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行之滅之道如真。甚麼爲之知道行如真呢?所謂有叁行,也就是身行、口行、意行,就名叫做知道行如真。甚麼爲知道行之集如真呢?(如實而知道行之集)。所謂由于有了無明,便有了行,就叫做知道行之集如真。甚麼爲知道行
之滅如真呢?(如實而知道行之滅)。所謂無明如果滅除的話,則行便會消滅,這叫做知道行之滅如真。甚麼爲知道行之滅之道如真呢?(如實而知道行之滅之道)。所謂八支聖道,也就是正見……乃至正定爲之八聖道,這叫做行之滅之道如真。尊者舍梨子!如果有比丘,像如是的知道行如真,知道行之集,知道行之滅,知道行之滅之道如真的話,就叫做比丘之成就見,而得正見,對于法能得不壞淨,而能入于正法當中。」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尊者舍梨子稱歎後,歡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又問說:「賢者大拘絺羅!如果有一位比丘,其無明已滅盡,明已生起的話。則又要作甚麼呢?」尊者大拘絺羅回答說:「尊者舍梨子!如果有比丘,其無明已滅盡,明已生起的話,就已沒有甚麼再作的了。」尊者舍梨子聽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賢者大拘絺羅。」
像如是的。他們二位尊者,又更互說些佛教的真義,然後各人都歡喜奉行,從座起而去。
叁十、象迹喻經第十(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一切無量的善法,都攝在于四聖谛裏。以四聖谛爲一切法中最爲第一,猶如諸獸之迹當中,乃以象迹爲第一那樣。裏面又說苦谛有四苦八苦.並廣說五盛陰苦之所以,即一切法爲四大假和合,四大各含內外二種。一切法均由此四大隨因緣和合而成就者。作如是之觀,就
能堪耐諸困苦。後又說當住四無量心,離一切有與愛欲,見一切因緣所生法,厭離五盛陰,以至得解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雖然有無量的善法,然而那些一切法,均被四聖谛所攝,都來入在于四聖谛當中。所謂四聖谛,乃爲一切法當中,最爲第一的。爲甚麼呢?因爲能攝受一切衆善法之故。諸位賢者們!猶如諸畜生之腳迹當中,乃以象迹爲第一那樣。所以的緣故爲何呢?因爲那象迹,乃爲最高大之故。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無量的善法,那些一切法,皆爲四聖谛所攝,都來入于四聖谛當中,所謂四聖谛,乃在于一切法當中最爲第一哩!那四種呢?所謂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是。
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苦聖谛呢?所謂生之苦、老之苦、病之苦、死之苦、怨憎會之苦、愛別離之苦、所求不得之苦,略爲五盛陰之苦。
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五盛陰呢?所謂色盛陰,覺(受)、想、行、識盛陰是。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色盛陰呢?所謂有色質的物體,那些一切,均爲是四大,以及四大所造的。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四大呢?所謂地界與水、火、風界是。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地界呢?諸位賢者們!所謂地界有二種:有內地界,有外地界。
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內地界呢?所謂在于內身中的,爲內身所攝,爲堅實,屬于堅性而住,爲身內之所受的物體。這是那些呢?所
謂發、毛、爪、齒、粗細的皮膚、肌肉、筋、骨、心、腎、肝、肺、脾、腸、胃、糞等物體是。像如是之比類,以及在此身中,其余的存在之物,爲內身所攝的堅實物,是屬于堅性而住,爲身內所受者。諸位賢者們!這叫做內地界。
諸位賢者們!外地界者,所謂大是,淨是,不憎惡是。諸位賢者們!有時會有水災,這時會滅除外地界。
諸位賢者們!此外地界,乃極爲大,極爲淨,極爲不憎惡。是無常之法,是有盡之法,是會衰之法,是有變易之法。更何況吾人的此身,暫時住止于此,而爲愛所受?所謂不多聞而愚癡的凡夫,都作此念:此爲我,此爲我所有,我是彼所有。如果是多聞的聖弟子的話,就不作此念:此是我,是我所有,我是彼所有。他爲甚麼會作如是之念呢?如果遇有他人罵詈、扭打、瞋恚,而責數的話,他就會作如是之念:我所生的這種苦,乃由于因緣所生的,並不是沒有因緣的。以甚麼爲緣呢?乃緣于苦更樂(苦觸)的!他觀察此更樂(觸)爲無常的,觀察覺(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他的心,緣于界而住,而止,而合于一心,寂定而不移動(以界爲所緣的他的心,乃爲喜,爲樂,而要立于界,而固著不動,巴利文爲經之意)。他在于後來之時,遇有他人來向他說柔辭軟語的話,他就會作此念:我所生的這種快樂,乃由于因緣所生的,並不是沒有因緣的。以甚麼爲緣呢?乃緣于樂更樂的(樂觸)。他觀察此更樂(觸)爲無常的,觀察覺(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他的心,緣于此界而住,而止,而合于一心,寂定而不移動。他在其後之時,也遇幼少的人(年輕人),或中年人,或長老(老年人),來行不可事(不應作的,不好的),如或用拳扠,或用石擲,或用刀杖加(用刀用木杖加以傷害),他便作此念:我所受的此身體,乃爲色法粗質,是以四大之種
所造的,是從父母所生,都靠飲食而得以長養,常以衣服蔽覆。平常都以坐臥、按摩,澡浴,而強忍,才能得以維生。是會破壞之法,是會滅盡之法,是離散之法。我由于有了此身。才會致于被拳扠、石擲,以及以刀杖來加害。由此之故,他便會極爲精勤,而不懈怠,都正身而正念,不忘而不癡,安定一心(心定而皈于一)他會作此念:我極爲精勤,而不懈怠,正身而正念,不忘而不癡,安定一心(心定而皈于一)。我受此身,應該致于被拳扠、石擲,以及刀杖之加害,唯有當應精勤學習世尊之法。
諸位賢者們!世尊也曾作如是之說:『如遇有賊來,用利的刀鋸,解截你身爲節節段段。你如被賊用利刀鋸解你的身爲節節段段時,或者心會變易,或者用惡語言的話,你就會衰退的。你應該要作此念:如遇有賊來,用利刀鋸解我的身爲節節段段的話,就由于此因緣,使我的心不會變易,不出惡的語言。應當爲了那位解我之身爲節節段段的人起哀愍之心。爲了那個人之故,而心與慈俱,而遍滿于一方,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滿于二叁四方,四維與上下,普周于一切,心和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
諸位賢者們!那位比丘如果依于佛、法、衆(僧),而不能安住于相應之舍的話,則諸位賢者們!那位比丘應該慚愧羞厭:我對于法之利,卻得不到利,對于德,也沒有甚麼德可言。因爲我,雖依于佛、法、衆(僧),然而卻不住于善相應之舍。諸位賢者們!猶如初迎的新婦(剛出嫁的新娘),看見其姑嫜,或看見其夫主時,就會慚愧羞厭那樣。諸位賢者們!當知!比丘也應如是的,應該要慚愧羞厭:我對于法之利,卻得不到利,對于德,也沒有甚麼德可言。因爲我雖依于佛、法、衆,然而乃不住于善相應啊!他就由于此慚愧羞厭之故,
硬會住于善相應之舍。這就是妙息寂,就是所謂舍一切有,而離開愛,是沒有欲,是滅盡而無余。諸位賢者們!這叫做比丘之一切大學(大作佛事,大有成就)。
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水界呢?諸位賢者們!所謂水界有二種:有內的水界,有外的水界。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內水界呢?所謂在于內身中,是內身所攝的水,水性爲滋潤,爲內身之所受的。這是甚麼呢?所謂腦、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小便是。像如是之比類,以及在此身中,其余的內身所攝的水,水性乃屬滋潤,爲內身之所受的。諸位賢者們!這叫做內水界。諸位賢者們!如外水界的話,就是大的,淨的,不憎惡的。諸位賢者們!有時會有火災,那時會滅除外水界的。
諸位賢者們!此外水界乃極爲大,極爲淨,極爲不憎惡。這是無常之法,是會盡之法、衰法,是會有變易之法。何況吾人的此身又是暫住,爲愛之所受呢?所謂不多聞愚癡的凡夫,會作此念:這是我,是我所有,我是彼所有啊!多聞的聖弟子就不作此念:這是我,是我所有,我是彼所有。他爲甚麼會作此念呢?因爲如遇有他人來罵詈、捶打,瞋恚而責數的話,便作此念:我會生此苦,乃由于因緣所生的,並不是沒有因緣的。以甚麼爲緣呢?緣于苦更樂(苦觸)的。他觀察此更樂(觸)之無常,觀察覺(受)、想、行、識之無常,他的心緣于此界而住,而止,與一心合,而定寂不移動。他在于後來之時,他人來對他說柔辭軟語的話,他便作此念:我生此快樂,乃從因緣而生的,並不是沒有因緣的。甚麼爲緣呢?緣于樂更樂(樂觸)。他觀察此更樂(觸),觀察覺(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他的心緣于界而住,而止,與一心合,而定寂不移動。他在于後來之時,如遇有幼少(年輕人),或中年人,或長老(老人)來行不可事(對你不應該
作的事,不利的事),或者用拳扠,或者用石擲,或者用刀杖加害的話,他就作此念:我受此身體,乃爲色法的粗質,是四大和合爲種子,而從父母所生,需靠飲食來長養,須要常披衣服來蓋覆,都依坐臥、按摩,也應澡浴,更得強忍才能生存,是會破壞之法,會滅盡之法、離散之法。我由于有了此身,才會致于被拳扠、石擲,以及刀杖之加害。由于此的緣故,他就極爲精勤而不懈怠,都正身正念,不忘不癡,安定于一心。他作此念而說:我極爲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忘不癡,安定于一心。我所受的此身,應該致于被拳扠、石擲,以及刀杖之加害,唯當精勤學世尊之法!
諸位賢者們!世尊也作如是說:『如果有賊來,用利的刀鋸,解截你的身體爲節節段段。你如果被賊徒用利的刀鋸節節的解截你的身體時,假若心有變易,或出惡言語的話,你就是衰退。你應當要作此念:如有賊徒來侵,用利的刀鋸節節的解截我的身體的話,就會由于此,而使…
《中阿含經卷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