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處,便可以問我:『沙門瞿昙!這有甚麼事?這有甚麼含義?』隨著我所說的,你如果能納受的話,我就可以和你共論此事。」惒破回答說:「沙門瞿昙!您如果所說的爲對的話,我當會說爲是對,如果爲不對的話,當會說爲是不對。我如果有疑問的話,當會問瞿昙您:『瞿昙!這爲甚麼事?這有甚麼含義?』隨沙門瞿昙您所說的,我就受持。沙門瞿昙!但當和我共論此事吧!」

  世尊垂問說:「在于惒破您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比丘,曾經生起不善的身行、漏、煩熱、憂戚,然而他乃在于後來,將不善的身行消滅,不更造新的惡業,已棄舍故業(舊的業),就在于現世當中便得究竟而沒有煩熱,而常住不變,所謂聖慧之所見,聖慧之所知。您認爲如何呢?惒破!像這種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你是否見到此事,而會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令至于後世嗎?」

  惒破回答說:「瞿昙!如果有一位比丘,其身口意有這樣的防護的話,我就不能見到此事會因此而生于不善之漏,不會令其至于後世的。」

  世尊贊歎而說:「善哉!惒破!再者,你認爲如何呢?惒破!如果有一位比丘,其無明已滅盡,智明已生。他由于無明已盡,智明已生之故,生『後身覺』,便知道爲生『後身覺』(身體之極限度的感覺,也就是如實而知道此身之最後邊所生的感覺,或感受),生『後命覺』,便知道爲生『後命覺』(生命之極限度的感覺,也就是如實

  而知道壽命之最終點所生的感覺或感受),身壞命終,壽命已完畢,即于現世的一切所覺的,便就告盡止息,當知已終至于冷(肉體死後之冷靜)。猶如甚麼呢?惒破!猶如因爲有樹而有影那樣。假如有人持利斧來斫破那株樹的樹根,斬截爲一段一段(一節一節),打破成爲十分,或成爲百分,然後以火燒燃而成爲灰,或遇大風所吹散,或投入在于水中。在惒破你的意見如何呢?影乃有了樹才會有,那麼,那株樹影從此已經滅絕其成因,是否滅而不生嗎?」惒破回答說:「如是!瞿昙!」

  佛陀說:「恕坡!當知!那位比丘也是如是,其無明已盡,智明已生。那無明既盡,智明已生後,則生『後身覺』時,便知生『後身覺』,生『後命覺』時,便知生『後命覺』,其身壞命終,壽命已完畢後,則在于現世的一切所覺,便都滅盡止息,當知已到了究竟冷靜。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心完全得解脫),便得六善住處(六常住,六根不著于六境,而平靜的生活狀態)。那六善住處呢?惒破!比丘眼根看見色境時,不喜不憂,舍求(沒有愛、惡之心理狀態),而無爲,而正念正智。惒破!一位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就叫做第一善住處。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之知法(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時,都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爲,而正念、正智。惒破!當比丘的,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就叫做第六善住處(指第六之意知法,總合眼等之六,而爲六住處)。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的話,就能得此六善住處。」

  惒破白佛說:「如是,瞿昙!多聞的聖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脫,而得六善住處。那六善住處呢?瞿昙!多聞的聖弟子,眼根看見色境時,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爲,而正念正智。瞿昙!多聞的聖弟子,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叫做得第一善住處。像如是的,耳、鼻、舌、身、

  意等,如意知法時,都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爲,而正念正智。像如是的,瞿昙!多聞的聖弟子如是而正心解脫,叫做第六善住處。像如是的,瞿昙!多聞的聖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脫,而得此六善住處。」

  于是,惒破乃重新白世尊而說:「瞿昙!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瞿昙!猶如明目的人,將覆倒之人,使他仰起,將蓋覆的人,把他啓發,將迷惑之人,示之以道,在黑暗當中,施大光明。如有眼根的人,便能看見色境那樣,沙門瞿昙也是如是。都爲我而用無量的方便說法,而顯現真義,而隨其種種之道(甚深之道)。世尊,我現在自皈依于佛與法,以及比丘衆,唯願世尊納受我爲優婆塞(近事男,虔誠的在家信徒)。我從今日開始,終身自皈依于叁寶,乃至命盡!

  世尊!猶如有人,飼養不良之馬,希望能得其利,然而徒自疲勞,而不能獲到利益那樣。世尊!我也是如是。那位愚癡的尼幹,並不善于曉了真義,不能解知,不識良田(可植福德之田,指叁寶),而我卻不自審察,長夜都在奉敬、供養、禮事他,都希望能得其利,都徒勞刻苦而沒有益可得。世尊!我現在再自皈依于佛、法,以及比丘衆,唯願世尊納受我爲優婆塞!從今日起,終身皈依叁寶,乃至命盡!

  世尊!我本來無知,對于愚癡的尼幹,有信有敬,然而從今日起,要斷除其因緣。爲甚麼呢?因爲都欺诳我之故。世尊!我今叁自皈依于佛、法,及比丘衆。唯願世尊納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身自皈依叁寶,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釋氏惒破,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十叁、度經第叁(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沙門梵志當中,有叁種主張,所謂:人所爲的一切,皆因(1)宿命造,(2)尊佑造,(3)無因無緣。佛陀斥爲邪說邪見。佛陀乃開示自知自覺的緣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有覺的話,便知苦集滅道之四相。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則能以正智而盡苦際。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叁度處(爲教派之據,有叁種),異姓、異名、異宗、異說。所謂有智慧的人乃善受、極持,而爲他人講說,然而不能獲得利益。那叁種呢?或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作如是之說:說人所爲的一切,均爲是由于宿命所造的(因于前世所作之業)。又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爲的一切,都是由于尊佑所造的(因爲自在天所創造的)。又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爲的一切,均爲無因無緣而自有的(無因論)。

  (1)就中,或有一種沙門、梵志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

  爲的一切,均爲由于宿命所造的話:我便會到他那個地方去,到後,就會問他而說:『諸賢者們!你們實在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爲的一切,均由于宿命所造的嗎?』他們定會回答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則諸賢者均爲是殺生的了。爲甚麼呢?因爲其一切都是由于宿命所造之故(既爲一切都是宿命之因而來,則前世作因故,今世應當殺生。雖自身以爲不殺生,然而被宿命的因緣所押而不止,而至于殺生)。像如是的話,則諸位賢者們,均爲是不與取(他人不給你,而你卻去取來-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的了(總計爲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惡業)。爲甚麼呢?因爲其一切均爲由于宿命所造之故。諸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爲是由于宿命所造,而此見解爲真實的話,則于內,因內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對于一切事應做或不應做,都不得由自己的願望或精進。因爲由于宿命所造之因,作或不作,都沒有自己的意願及方便-努力所能左右它)。諸位賢者們!如果對于作以不作(作,或者不作),不能如實而知道的話,就會失去了正念,而沒有正智的話,就無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門之法,如是而說的話,則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門、梵志。

  (2)就中,如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爲的一切,均因于尊佑(自在天)所造的,我便會到他們那邊去,到後,就會問他們而說:『諸位賢者們!你們實在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爲的一切,都是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的嗎?』他們定會回答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諸位賢者們,就統統都是殺生的了。爲甚麼呢?因爲其一切都是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如是的話,則諸位賢者均爲是不與取(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十惡業)的了。

  爲甚麼呢?因爲其一切均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諸位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由于尊佑所造,此種見解如果爲真實的話,于內,因內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無欲、無方便(解如上)。諸位賢者們!如果作,或者不作,都不知真實之義的話,就會失去正念,沒有正智的話,就無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門之法,如是之說的話,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門、梵志。

  (3)就中,如果有沙門、梵志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爲的一切,均爲是無因無緣者。我便會到他那裏去,到後就會問:『諸位賢者!實在作過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爲的一切,均爲是無因無緣嗎?』他們定會回答而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諸位賢者們,就統統是殺生的了。爲甚麼呢?因爲以其一切均爲是無因無緣之故。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均爲是不與取(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十惡業)。爲甚麼呢?因爲以其一切均爲是無因無緣之故。諸位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爲是無因無緣,而其見解爲實在的話,則于內,因內之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對于一切事,應做,或不應做,都不得由自己的願望或精進。因爲由于無因無緣之故,作與不作,都沒有自己的意願及努力能左右它)。諸位賢者們!如果對于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不知如真(不如實而知)的話,便會失去正念,沒有正智之故,就無可以教的了。』如沙門法,乃如是之說的話,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沙門、梵志。

  我所自知、自覺之法,如爲你們說的話,則不管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間,都沒有人能降伏,均不能穢汙,均不能抑製!爲甚麼我所自知、自覺之法,如爲你們說的話,則不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

《中阿含經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阿含經卷第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