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大林之中。那時,諸比丘們都將其缽放置在露地。那時,世尊的缽,也在其裏面。有一只猕猴將持佛缽而去,諸比丘則诃牠,都恐怕佛缽會被破壞之故。佛
陀乃告訴諸比丘們說:『止!止!莫诃!缽不會被破壞的。』這時,那只猕猴乃持佛缽而去,而到了一棵娑羅樹下,就徐徐的爬上樹,在娑羅樹上,用以取蜜滿于缽內,然後,徐徐的從樹下來,還詣佛所,就用蜜缽奉上于世尊,世尊卻不接受。那時,那只猕猴就退卻在一邊,而取筋去蟲。既去其蟲後,就又還回來奉上于佛陀,佛陀又不接受。猕猴又退在于一邊,又去取水而著放在于蜜中,然後持還去奉上佛陀,世尊便接受。猕猴看見佛陀取回放有蜜的缽後,就歡喜踴躍,就卻行弄舞,回旋多次後離去。如世尊使那只猕猴見世尊取回蜜缽後,歡喜踴躍,卻行弄舞,回旋幾次後離去的話,則我會受持(憶持)這是世尊的未曾有法。
(19)我恭聞世尊有一個時候,遊行在于鞞舍離的猕猴水邊的高樓臺觀。那時,世尊曝曬坐具,抖擻拂拭(將坐具在日光中去曝日後,將附著在于坐具的塵沙拂去,使其幹淨)。這時,有非常大的非時之雲飛來,普覆在虛空中,欲降大雨而停留在那裏,須待世尊的樣子(世尊未離其處,則不下雨來)。世尊將坐具曝曬,抖擻拂拭其塵後,則舉放在一處,然後攝持掃箒,而站住在于屋基之上。于是,大雲已看見世尊收舉坐具後。便降下大雨在于卑下、高地。使這些卑下之處,或高丘之地,都滂霈平滿。如世尊使大雲已看見世尊收舉坐具後,便下大雨于卑下、高地,使地上都滂霈平滿的話,則我會受持(憶持)這是世尊的未曾有之法。
(20)我恭聞世尊有一個時候,遊行在于跋耆(十六大國之一,也是伐地種族之名)國中,坐在于溫泉林的娑羅樹王之下。那時,已經過午後,一切其余的樹影都均轉移,唯有那棵娑羅樹王的樹影不轉移,而蔭覆世尊之身。于是(這時),羅摩園的主人,去行視其園時,已經日中過後,看見一切其余的樹影都皆轉移,唯有娑羅樹王的樹影不
轉移,而在覆蔭世尊之身,便作如是之念:沙門瞿昙甚奇!甚特!有大的如意足,有大的威德,有大的福佑,有大的威神。爲甚麼呢?因爲已日中之後,一切其余的樹影,都皆轉移,唯有娑羅樹王的樹影不轉移,而在覆蔭沙門瞿昙之身。如世尊在日中之後,一切其余的樹影都皆轉移,唯娑羅樹王的樹影不轉移,而蔭覆世尊之身的話,則我會受持(憶持)這是世尊的未曾有之法。
(21)我恭聞世尊在于一個時候,住在于阿浮神(村神)室中。那時,世尊經過夜間,至于翌日的早晨,乃著衣持缽,進入阿浮村去行乞食。乞食之事完畢後,就收舉衣缽,澡洗手足,將尼師檀(坐具)著在于肩上,進入神室去燕坐(坐禅)。那時,天空降下大雷雨雹,殺死四頭牛,以及二位耕作者。他們在送葬之時,大衆都在喧鬧,其聲音非常的高大,音響都震動的厲害。于是(在于此時),世尊則在于其晡時(下午叁至五點),從燕坐起來,由神室而出,在露地經行(漫步思惟真理)。這時,在那些大衆當中,有一人看見世尊則在于晡時,從禅坐起來,由神室出去,在露地正在經行。就往詣佛所,稽首作禮,然後跟隨在佛陀的後面而經行。佛陀看見後,垂問那個人說:『爲甚麼緣故,大衆都在喧鬧,其聲又那麼的高大,致其音響震動得那麼厲害呢?』那個人白佛說『世尊!今天天空降下大雷雨雹,殺死四頭牛,及耕作者二人。他們在送葬時,大衆都在喧鬧,其聲又高大,致有音響震動。世尊!您剛才不聽到其聲音嗎?』世尊回答說:『我不聽到聲音』。又問:『世尊!您剛才是在睡眠嗎?』回答說:『弗也。』又問:『世尊!您剛才那時醒寐,而不聽到此大聲嗎?』回答說:『如是。』(是的!)那時,那個人便作如是之念:甚奇!甚特!極爲安息至寂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所行!(如來的功行是怎麼這樣的寂靜!)爲甚麼呢?因爲醒瘠而不聞此大音聲
之故。如世尊醒寐時,不聞此大音聲的話,則我爲受持(憶持)這是世尊的未曾有之法。
(22)我恭聞世尊有一個時候,在于郁鞞羅(優樓頻羅村,位于佛陀伽耶之北,尼連禅河之西)村的尼連然河(尼連禅河)之邊,阿阇惒羅尼拘類(榕樹之一種)的樹下,初得佛道。那時,天降大雨,連續七天,不管是較高或卑下之處,都悉滿雨水,都潢澇橫流(水勢洶湧而橫流淹物)。世尊在于其中的露地經行,其處還有塵土之飛起。如世尊在潢澇橫流的水中,而世尊卻能在于其中露地經行,其處幹燥而有塵土之飛起的話,則我會受持(憶持)這是世尊之未曾有之法。
(23)我恭聞魔王乃經過六年之久,在追逐佛陀您,在尋求世尊您的長短處,然而卻不能得其便,終于倦厭而回去。如世尊您,被魔王隨逐六年在世尊您的身邊,都在尋求您的長短(以便破害佛),而不能得便(無機可乘),終于厭倦而回去的話,則我會受持(憶持)這是世尊的未曾有之法。
(24)我恭聞世尊經過七年之久,而念身,都常念不斷。如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的話,則我會受持(憶持)這是世尊未曾有之法。(也就是不可思議之事)。
于是,世尊垂告而說:「阿難!您從如來更應受持(憶持)此未曾有之法。阿難!如來乃知道覺之生,知道住、知道滅,常知而沒有不知之時。阿難!如來乃知道思想之生,知道住、知道滅,常知而沒有不知之時。因此之故,阿難!你從如來更應受持(憶持)此種未曾有之法。」(也就是不可思議之事)。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難,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叁十叁、侍者經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阿難爲世尊的侍者之事。裏面並歎阿難尊者的未曾有法。分爲阿難自說,舍利弗之發問等。也提及佛入涅槃,和涅槃後的事等,由多方面來說明阿難之未曾有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王舍城。
那時,有好多被人所贊識的名德、上尊的長老比丘、大弟子等,如所謂尊者拘鄰若(阿若憍陳如。五比丘之一,爲梵行第一的比丘。也是佛弟子當中最初悟道的人),尊者阿攝貝(阿說示,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的比丘。爲馬勝比丘),尊者跋提釋迦王(跋提利迦,豪族富貴、天性柔和第一的比丘。出家前系一位釋迦族出身之王),尊者摩诃男拘隸(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第一之比丘,爲拘利多族出身的摩诃那摩),尊者惒破(乘虛教化,意無榮冀第一的比丘。以上爲佛初轉*輪時開悟的所謂五比丘。『中本起經』以十力迦葉取代惒破)。
尊者耶舍(領導五十位友人出家之比丘),尊者邠褥(富樓那,滿慈子。能廣說法、分別義理第一之比丘),尊者維摩羅(爲耶舍之友),尊者伽惒波提(譯爲牛迹,樂居天上、不處人中第一之比丘),尊者須陀耶耶(蘇陀夷,善施。七歲時答佛說:叁界無家),尊者舍梨子(智慧第一,鹙子),尊者阿那律陀(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的比丘),尊者難提(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的比丘),尊者金毘羅(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之比丘),尊者隸婆哆(離婆多,坐禅入定,心不錯亂第一之比丘),尊者大目揵連(神通第一),尊者大迦葉(頭陀第一),尊者大拘絺羅(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的比丘),尊者大周那(舍利弗之弟),尊者大迦旃延(善分別義、敷演道教第一的比丘),尊者邠褥加寫長老(富樓那,和前不同),尊者耶舍行籌長老(籌爲食券,爲擔任分發食券的長老)等,像如是之比類的其余的多爲知識的名德、上尊、長老比丘、大弟子們,也遊行在于王舍城,並且都近于佛陀所住錫的葉屋(以沙羅樹葉所葺而成的屋宇,爲一時之用的寺院)之邊而住。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已年老,身體已轉爲衰弊,壽命已快到垂終之年,宜于需要立一位侍者。你們看一看,然後舉薦一位侍者,可使他瞻視我的可,非不可(起居安否),而受我所遻,而不失其義。」好照顧世尊,並將世尊所說的原原本本傳令下去)。
于是,尊者拘鄰若(阿若憍陳如),就從他的座位站起,偏袒著衣(偏露右肩之衣,穿袈裟),叉手(合掌)向佛,而白佛說:「世尊!我願意奉侍世尊您的可非不可(起居安好的照顧),以及受佛所說,不失其內含的真義。」世尊告訴他說:「拘鄰若!你自己也已經年老了,身體也同樣的轉爲衰弊,壽命已近于終期,你自己也需要一位瞻視的人。拘鄰若!你回到本座去吧!」于是,尊者拘鄰若,就禮佛足後,便回複坐(坐在原位)。
像如是的,尊者阿攝貝、尊者跋提釋迦王、尊者摩诃男拘隸、尊者惒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褥、尊者維摩羅、尊者伽惒波提、尊者須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尊者隸婆哆、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褥加地長老人等人,也同拘鄰若那樣的向佛表白
願爲佛的侍者。但都被佛卻下)。
尊者耶舍行籌長老,也從他的座位站起,也偏袒著衣,又手向佛白說:「世尊!我也願意奉侍世尊您的可非不可,以及受持您所說的,不會失去其原義。」世尊垂告說:「耶舍!你自己也已年老,身體也轉爲衰弊,壽命也已過了垂訖的人,你也自應需要一位瞻視的人。耶舍!你回去你的本座吧。」于是,尊者耶舍,就禮佛足,然後便回去原位複坐。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在那些大衆當中,便作如是之念:世尊到底是欲求那一位爲侍者呢?禦意是屬于那一位比丘?欲使他瞻視可,而非不可,以及受持佛陀所說,不失其真義呢?我甯可進入如其像定(好像雕像那樣不動而入禅定。指入定以顯神通),以便觀察衆比丘之心。于是,尊者大目揵連,就進入如其像定,去觀察衆比丘之心。尊者大目揵連此時即知世尊乃欲得賢者阿難,做爲他的侍者。也就是世尊之意在于阿難,欲叫阿難瞻視世尊之可…
《中阿含經卷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