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不可,以及受持世尊所說的,不使其失去其原義。
于是,尊者大目揵連,就從其禅定起來,而告訴衆比丘說:「諸位賢者!你們知道嗎?世尊乃欲得賢者阿難,以爲侍者。世尊之意在于阿難,欲令阿難瞻視可非不可,以及受持世尊所說,不失其原義。諸位賢者們!我們現在應該共同到了賢者阿難之處,去勸喻他,使他爲世尊的侍者。」
于是,尊者大目揵連,以及諸位比丘,都同到尊者阿難之處。到後,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這時,尊者大目揵連坐定後,對阿難說:「賢者阿難!你現在知道嗎?佛陀欲得你,以爲其侍者。世尊之意在于阿難你,欲叫你:『瞻視我的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阿難!猶如在村外不遠之處,有樓閣臺觀,向東而開窗的
話,當太陽出來時,其光會照在于西壁那樣。賢者阿難!世尊也是如是,欲得賢者阿難你,以爲其侍者。世尊之意,在于阿難你:『今瞻視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說,不失其義。」賢者阿難!你現在可以爲世尊的侍者」。
尊者阿難回答說:「尊者大目揵連!我不能堪任奉侍世尊之職。爲甚麼呢?因爲諸佛世尊難可難侍,才叫做侍者(要有相當成就的人,始可以瞻視佛之可-安好,非不可-不使其不好)。尊者大目揵連!猶如王的大雄象,已年滿六十,憍傲力盛,牙足體具,故難以可好,難以親近,叫做看視那樣(要知象性,不然就不能容易可近)。尊者大目揵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也是如是,是很難使其可好,很難知其心而近其身邊,才叫做侍者。尊者大目揵連!我思慮以此之故,不堪任爲佛的侍者。」
尊者大目揵連又對他說:「賢者阿難!請你聽我說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如聞譬喻,就能了解其義的。賢者阿難!猶如優昙缽華(靈瑞華,叁千年開一次華),久時才能生華于世那樣。賢者阿難!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也是如是,應出現于世時,是時才會出現于世。賢者阿難!你可速爲世尊的侍者,瞿昙(阿難也姓瞿昙,故指阿難)你,當會得大果的。」
尊者阿難又回答說:「尊者大目揵連!如果世尊給與我叁個願的話,我便會欣然的可爲佛的侍者。那叁願呢?我願:(1)不穿佛的新、故(舊)之衣。(2)願不食別請佛之食,(3)願不非時見佛。尊者大目揵連!如果世尊給與我此叁願的話,則像如是的,我便爲佛的侍者。」」
于是,尊者大目揵連勸化尊者阿難爲侍者之事完了後,就從他的座位站起,繞尊者阿難的身邊(表示尊重阿難尊者,因爲佛有侍者,則
衆弟子能欣慰之故),然後便回去,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在一邊,白佛而說:「世尊!我已勸喻賢者阿難爲佛的侍者了。世尊!賢者阿難,曾求允許他叁個願。那叁願呢?『願不穿佛的新或舊之衣。願不食施主別請佛之食。願不非時見佛。』他說:『尊者大目揵連!如果世尊許允我此叁願,能像如是的話,我便會爲佛的侍者。』」
世尊垂告說:「(1)大目揵連!阿難比丘乃爲一聰明智慧的比丘。他豫知當會有人會譏論。如或者有諸梵行的人,會作如是之語:『阿難比丘,乃爲衣之故,而願奉侍世尊的。』大目揵連!如阿難比丘,有聰明智慧,豫知當會有議論的人。如或者有諸梵行者會作如是之語:『阿難比丘,乃爲衣之故,才願奉侍世尊』,這樣的豫知的話,叫做阿難比丘之未曾有法。
(2)大目揵連!阿難比丘,乃一聰明智慧的比丘,能豫知當會有人會議論。如或者諸梵行的人,會作如是之語:『阿難比丘,乃爲食之故,願奉侍世尊的。』大目揵連!如阿難比丘聰明智慧,豫知當會有譏論。如或有諸梵行作如是之語:『阿難比丘乃爲食之故,才會奉侍世尊』的話,叫做阿難比丘之未曾有之法。
(3)大目揵連!阿難比丘善于知時,善于分別時:知道我于此時應該往見如來之時,知道我于此時不應該往見如來之時;知道比丘衆、比丘尼衆應該可以往見如來之時,知道比丘衆、比丘尼衆不應該往見如來之時;知道優婆塞衆、優婆私(夷)衆應該可以往見如來之時,知道優婆塞衆、優婆私衆不應該往見如來之時;知道衆多的異學(外道)沙門、梵志應該可以往見如來之時,知道衆多的異學沙門、梵志不應該往見如來之時;知道此衆多的異學沙門、梵志能與如來共論,知道此衆多的異學沙門、梵志不能與如來共論。知道此食噉含消之物,如佛陀食後,能得安隱饒益,知道此食噉含消之物,如佛陀食
後。就會不安隱饒益;知道此食噉含消,如來食後,會得辯才說法,知道此食噉含消之物,如來食後,不得辯才說法。這就是阿難比丘之未曾有法。
(4)大目揵連!阿難比丘雖然沒有他心智(佛世時,阿難尚未得證阿羅漢果),然而卻善知如來從燕坐起來後,會豫爲人說之事,如今天如來之行動是如是,是如是的現法樂居等,都爲審如所說的(果然如所說),谛實而沒有異。這就是阿難比丘之未曾有法。
(以上爲佛陀之語,乃很明顯之事。下面則有阿難自述。很可能爲後時之表白,因爲這時剛要當佛的侍者,並不是已經過二十五年,故知爲後時之自述)。
(5)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而說:「諸位賢者們!我奉侍佛陀以來。已經二十五年,如果以此(光榮),而心起貢高的話,是不會有的事。」(二十五年中並不起貢高我慢之心。雖爲侍者,也不會輕視他人)。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這就是阿難之未曾有之法。
(6)尊者阿難又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們!我奉侍佛已來,已二十五年,從一開始,就不非時去見佛。」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的話,這就是尊者阿難之未曾有之法。
(7)尊者阿難又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們!我自奉侍佛陀已來,已二十五年,並未曾見到被佛所诃責過,除了其中有一過,此也是爲了他人之故的。」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的話,這就是尊者阿難之未曾有之法。
(8)尊者阿難又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們!我從如來,受與八萬法聚,都受持不忘。如果以此而起貢高我慢者,是不會有的事。」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的話,這就是尊者阿難之未曾有之法。
(9)尊者阿難又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們!我從如來受與八萬法
聚,從開始以來,並不再問,除了其中的一句,那也是像如是的並不易曉的。」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的話,這就是尊者阿難之未曾有之法。
(10)尊者阿難又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們!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自初始以來,並不見到由他人受法。」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的話,這就是尊者阿難之未曾有之法。
(11)尊者阿難又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們!我從如來受持八萬法聚,最初並沒有此心:我受此法,乃爲教語他人的。諸位賢者們!受持這些法,乃唯欲自禦自息,自般涅槃(自證寂滅)之故。」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的話,這就是尊者阿難之未曾有之法。
(12)尊者阿難又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們!此甚寄!甚特!所謂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詣我所而聽法。如果我就因此之故,而起貢高我慢的心,都無此相(不會有的事)。也不曾豫作如是之意:有來問的人,我應當作如是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唯有在坐之時,就隨其義去應付耳。」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的話,這叫做尊者阿難的未曾有之法。
(13)尊者阿難又作如是之說:「諸位賢者們!此爲甚奇!甚特!所謂衆多的異學沙門、梵志有事來問我。我如果由于此事而起恐怖,而有畏懼,身毛都因之而豎起來,那是不會有的事。也不曾豫作如是之意:有人來問的話,我當作如是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唯有在坐時,就隨其義去應付耳。」如果尊者阿難作如此之說的話,這叫做尊者阿難的未曾有之法。
(14)又次,有一個時候,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都在于舍衛國的婆羅邏山中。這時,尊者舍梨子問阿難說:「賢者阿難!你奉侍佛陀以來,已有二十五年,是否憶想有時曾起欲心嗎?」
尊者阿難回答說:「尊者舍梨子!我是有學之人,並不離欲。」(還不完全無欲)。尊者舍梨子又對他說:「賢者阿難!我不是問你爲有學,或爲無學的比丘,我但問你奉侍佛陀已來二十五年當中,你是否憶念而有起欲心嗎?」
尊者舍梨子曾再叁的問說:「賢者阿難!你奉侍佛以來已經二十五年,是否有時憶念而起欲心嗎?」尊者阿難也再叁的回答而說:「尊者舍梨子!我是有學的人,還不完全離開欲念的。」
尊者舍梨子又問而說:「賢者阿難!我並不是問你爲有學或無學的問題,我但問你奉侍佛陀以來,已經二十五年,在此期中,你是否曾經憶念,而起欲心嗎?」
于是,尊者大目揵連也說言而說:「賢者阿難!速答!速答!(快回答,快回答!)阿難!你不可觸娆上尊長老(不可無禮貌的只執自意)。」于是,尊者阿難乃回答而說:「尊者舍梨子!我奉侍佛以來,已經二十五年。我從開始以來並不曾憶念而起欲心。爲甚麼呢?因爲我乃常向于佛,而有慚愧心,以及向于諸智梵行人,也是同樣之故。」如尊者阿難作如是之說的話,這就是尊者阿難之未曾有之法。
(15)又次,有一個時候,世尊遊行在于王舍城,住錫于岩山中。這時,世尊對阿難說:「阿難!你倒臥時,應當要如師子之臥法。」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獸王師子的臥法如何呢?」世尊回答說:「阿難!獸王師子,在晝之時,則爲覓食而行,行後就入窟內。如欲睡眠之時,足與足就相累疊,而伸其尾在于其後面,右脅而臥。經過夜間,至于平旦時,則回顧而視其身。如果發見獸王師子自己的身體不正之時,看見後就不歡喜,如果獸王師子發見自身爲周正之時,看見後便會歡喜。牠如果由臥而起後,則從窟而出,出後就頻呻(頻頻運氣呼歎),頻呻後自觀身體,自觀身體後,四顧而望,四顧而望
後,便再叁而吼,冉叁而吼後,便去行覓食。獸王師子的臥法就是如是。」
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
《中阿含經卷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