食,不按俗人之時食)。他對于過中食,已淨除其心。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已盡形壽手離铧鍬,不自己掘地,也不教他人掘地。如果水岸崩土,以及被鼠傷土時。就取用作器,舉著(封固)于一面,對買谷類之人說:『你們看看如有了需要的碗豆、稻、麥、大小麻豆、豍豆、芥子的話,你們就把瀉剩余的放下後,持需要的器物帶回去,隨你們之意所欲的!』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乃盡形壽供侍其父母,因爲父母無目(失明),唯仰賴于人,因此之故,都供侍。

  阿難!難提波羅陶師,經過其夜,到了翌日的朝晨,往詣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處,倒後,作禮,退坐在一邊。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就爲他說法,勸發其渴仰心,成就其歡喜。用無量的方便,爲他說法,勸發其渴仰,成就其歡喜後,就默然而住。阿難!于是,難提波羅陶師,聽迦葉如來、無所著、正等覺,爲他說法,勸發其渴仰,成就其歡喜後,就從座站起,禮拜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雙足後,繞佛之身邊叁匝而去。

  那時,優多羅童子騎乘白馬車,和五百名的童子俱,經過夜間,到了翌日的平旦,從鞞婆陵耆村邑出發,到了一無事處(閑靜處),欲教導由若幹國家而來的諸弟子們,使他們讀誦梵志書。于是(在此時,因此機會),優多羅童子乃遙見難提波羅陶師之到來,看見後,便問他而說:『難提波羅!你從甚麼地方來的呢?』難提波羅回答說:『我今乃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處,去供養禮事後,而來的。優多羅!你可和我一同去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處,去供養禮事吧!』于是(因此),優多羅童子乃回答說:『難提波羅!我不欲見禿頭的沙門,禿頭的沙門不應得道,因爲道乃難得之故。』于是(因爲太無禮),難提波羅陶師就捉住優多羅童子的頭髻(將頭發束在頭上,如髻形),以強有力的把他牽令下車來。于是(由于此情形),優多羅童子便作如是之念:這位難提波羅陶師,平時並不曾調戲,是一位不狂惑不迷惑人的好友,現在如此這般的捉住我的頭髻,必當有甚麼要緊之事(以,原因)。他作此念後,就開口說:『難提波羅!難提波羅!我跟你去!我跟你去就是了。』難提波羅乃非常的歡喜,就又對他說:『去者甚善!』(同往詣是非常好的事)。

  于是,難提婆羅陶師和優多羅童子,就一同往詣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處,到後,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難提波羅陶師仰白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世尊!這位優多羅童子是我的朋友。他常見愛(蒙他的愛護),常喜見我,並不會厭足。然而對于世尊您(指迦葉佛),卻並沒有信敬之心,唯願世尊您,善爲他說法,使他歡喜,而得信敬之心!』于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乃爲難提波羅陶師,以及優多羅童子說法,勸發他的渴仰,成就其歡喜心。用無量的方便,爲他說法,勸發其渴仰心,使其成就歡喜後,則默然而住。于是(這樣的),難提波羅陶師,以及優多羅童子,蒙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爲他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後,就從座位站起,禮拜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雙足,繞佛之身邊叁匝後離去。

  于是(在),優多羅童子回去不遠之處時,就問難提說:『難提波羅!你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處,聽得如是微妙之法,爲甚麼還在家庭住下來呢?爲甚麼不能舍離家庭,去學聖道呢?』于是,難提波羅陶師回答說:『優多羅!你自知我乃盡形壽供養父母的人。父母無目(失明),唯須仰賴于人,我因此,供養侍奉父母之故,不能出家去。』于是,優多羅童子,問難提波羅說:『我是否可得從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處,去出家學道,去受于具足(具足戎。比丘所受之大戒,從解脫、別解脫,南傳爲二百二十七戒,北傳爲…

《中阿含經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