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七 清淨經

  (一七)清淨經{一二}

  大意:

  此經爲周那(純陀)沙彌敘說外道等輩鬥诤之事。佛陀對此而述說無诤的正法,其內容如下:

  (一)奢那教祖──尼幹子沒後不久,其教團即分爲白衣派與裸形派,而互诤不已。會發生诤議的原因就是因爲教祖之教是屬于邪見邪法(走錯路)之故,才有這種現象。如信佛教之正見正法,即不但不會有此诤執,還會得到解脫而成正覺。于此,曾敘述須修叁十七道品,以及四禅之事。

  (二)破郁頭藍之子之見,不見之說。教示一切梵行清淨具足,宣示布現之見、不可見之正說。又以如來的正法而說明十二部經。

  (叁)如來所呵責之樂,是五欲之樂,如來所稱譽的爲四禅,如來的樂中的功德有七果功德:1.現法成道,2.臨終時成道,3.中間般涅槃(入滅),4.生彼般涅槃,5.行般涅槃,6.無行般涅槃,7.上流阿迦尼咤(有頂天)般涅槃。其次提示除五蓋(五種覆蓋-障害。貪欲、瞋恚、睡眠、掉戲、疑),及有關于戒律之九事,叫人修不住法。

  (四)舉出佛在世時的有常、無常。乃至世間的自造、他造等諸學說,以八支緣起折伏之。而欲除諸惡見,即須修四念處、八解脫。

  大意:本經敘述沙彌周那聽說外道們都在诤執,將此事報告阿難,然後共詣佛所,佛陀乃爲其闡說無诤的正法。首先說耆那教祖大雄殁後,其教即分爲白衣與裸形二派,由于邪見之故,而起紛诤。如信佛教之正法,就不會有此事而得解脫,而提示叁十七道品,及四禅。其次乃破郁頭藍子之見不見之說,而教示一切梵行清淨具足宣示布現之見不可見之正說,而垂示十二部經。第叁說明佛所诃責的爲五欲之樂,佛所稱譽之樂爲四禅,樂中之功德爲:現法成道,臨終時成道,中間、生彼、行、無行、上流等涅槃。最後舉出當時的所謂有常無常,乃至世間之自造、他造等學說,如想以八支緣起而折伏,而除諸惡見的話,就須修四念處、八解脫。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迦維羅衛國(以城名而稱爲國名,爲佛出生之國)的緬祇邑,在此地方的優婆塞林中,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那裏。

  這時,有一位沙彌(勤策,爲新發心出家之義),名叫周那,在于波波國(末羅族的都城。近于王舍城)結夏安居後,執持衣缽,漸詣于迦維羅衛國的緬祇城的園林中,而至于阿難之處,到後,頭面禮足,然後退住在一邊,他白阿難說:「在波波城內居住的那位尼幹子(耆那教的教祖,爲苦行主義者),在其命終後不久之時,他的諸弟子即分爲二派,都相互诤訟,而當面互爲毀罵,已經再也看不到其有上下秩序,都疊相求責對方的短處,都相互競爭其知見而說:『我能知道此事,你卻不能知道;我的行持爲真正,你的見解爲邪見。都以前而著于後,以後而著于前,是顛倒錯亂,沒有法則。我所爲的爲妙,你所說的爲非。你有所疑問之事,當谘問于我。』大德阿難!那個時候,其國的人民之奉事于尼幹的人們,聽聞他們的诤訟之事後,都生厭患之心。」

  阿難對周那沙彌說:「我們對于此事,欲啓請世尊,現在同往世尊之處,去宣啓此事,如果世尊有所敕的諸,就應當共同奉行。」

  那時,周那沙彌聽阿難之語後,就和阿難共詣世尊之處,到後,頭面禮足,然後,站立在于一邊。那時,阿難白世尊說:「這位周那沙彌,在波波國結夏安居後,執持衣缽,漸來至于此,禮拜我足後,對我說:『波波國的那一位尼幹子,在其命終後不久時,他的諸弟子就分爲二分,二派對立,各不相讓而诤訟,都當面毀罵,已不再看到其有上下前後,都疊相求逐對方的短處,競爭其知見而說:我能知是,你即不能知道;我所行的爲真正,你的見解爲邪見,都以前著于後,以後著于前,都顛倒錯亂,並沒有法則。我所言的爲是,你所說的爲非,你有所疑問,當來谘問于我。這時,其國內的人民之奉事尼幹的人,聽聞那些诤訟之事後,都生厭患之心。』」

  世尊告訴周那沙彌說:「如是!周那!那些非法當中之事,乃不足以聽聞的,並不是叁耶叁佛(正徧知)所說的,有如敗朽之塔那樣,已難以汙色的了(怎麼繕修而加以彩色,也無用的)。他們雖然有師之教,然而都懷著邪見(惡見解,不正確的見解主義);雖然又有法教,但是都盡爲不真正,不足聽采,不能出要(不能因之而出離苦海),並不是叁耶叁佛所說的,有如故塔(太舊的塔),已不可以汙(不能裝飾)的了。他的諸弟子當中,有的不順其法,而舍棄其異見(不正確的見解),而行持正見的。周那!如有人來對其弟子說:『諸位賢者!你師的教法爲正確的,應當在于其中去修行,爲甚麼要舍棄而離開其法呢?』那些諸弟子們,如信其語的話,就彼此之二都會失去其道,而獲得無量的罪業。爲甚麼呢?因爲他雖有法,然而並不是真正之法之故。周那!假如爲人師的爲不邪見的話,其法就爲真

  正,就可以好好的聽采,而能獲得出要,爲叁耶叁佛所說的,譬如新塔那樣,很容易汙色(裝飾)的。然而諸弟子,卻對于此法當中之義,並不能勤修,不能成就,而舍棄平等之道,而入于邪見。如果有人來對其弟子說:『諸位賢者!你師之法爲正確的,應當在于其中去修行,爲甚麼舍離其道,而入于邪見呢?』他的那些弟子,如信其語的話,即他們彼此之二,均能得見真正之法,而獲得無量之福。爲甚麼呢?因爲其法乃爲真正之故。」

  佛陀又告訴周那說:「他雖然有師,但是都懷邪見,雖然有法,可是都盡是不真正,不足以聽采,不能出要,不是叁耶叁佛所說的,有如朽塔之不可以汙色那樣。他的諸弟子們,法法成就(成就其法),而隨順其行(隨順其法而行),而起諸邪見。周那!如有人來對其弟子說:『你師之法爲正,你所行的爲是,現在所修行而勤苦之事,乃如是,應該在于現法當中成就道果(在現世當中得證涅槃)。』其諸

  弟子,如信受其言的話,則彼此之二均爲失道,而會獲無量之罪。爲甚麼呢?因爲由于其法不正之故。周那!如果其師不邪見,其法爲真正,爲善而可聽采,而能得出要,爲叁耶叁佛所說的話,就譬如新的塔容易爲汙色那樣的。又其弟子法法成就(成就其法),隨順其法而修行,而生正見,則如有人來對其弟子說:『你師之法爲正法,你所行的爲是,現在所修行而勤苦,乃如是,應該在于現法當中成就道果。』其諸弟子信受其語的話,則彼此之二,均爲是正見,而能獲無量之福的。爲甚麼呢?因爲其法爲真正之故。

  周那!或者有導師(正覺者)之出現于世間,使其弟子們生憂,或者有導師之出現于世間,使其弟子們無憂的。甚麼爲之導師出現于世間,而使其弟子們生憂呢?周那!導師新出現于世間,成道不久,其法乃具足而梵行清淨,然而他的如實而真要之法,乃不布現(不廣布于現世間),而那位導師則速取滅度(入滅,離世),其弟子們則不得修行,都愁憂而說:『導師初出現于世間,成道不久,其法爲清淨而梵行具足,其如實真要之法,竟未廣布于現世,而現在導師便迅速的滅度離世,我們這些弟子都不能修行(無師可指導修持之法)。』這就是導師出世,而使弟子愁憂。甚麼爲之導師出世,使弟子們無憂愁呢?所謂導師出現于世間,其法爲清淨,梵行具足,如實真要之法,都廣流布于世間,然後導師才取滅度而離世,其諸弟子們都能得修行,不會懷有愁憂而說:『導師初出世,成道不久,其法清淨,梵行具足,其如實真要之法,都廣布流傳于現世,然後導師才取滅度,使我們諸弟子都能得以修行。』像如是,周那!導師出現于世間,弟子乃無憂愁。」

  佛陀又告訴周那說:「此支(分,性質、狀態、條件),乃能成就梵行。然而導師出現于世間,出家未久,其名聞並未廣遠的話,就叫做梵行支不具足(在這種狀況之下,是不能完成梵行的,爲條件不足)。周那!如導師出現于世間,出家既久,名聞又廣遠的話,就叫做梵行支具足滿。周那!導師出現于世間,出家既久,名聞也廣,然而諸弟子卻未受其訓誨,未具備梵行,未至于安隱之處(涅槃),未獲己利,未能受其法而分布演說(傳教),有異論之發起時,也未能如法去滅除它,未能變化成就神通之證(不能完成以神妙不可思議之神通教示他人),這叫做梵行不具足。周那!導師出現于世間,出家既久,名聞也廣遠,而諸弟子們也盡受其教訓,梵行都具足,而達至于安隱之處的境地,已獲已利,又能受法而分別演說度人,有異論之起時,也能如法去消滅它,也具足變化完成神通之證,這就叫做梵行支具足。

  周那!導師出現于世間,出家也久,名聞也廣遠,然而諸比丘尼乃未受教訓,未至于安隱的境地,未獲得己利,未能受法去分布演說,有異論之起時,也不能以法而如實去除滅它,不能完成變化神通之證,就叫做梵行支未具足。周那!導師出現于世間,出家也久,名聞也廣遠,諸比丘尼都盡受其教訓,梵行也具足,而達到安隱處的境地,已獲己利,又能受法而去分別演說,有異論之起時,能如法去消滅它,也已變化具足成神通證(完成以神通變化去教示他人),這就叫做梵行支具足滿。周那!諸優婆塞、優婆夷之廣修梵行,乃至變化具足成神通證,也是如是的。

  周那!如導師不在于世間,沒有名聞,利養都損減的話,則梵行支並不足滿的。如導師在于世間,名聞與利養,都悉皆具足,而沒有損減的話,則梵行支爲之具足滿的。如導師在于世間,名聞利養均爲具足,然而諸比丘之名聞(名聲遠聞)利養(得人的供養),都不能具足的話,就叫做梵行支不具足。如導師在于世間,名聞利養都具足無損,諸比丘衆也同樣的具足的話,則梵行支爲之具足滿,比丘尼衆也是如是。

  周那!我出家已久,名聞也廣遠,我的諸比丘們也已受我的教誡,都達到安隱處的境地,已自獲己利,又能將所受之法爲人演說,有異論之起時,也能如法去消滅它…

《一七 清淨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一八 自歡喜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