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的心不變易,不出惡語言,當應替那位節節解截我的身體之人起哀愍之心,爲了那個人之故,心和慈俱在,遍滿于一方而成就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滿于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于一切,心乃與慈俱在,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遊止于中。』
諸位賢者們!那位比丘如果依于佛、法、衆(僧),而不能安住于相應之舍的話,則諸位賢者們!那位比丘應該慚愧羞厭:我對于法之利卻得不到利,對于德,也沒有甚麼德可言。所謂我,雖依于佛、法、衆(僧),然而卻不住于善相應之舍。諸位賢者們!猶如初迎的新婦(剛出嫁的新娘),看見其姑嫜,或看見其夫主時,就會慚愧羞厭那樣。諸位賢者們!當知比丘,也應如是的應該慚愧羞厭!我對于法之利,卻得不到利,對于德,也沒有甚麼德可言。因爲我雖依于
佛、法、衆(僧),然而卻不住于善相應之舍。他就由于此慚愧羞厭之故,便會住于善相應之舍,這就是妙息寂,就是所謂舍一切有,而離開愛,是沒有欲,是滅盡而無余。諸位賢者們!這叫做比丘之一切大學(大作佛事,大有成就)。
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火界呢?諸位賢者們!所謂火界有二種:有內身之火界,有身外之火界。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內火界呢?所謂在于內身中,是內身所攝的火,火性屬于熱,爲內身之所受的。這有甚麼呢?所謂暖身、熱身、煩悶、溫壯,以及消化飲食等是。像如是之比類,以及在于此身中,其余的內身所攝之火。火性屬于熱,爲內身之所受的。諸位賢者們!這叫做內火界。諸位賢者們!如外火界的話,就是大的,就是淨的,不憎惡的。諸位賢者們!有時會有外火界之生起,火災起後,會燒掉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的。將一切燒掉後,或會燒至于道,燒至于水,無受而滅。諸位賢者們!外火界消滅後,人類會求取火,或者用鑽木截竹去取火,或者用火珠木隧(都是古代取火的工具)去求取火。
諸位賢者們!此外火界乃極爲大,極爲淨,極不憎惡。是無常之法,是會盡之法、衰法,會變易之法。何況吾人的此身乃爲暫住,乃爲愛之所受呢?所謂不多聞而愚癡的凡夫,會作此念:這是我,是我所有,我是彼所有。如果是多聞的聖弟子的話,就不會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有、我是彼所有。他爲甚麼會作此念呢?因爲如遇有他人來罵詈、捶打、瞋恚責數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我會生此苦,乃從因緣所生的,並不是沒有因緣的。以甚麼爲緣呢?緣苦更樂(苦觸)是。他觀察此更樂爲無常,觀察覺(受)、想、行、識爲無常。他的心緣于此界而住,而止,與一心合而定寂不移動。他在于後來之時,如遇幼少(年輕人),或中年人,或長老(老人)來行不可事(不應
該作的,不利之事),或者用拳扠,或者用石擲,或者用刀杖加害時,他便會作此念:我受此身體,是色法的粗質,以四大的種子和合而成的,是從父母所生的,需靠飲食來長養,須要常披衣服來蓋覆,都依坐臥、按摩,也應澡浴,更得強忍才能生存,是會破壞之法,會滅盡之法,會離散之法。我由于有了此身,才會致于被奉扠、石擲,以及刀杖之加害。因此之故,他會極爲精勤,而不懈怠,都正身正念,不忘不癡,安定于一心,他作此念而說:我極爲精勤而不懈怠,都正身正念,不忘不癡,安定于一心。我所受的此身,應該致于被奉扠、石擲,以及刀杖之加害,唯當精勤去學世尊之法。
諸位賢者們!世尊也曾作如是之說:『如果遇有賊來,用利的刀鋸,節節的解截你的身體。你如果被賊用利的刀鋸來節節的解截你的身體時,假若心有變易,或者用惡語言的話,你就是衰退。你應當作如是之念:如遇有賊來用利的刀鋸節節的解截我身的話,就因此而能使我的心不變易,不出惡語言,當替那位節節的解截我身的人起哀愍之心,爲了那人之故,而心與慈俱在,遍滿于一方,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至于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于一切,心乃與慈俱在,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
諸位賢者們!那位比丘如果依于佛、法、衆(僧),而不能安住于相應之舍的話,則諸位賢者們!那位比丘應該慚愧羞厭:我對于法之利,卻得不到利,對于德,也沒有甚麼德可言。所謂我,雖依于佛、法、衆(僧),然而卻不住于善相應之舍。諸位賢者們!猶如初迎的新婦(剛出嫁的新娘),看見其姑嫜,或看見其夫主時,就會慚愧羞厭那樣。諸位賢者們!當知比丘,也應如是的應該慚愧羞厭:我對于法之利,卻得不到利,對于德,也沒有甚麼德可言。所謂我,雖依于
佛、法、衆(僧),然而卻不住于善相應之舍。他就由于此慚愧羞厭之故,便會住于善相應之舍。這是妙息寂,是所謂舍一切有,而離開愛,而沒有欲,是滅盡而無余。這叫做比丘之一切大學(大作佛事,大有成就)。
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風界呢?諸位賢者們!所謂風界有二種:有內風界,有外風界。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內風界呢?所謂在于內身中,是內身所攝的風,風性屬于動,爲內身之所受的。是那些呢?所謂上行的風(嘔吐、吃逆),下行的風(大小便、放屁),腹風(臥于腹中之風)、行風(臥于胃中之風),製縮風(身體屈伸、血液循環等風),刀風、跻風、非道風、節節行風(巡行支節支節的風)、息出風(呼氣)、息入風(吸氣)。像如是的比類,以及在此身中其余的身內所攝之風。風性屬于動,爲內身之所受的。諸位賢者們!這叫做內風界。諸位賢者們!如外風界的話,就是大的,淨的,爲不憎惡的。諸位賢者們!有時會有外風界之生起,風災界生起時,會撥屋(倒屋)、拔樹、崩山,至于山岩撥滅後,便會停止,而纖毫也不動。諸位賢者們!外風界止後,人民會求得風,或者用其扇,或者用哆邏葉(棕榈樹葉),或者用衣服去求取風。
諸位賢者們!此風界極爲大,極爲淨,極不憎惡,是無常之法,是會滅盡之法,是會衰微之法,是有變易之法,何況吾人的此身乃爲暫住,爲愛之所受?所謂不多聞的愚癡的凡夫,會作此念:這是我,是我所有,我是彼所有。如果爲多聞的聖弟子的話,就不作此念:這是我,是我所有,我是彼所有。他爲甚麼會作此念呢?因爲如遇有他人之罵詈、捶打、瞋恚,責數的話,便會作如是之念:我會生此苦,乃從因緣所生的,並不是沒有因緣的。以甚麼爲緣呢?緣于苦更樂(苦觸)是。他觀察此更樂(觸)爲無常,觀察覺(受)、想、行、識爲
無常。他的心緣于此界而住,而止,與一心合而定寂不移動。他在于後來之時,遇有人來向他說柔辭軟言的話,他就會作此念:我所生的這種快樂,乃由于因緣所生的,並不是沒有因緣的。以甚麼爲緣呢?乃緣于樂更樂(樂觸)。他觀察此更樂(觸)爲無常的,觀察覺(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他的心,緣于此界而住,而止,而合于一心,寂定而不移動。他在于其後之時,如遇幼少的人(年輕人),或中年人,或長老(老人)的人,來行不可事(不該作的,不好的),或用拳扠,或用石擲,或用刀杖來加害時,他便作此念:我所受的此身體,乃爲色法粗質,是四大之種所造的,是從父母所生,都靠飲食而得以長養,常以衣服蔽覆。平常都以坐臥、按摩、澡浴,而強忍,才能得以生存。是會破壞之法,會滅盡之法,離散之法。我由于有了此身,才會致于被拳扠、石擲,以及刀杖之加害。由于這緣故,他便會極爲精勤而不懈怠,會正身正念,會不忘不癡,安定于一心(心定而皈于一)。他會作此念:我極爲精勤而不懈怠,正身而正念,不忘而不癡,安定于一心(心定而皈于一)。我受此身,應該致于被拳扠、石擲,以及刀杖之加害,唯有當應精勤學習世尊之法。
諸位賢者們!世尊也曾作如是之說:『如遇有賊來,用利的刀鋸,節節的解截你的身體。你如被賊用利的刀鋸,解你的身爲節節段段時,或者心會變易,或者用惡語言的話,你就會衰退的。你應該要作此念:如遇有賊來,用利刀鋸解我的身爲節節段段的話,就由于此因緣,使我的心不會變易,不出惡的語言。應當爲了那位解我之身爲節節段段的人起哀愍之心。爲了那個人之故,心和慈俱,而遍滿于一方而成就遊止于其中。像如是的遍滿于二叁四方,四維與上下,普周于一切,心和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而甚大,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
諸位賢者們!那位比丘如果依于佛、法、衆(僧),而不能安住于相應之舍的話,則諸位賢者們!那位比丘應該慚愧羞厭:我對于法之利,卻得不到利,對于德,也沒有甚麼德可言。因爲我,雖依于佛、法、衆(僧),然而卻不住于善相應之舍。諸位賢者們!猶如初迎的新婦(剛出嫁的新娘),看見其姑嫜,或看見其夫主時,就會慚愧羞厭那樣。諸位賢者們!當知!比丘也應如是的,應該要慚愧羞厭:我對于法之利,卻得不到利,對于德,也沒有甚麼德可言。因爲我雖依于佛、法、衆(僧),然而乃不住于善相應之舍。他就由于此慚愧羞厭之故,便會住于善相處之舍。這就是妙息寂,就是所謂舍一切有,而離開愛,是沒有欲,是滅盡而無余。諸位賢者們!這叫做比丘之一切大學(大作佛事,大有成就)。
諸位賢者們!猶如由于木材,由于泥土,由于水草,而覆裹于空,便會産生家屋之名那樣(衆物衆緣而成舍宅)。諸位賢者們!當知吾人的此身,也是如是這般,都是由于筋骨,由于皮膚,由于肉血,這些物體纏裹于空,因此,便産生身體之名(衆物衆緣聚合才能成爲身體)。諸位賢者們!如果內的眼處破壞的話,則身外的色陰,便不爲光明所照那樣,就沒有念,眼識就不得生。諸位賢者們!如果內眼處不壞的話,外色便爲光明所照,而便有了念,眼識就可得生。諸位賢者們!內眼處,以及外的色陰,暨有眼識,才能知道外之色陰,這是屬于…
《中阿含經卷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