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而說:「鳥陀夷!你說意生天,到底是爲色嗎?」尊者烏陀夷白世尊說:「是也!世尊!」
世尊就當面诃責烏陀夷而說:「你這愚癡的人,乃盲無有目(好像失明的人)!你是用甚麼理由來論這甚深的阿毘昙呢?(達法,概括性之法,不是後世之阿毘達磨-對法論)。」于是,尊者烏陀夷,被佛面對面的诃責後,內心覺得憂戚,乃低頭而默然,失去了其辯白,而無言,好像有所思的樣子。
世尊當面诃責烏陀夷後,對尊者阿難說:「那位上尊名德的長老比丘(指舍利弗),被他人所攻诘,你爲甚麼緣故,放縱他,而不檢舉他呢?你也是愚癡的人,並沒有慈心,背舍上尊名德的長老啊!」
于是,世尊面對面的诃責尊者烏陀夷,以及尊者阿難後,就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完成戒,完成定,完成慧的話,便能在于現法當中出入于想知滅定(滅盡定),必定有這道理的。如果在于現法當中,雖然不得究竟智,而身壞命終之後,也得超過抟食天(欲界
天),而生于意生天(色界天)中,會在那個地方出入于想知滅定(滅盡定),必定有這道理的。」佛陀說如是之語後,就進入禅室,宴坐默然(默然的在室內打坐)。
那時,尊者白淨比丘(優波摩那,舍衛城人,祇園精舍建立時出家),也在于大衆當中,尊者阿難就對尊者白淨而說:「這是他人的行爲,而我卻得此呵責。尊者白淨!世尊在于晡時(申時),定會從禅室出來,而到比丘衆之前,會在那裏敷座而坐,而共論此義,尊者白淨您,應回答此事。我極爲慚愧在于世尊之處,及諸梵行者之處。」
于是,世尊就在于晡時,從禅室出來,到了比丘衆之前,敷一座位而坐在那裏,而告訴白淨比丘說:「白淨!長老比丘爲擁有幾法,才會被諸梵行者們所愛敬尊重呢?」
尊者白淨說:「世尊!長老比丘,如果有五法的話,就會被諸梵行者所愛敬尊重的。那五種呢?世尊!長老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能善攝威儀禮節,看見纖芥(細微)的罪業,都常懷怖畏,而受持學戒的話,世尊!這類守持禁戒的長老上尊的比丘,會被諸梵行者所愛敬尊重的。
又次,世尊!(2)長老比丘廣學多聞,守持而不忘,而積聚博聞。所謂法,乃初也善,中也善,竟(後)也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像如是的,對于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修後一再的修習),爲意所惟觀,而明見深達的話,世尊!像這類多聞的長老上尊的比丘,乃會被諸梵行者所愛敬尊重的。
又次,世尊!(3)長老比丘,得四種的增上心,在于現法當中,樂居而容易,而不難得到的話,世尊,這類禅思的長老上尊的比丘,乃會被諸梵行者所愛敬尊重的。
又次,世尊!(4)長老比丘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是之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的話,世尊!則這類有智慧的長老上尊的比丘,就會被諸梵行者所愛敬尊重。
又次,世尊!(5)長老比丘,其諸漏已盡,不再有結縛,而心解脫、慧解脫的話,就會在于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而自作證,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更受『有』.(不再轉生),能如實而知的話,世尊!則這類的漏盡的長老上尊的比丘,就會被諸梵行者所愛敬尊重的。世尊!長老比丘,如果成就此五法的話,就會被諸梵行者所愛敬尊重的。」
世尊垂問而說:「白淨!如果長老比丘,並沒有具備此五法的話,當應以甚麼義去使諸梵行者愛敬尊重呢?」尊者白淨白佛而說:「世尊!如果長老比丘並沒有具備此五法的話,就更沒有甚麼事值得諸梵行者的愛敬尊重的了。唯有的是由于老耄,而頭白、齒落,盛壯之年已日日的衰微,身曲而腳戾,體重而氣上,都拄杖而行,肌縮而皮緩,面皺如麻子,諸根都毀熟,顔色已變爲醜惡。他只有這些條件(年老)之故,使諸梵行者,愛敬尊重而已。」
世尊告訴他說:「如是!如是!如果長老比丘沒有此五法的話,就更無余事可使諸梵行者愛敬尊重,唯有的是由于他的長耄,而頭白、齒落,盛壯之年已日日的衰微,已身曲而腳戾,體重而氣上,拄杖而行路,肌縮而皮緩,面皺如麻子,諸根都毀熟,顔色已變爲醜惡。他只有這些條件之故,使諸梵行的人愛敬尊重而已。白淨啊!舍梨子比丘,具有了此五法,你們應當愛敬尊重。爲甚麼呢?白淨啊!因爲舍梨子比丘乃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能善攝威儀禮節,看見纖芥(細微)的罪業,都常懷怖畏,而受持學戒。又次,白淨!舍梨子比丘乃廣學多聞,守持而不忘,而積聚博聞。所謂法,乃初也善,中也
善,竟(後)也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而顯現梵行。像如是的,對于諸法,都廣學多聞,翫習至千(一再的修習),爲其意所惟觀,而明見發達。又次,白淨!舍梨子比丘乃得四種的增上心,在于現法當中,樂居而容易,而不難得。又次,白淨!舍梨子比丘,乃修行智慧,觀察興衰之法,而得如是之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又次,白淨!舍梨子比丘,乃諸漏已盡,不再有結縛,而心解脫、慧解脫,在于現法當中自知自覺,而自作證,而成就而遊止于其中。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更受『有』(不再轉生),能如實而知。白淨!舍梨子比丘已成就此五法,你們都應該愛敬尊重。」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白淨,以及諸比丘們,聽聞佛陀所說之法後,都歡喜奉行!
二十叁、智經第叁(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尊者舍利弗回答黑齒比丘之間。黑齒則以此禀告佛陀。佛陀乃設種種之間,舍梨子尊者都能一一善于回答,佛乃贊其深達法界。
結集者的我們,所聽到的都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而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名叫牟利破群的比兵,舍戒而罷道。名叫黑齒的比丘聽到牟利破群比丘舍戒罷道的消息後,就往詣尊者舍梨子之處,到後,稽首其足,然後退坐在一邊。坐後,就白而說:「尊者舍梨子!當知!牟利破群比丘,已舍戒罷道了」
尊者舍梨子說:「牟利破群比丘,在于此法當中,爲愛樂嗎?」(喜歡學佛之法嗎?)黑齒比丘也問舍梨子而說:「尊者舍梨子!您在此法當中爲愛樂嗎?」尊者舍梨子回答說:「黑齒!我對于此法,乃沒有疑惑(無疑就是深信,深信即爲非常的愛樂)。」黑齒比丘就又問而說:「尊者舍梨子!您對于當來之事,又如何呢?」尊者舍梨子回答而說:「黑齒!我對于未來之事,也是沒有猶豫。」
黑齒比丘聽到如此之事後,就從他的座位站起,就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白佛而說:「世尊!尊者舍梨子,現在自己稱說他已得智慧。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更受後有。像如是的如實而知道。」
世尊聽後,對一位比丘說:「你到舍梨子之處,對舍梨子說:『世尊在叫你。』」那位比丘受教後,就從其座位站起,禮拜佛後,離開佛處,而往詣尊者舍梨子之處,白舍梨子說:「世尊在叫舍梨子您!」尊者舍梨子聽後,就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後,退坐在一邊。
世專垂問而說:「舍梨子!你現在實在自稱說你已得智慧,而說:『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都已辦完,不再更受後有』,都如實而知嗎?」尊者舍梨子回禀而說:「世尊!我並不用此文,也不用此句,我只說真義耳。」
世尊告訴他說:「一位族姓子,乃隨其方便而稱說。如得智慧的話,就說得智慧好了。」尊者舍梨子回禀而說:「世尊!我剛才已說過。我並不用此文,也不用此句,我只說其義而已。」
世尊又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修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你是怎樣知?怎樣見?而自稱說得智,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如實而知的呢?』舍梨子啊!你如聽到此語時,當如何回答人家呢?」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如果諸修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你是怎樣知?怎樣見?而自稱說已得智。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如實而知呢?』世尊!我聽此語後,當會作如是之回答:『諸位賢者們!會轉生者,就是有因,此生死之因既滅盡,就會知道轉生之因已盡,這時我就會自稱說已得智而說: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之身,已如實而知。』世尊!如果諸位修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話,我當作如是之回答。」
世尊贊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話,你就應該作如是的回答。爲甚麼呢?因爲如此說的話,當會知道這個真實之義啊!」
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修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會轉生是由于甚麼因,甚麼緣?到底是從何而生的?是以甚麼爲本?』的話,你聽此問題後,當會作何回答呢?」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如果諸位修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會轉生是由于甚麼因甚麼緣而來的?到底是從何而生的?是以甚麼爲根本?』世尊!我聽到此問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會轉生的原因,就是由于因于有,緣于有,從于有而生(而集起)的,是以有爲根本的。』世尊!如果有諸位修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話,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問題時,你應作如是的回答。爲甚麼呢?因爲如此而說的話,當會知道其中的奧義。」
世尊又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所謂有,到底是由甚麼因?甚麼緣?從何而生?以甚麼爲本呢?!你聽這些問題時,當作如何去回答人家呢?」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如果諸位修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所謂有,到底是由于甚麼因甚麼緣?從何而生?以甚麼爲其本呢?』世尊!我聽到這些問題後,當會作如是之回答:『諸位賢者們!所謂有,乃因于受,緣于受,從受而生的,是…
《中阿含經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