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受爲本的。』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問題時,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問題時,應該要作如是之回答。爲甚麼呢?因爲如此解說的話,當會知道其中的奧義的。」
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利子!所謂受,到底是由于甚麼因?甚麼緣?從何而生?以甚麼爲其根本的呢?』你如聽到此問題時,當作如何去回答人家呢?」
尊者舍梨子白佛而說:「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所謂受,到底是以甚麼因?甚麼緣?從何而生?以甚麼爲根本的呢?』世尊!我聽到此問題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所謂受,乃因于愛,緣于愛,從于愛而生,以愛爲根本的。』世尊!如果諸位修習諸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問題時,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的。」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問題時,你就應該作如是的回答。爲甚麼呢?因爲作如此之說的話,當會知道其中的奧義的。」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甚麼爲之愛?』你聽到此問題後,應當要作如何之回答呢?」
尊者舍梨子白佛而說:「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甚麼爲之愛?』世尊!我聽到此問題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有叁種覺(叁種感受),所謂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舍受),就中,會樂欲而膠著的。就是所謂愛。』世尊!如果諸修梵行的人來問此問題時,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此問題時,你就應該作如是的回答。爲甚麼呢?因爲如此解說的話,當會知道其中的奧義。」
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要怎樣而知?怎麼而見?才能在于此叁覺當中,沒有樂欲,也不會膠著呢?』你聽到此問題時,當作如何之回答呢?」
尊者舍梨子仰白而說:「世尊!如果諸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要怎樣而知?怎樣而見?才能在于此叁覺中不會有樂欲膠著呢?』世尊!我聽到此語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所謂此叁覺,乃爲無常之法,是苦之法,是會變滅之法。無常而會變易之法就是苦的,徹見苦的道理後,便對于叁覺不會樂欲膠著的。』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之事時,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之事時,你就應當作如是的回答。爲甚麼呢?因爲如此之說,當會知道內中的奧義。」
時,世尊又垂告而說:「舍梨子!此說又有一種義,可得以略答的。舍梨子!到底又有甚麼義,此說可得以略答呢?就是說:衆生的所覺所爲,皆即是苦的!舍梨子!這就是又有義,此說可得以略答的了。」
世尊又垂問而說:「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你而說:『尊者舍梨子!甚麼叫做已背而不向,而自稱說已得智慧,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之身,能如實而知呢?』」
尊者舍梨子白佛而說:「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我而說:『尊者舍梨子!甚麼叫做已背而不向,而自稱說已得智慧,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再受後有之身,已如實而知道呢?』世尊!我聽到此問後,當會作如是的回答:『諸位賢者們!我自己對于內,已背而不向,則諸愛已盡,已沒有恐怖,沒有疑,沒有惑,行如是的守護,像如是的守護後,就不生不善之漏。』世尊!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話,我當會作如是的回答。」
世尊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如果諸位修習梵行的人來問如此的話,你就應該作如是的回答。爲甚麼呢?因爲如此之說的話,當會知道其中的奧義。」
世尊告訴他說:「舍梨子!又次,又有義,此說可得以略答的。如諸結縛爲沙門所說,而說那結縛並不是我所有,而行如是的守護。像其如是的守護後,不生不善之漏。舍梨子!這叫做又有義,此說可得以略答。」世尊說如是之語後。就從座站起,就進入室內去燕坐(打坐)。
世尊進入室內不久之後,尊者舍梨子!曾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們!我初始之時,並不作意,而世尊卻卒然垂問此義。我于那時曾經作如是之念:『恐怕不能回答了。然而諸位賢者們!我最初說一
義時,就被世尊所贊可。因此,我就又作此念:如世尊在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問我此義的話,我也能爲世尊,以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回答此義。如世尊曾費二、叁、四日,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問我此義的話,我也能爲世尊,以二、叁、四日,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回答其義。』」
黑齒比丘聽聞尊者舍梨子說如是之語後,就從他的座位站起,很快的到了佛所,去向世尊而說:「世尊您進入室內不久之時,尊者舍梨子所說的至高的,一向都作獅子吼而說的:『諸位賢者們!我初始並未作意,而世尊卻卒然垂問此義。我曾經作如是之念:恐怕不能回答了。然而諸位賢者們!我最初說一義時,就被世尊所贊可。因此,我就又作此念:如世尊費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問我此義時,我也能爲世尊以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回答此義。諸位賢者們!如世尊用二、叁、四日……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問我此義的話,我也能爲世尊以二、叁、四……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解答此義的。』」
世尊告訴他說:「黑齒!如是!如是!假如我用一日一夜的時間,以異文異句去問舍梨子比丘,有關于此義之時,舍梨子比丘必定也能以一日一夜的時間,用異文異句來回答此義的。黑齒!如果我用二、叁、四日,乃至七日七夜的時間,以異文異句去問舍梨子比丘之有關于此義的時候,舍梨子比丘仍然也能爲我,而用二、叁、四日,乃至七日七夜,以異文異句來回答此義的。所以的緣故爲何呢?黑齒啊!因爲舍梨子比丘乃深達于法界(深達于廣大無邊的真理)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舍梨子,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十四、師子吼經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舍梨子尊者,由于有一位比丘誣說尊者曾經輕慢他,然後欲到外方去遊行。尊者乃以被截角之牛,被截兩手的旃陀羅子,以及地、水、火、風、掃帚、晡旃尼(抹布),處處破裂的百瓶,和自喜的少年之頸被系死屍等喻,說明自己乃常自反省,怎樣會輕慢他人呢?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和諸大比丘衆,都俱在于舍衛國,而受夏坐(夏安居),尊者舍梨子也遊化到舍衛國,也在那裏夏安居(受夏坐)。于是,尊者舍梨子在舍衛國結夏安居完畢,也就是經過叁個月後(夏天雨期叁個月,在此期間禁止外出遊行,而致力于禅定的功行),開始補治衣服,縫補衣服完了後,就攝取衣服,手持缽器,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佛足,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而說:「世尊!我在于舍衛國受夏坐已完畢,世尊!我現在欲遊行于人間(在村裏城邑,過遊行托缽的生活)。」
世尊垂告而說:「舍梨子!你可以去隨你所欲之處。如遇諸未曾得度的人,就要使他們得度,諸未解脫的人,應使他們解脫,諸未般涅槃(寂滅,成道)的人,應使他們般涅槃。舍梨子!你可以去隨你所欲之處,去遊行了。」
于是,尊者舍梨子,聽佛所說,乃善受善持(善于承諾,謹懷胸中),就從座起,稽首禮足,繞佛身邊叁匝後離去,而還至自己的寮房,收舉床座後,攝持衣缽,即便欲出去遊行于人間。
尊者舍梨子離開後不久之時,有一位修習梵行的此丘,在于佛前犯相違法(犯嫌瞋法),而白世尊說:「今天尊者舍梨子,曾輕慢我後,欲去遊行人間。」
世尊聽後,告訴一位比丘說:「你到舍梨子之處,去對舍梨子說:『世尊叫你。』因爲『你去不久之時,有一位梵行的比丘,在于我前(佛前),犯相違法,而作此語:世尊!今天尊者舍梨子,曾經輕慢我後,欲遊行于人間』。」
一位比丘受教後,就從他的座位站起,禮佛後離去。這時,尊者阿難,住在于世尊之後,執拂(手執拂塵,拂除蚊蟲),奉侍于佛。在那位比丘離開後不久,尊者阿難,就持戶鑰,遍至諸房,看見諸比丘,便作如是之語而說:「善哉!諸位尊者!趕快到講堂去吧!現在尊者舍梨子將會在于佛前作獅子吼的!如尊者舍梨子所說的爲甚深之法,是息中之息,妙中之妙,如作如是之說的話,則諸位尊者和我得以聽聞後,當能善于誦習,當能善于受持的。」那時,諸比丘們,聽尊者阿難之語後,都聚集到講堂來。
這時,這一位比丘往詣尊者舍梨子之處,白舍梨子說:「世尊叫你回去!世尊說:『你離用後不久,有一位修梵行的比丘在我之前犯相違法(犯嫌瞋法),而作如是之語:世尊!今天尊者舍梨子輕慢我後,欲遊行于人間。』」
于是,尊者舍梨子聽後,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便回到佛所,到後,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佛陀便告訴他說:「舍梨子!你去後不久,有一位梵行者在我之前犯相違法,而作此言:『世尊!今天尊者舍梨子輕慢我後,欲遊行于人間。』舍梨子!你是否輕慢一位梵行者後,欲遊行于人間嗎?」
尊者舍梨子白佛說:「世尊!如果沒有身的身念的話(對于自身沒有反省的話),那種人便會輕慢于一位修梵行的人,而遊行于人間。然而世尊!我乃善于有身的身念(對于自己常于反省),怎麼會輕慢一位修梵行的人,然後去遊行人間呢?世尊!猶如截角牛(截去頭上之角的牛)之至忍而溫良,而善于調禦那…
《中阿含經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