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七 清淨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已變化具足成神通證(完成以神通變化示教于人),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均爲同樣的成就。周那!我乃以廣遠的流布梵行,乃至完成變化具足神通之證。周那!一切世間所有的導師,並不能看見有人能得名聞利養如我如來、至真、等正覺的。周那!諸世間的所有徒衆,並不能看見其名聞利養有如我的徒衆的。周那!如果欲正說的話,應該說:『見不可見』(正在看,而看不見,想看,而看不見)。其麼叫做見不可見呢?所謂一切梵行都清淨具足,都宣示布現(既完成自己的功行,又能成就他人的功行),就名叫做見不可見的。」

  那時,世尊並告訴比丘們說:「郁頭藍子(世尊初出家時,所遇到的二師之一)曾在大衆中,作如是之說:『有見不見。甚麼叫做見不見呢?如刀可見,而刃則不可見』(見這刀之銳利之一面,而不見其刃)。諸比丘們!他乃引凡夫無識(凡人沒有智慧者)之言,以爲譬喻的。像如是的,周那!如果欲正說的話,當應說:見不見。甚麼叫做見不見呢?你就應當正說而說:『一切梵行清淨具足,宣示流布,就是不可見。』周那!那些相續之法,乃不具足而可得,不相續之法,乃具足而不可得。周那!諸法中的梵行,就是酪酥中(將乳過練的酪、生酥、熟酥)的醍醐味(醍醐就是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當中最上之味)。」

  那時,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對于如下之法,都親自作證過,所謂: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而觀想不淨、苦、無常、無我之修法)、四神足(就于欲定、精進定、意定、思惟定而說的四神通)、四意斷(四精勤,未生、已生之惡,當滅,未生、已生之善,使其增長)、四禅(修學禅定的四位,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五根(增長信、勤、念、定、慧之五根)、五力(以信勤念定慧之五力去舍滅障礙)、七覺意(七菩提分,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之七菩提分)、賢聖八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八正道)是。你們都應共爲和合,不可生起诤訟,應該同爲一師所受,同爲一水與乳那樣的和合。對于如來的正法,當自熾然(以自己點燃自己,使其光明),快得安樂。得安樂後,如果有比丘,在說法當中,曾經作如是之言:『某某人所說之句(語句)爲不正,義理(意義)也不正。』的話,則比丘聽其說後,不可以言是,也不可以言非,應當對那位比丘說:『怎麼啦?諸賢!我的語句是如是,你的語句也如是,我所說之義也如是,你所說之義也如是。到底那個人的爲勝?那個人的爲負呢?』假如那位比丘回答說:『我的語句如是,我所說之意義爲如是,你的語句也如是,你所說的意義也如是,你的語句也勝,你所說的意義也勝。』那位比丘說此語時,也不得非,也不得是,應當要勸谏那位比丘,應當要呵,應當要止其說,應當共爲推求,像如是的盡共和合,不可以生诤論,同爲一師所指受,同爲一水乳所和合,對于如來的正法,當自熾然,而快得安樂。

  得安樂後,如果有比丘,在說法之時,其中曾有比丘作如是之說:『他所說的語句爲不正確,意義即爲正確。』比丘聽後,不可說爲是,也不可以說爲非,應當要對那位比丘說:『怎麼啦?比丘!我的語句如是,你的語句爲如是。到底甚麼人的爲是,甚麼人的爲非呢?』如果那位比丘回答說:『我的語句爲如是,你的語句爲如是,你的語句爲勝。』那位比丘雖說此話,也不得言是,也不得言爲非,應當要勸谏那位比丘,應當要呵,應當要止他之言,應當要共同推求,如是的都共爲和合,不可以生诤訟,應當同爲一師之教受,同爲一水乳那樣的融和。對于如來的正法,應當要自熾燃,快得安樂。

  得安樂後,如果有比丘在說法之時,其中有比丘作如是之語而說:『他所說之語句爲正,其意義則不正。』比丘聽後,不可以說爲是,也不可以說爲非,應當要對那位比丘說:『怎麼啦?比丘!我所說的意義爲如是,你所說的意義也如是。到底甚麼人的爲是,甚麼人的爲非呢?』如果他回答說:『我所說的意義爲如是,你所說的意義爲如是,你所說的意義也爲勝。』那位比丘如果這樣說的話,聽後也不得說爲是,也不得說爲是非,應當要勸谏那位比丘,應當要呵,應當要止其所說的,應當共同推求。像如是的盡共和合,不可以生诤訟,同爲一師受,同爲一水乳之和融,對于如來的正法,應當要自熾然,快得安樂。

  得安樂後,如有比丘說法之時,其中有比丘作如是之說:『你所說的語句爲正,意義也正確。』比丘聽後,不可以說爲非,應當要稱贊他而說:『你所說的爲是!你所言的爲是!』因此之故,比丘!對于十二部經(將一切經教分爲十二部類,爲一切經的根本聖典,也是一切經的典型),應該要自身作證,應當要廣爲流布:第一就是貫經(契經,直說一貫的法義,所謂長行之文-散文體),第二叫做祇夜經(重頌,將長行之文,重新以偈頌而稱說的),第叁叫做受記經(授記,弟子們命終後所生的果報等因緣,可說是預記,後來所示的成佛之記也包括在內),第四就是偈經(偈頌,所謂孤起頌,不一定爲長行之稱頌),第五叫做法句經(感興偈,所謂自說,爲歡喜而頌出之偈),第六叫做相應經(如是語,所謂本事,爲弟子們之宿世相應的本義之言教),第七叫做本緣經(本生,爲佛陀自身的過去的因緣之說),第八叫做天本經(因緣,佛陀說法教化的本起因緣),第九叫做廣經(方廣,廣說教義,由淺入深,而講說佛教的真理),第十叫做未曾有經(稱贊佛德之不可思議,說希有未曾有之法),第十一就是譬喻經(以譬喻爲說法教化時之用,使人容易了解真理之說),第十二叫做大教經(論議,回答所問之法義,經佛加以詳細解釋之說)。應當要善于受持,應當要稱量觀察、廣演分布。

  諸比丘們!我所規製之衣,不管是冢間之衣,或者是長者之衣,或者是麄賤之衣,這些衣,乃足以障阻寒暑、蚊虻,足以蔽人的四體的。諸比丘們!我所規製之食,不管是乞食,或者是居士布施之食,此食乃可以自足的。或者是身的苦惱,或者衆患切已(身體的全身都痛楚),恐怕遂之而至于死亡,因此之故,而聽許這些食物的,爲知足而已。諸比丘們!我所規製的住處,或者在于樹下,或者在于露地,或者在于房內,或者在于樓閣上,或者在于窟內,或者在于種種的住處,此處都爲自足,爲障寒、暑、風雨、蚊虻而規製,下至(甚至)于閑靜懈息之處,都同樣之義。諸比丘們!我所規製之藥,不管是大小便(陳棄藥),或者是酥油、蜜、黑石蜜,這些藥均爲是自足,如身體生起苦痛,衆患楚毒嚴重,恐怕會致于死亡,因此之故,聽許這些藥物。」

  佛陀又說:「或者有外道梵志來作如是之語:『沙門釋子(佛陀的出家弟子)都以衆樂而自娛樂。』假如聽到此言的話,就應作如是的回答:『你們不可以作如是之語,不可說沙門釋子乃以衆樂而自娛樂。』爲甚麼呢?因爲有些樂而自娛樂之事,乃爲如來所呵責的,有些樂以自娛樂之事,乃爲如來所稱譽的。如果外道梵志問而說:『那些樂以自娛樂的爲瞿昙所呵責的呢?』假如有此語時,你們就應當回答說:『五欲(色、聲、香、味、觸之五境,會引人之欲貪)的功德(功用,性能),爲可愛可樂,都爲人所貪著的。那五種呢?所謂眼根知色境,爲可愛可樂,爲人所貪著的。耳根聞聲境,鼻根知香境,舌根知味境,身根知觸境,爲可愛可樂,爲人所貪著的。諸位賢者!猶是(由此)五欲之緣,而生喜樂之事,這就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呵責的。猶如有人,故意(存心)殺害衆生,將此爲自己的快樂,這就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呵責之事。猶如有人,私竊偷盜他人的財物,自以爲樂,這也是如來所呵責的。猶如有人,冒犯梵行(犯淫戒),自以爲樂,這也是如來所呵責的。猶如有人,故意作妄語,自以爲樂,這也是如來所呵責的。猶如有人,放蕩自恣(飲酒作樂,生是生非),這也是如來所呵責的。猶如有人,行持異外的苦行,不是如來所說的正行,爲自己的快樂,這也是如來所呵責的。』

  諸比丘們!應該要呵責五欲的功德,呵責這人們所貪著的。那五種呢?所謂眼根知色境,爲可愛可樂,爲人所貪著的。耳根聞聲境,鼻根知香境,舌根知味境,身根知觸境,爲可愛可樂,乃爲人所貪著的。像如是的諸樂,一位沙門釋子(佛陀出家的弟子),並沒有如此之樂。猶如有人,故殺衆生,以這殺生爲樂,然而沙門釋子,並沒有如此之樂。猶如有人,公然的爲盜賊,而自以爲樂,然而沙門釋子,並沒有如是之樂。猶如有人,冒犯梵行(淫欲),自以爲樂,沙門釋子,並沒有如是之樂。猶如有人,故作妄語,自以爲樂,然而沙門釋子,並沒有如是之樂。猶如有人,放蕩自恣(飲酒作樂,無所事事),自以爲樂,然而沙門釋子,並沒有如是之樂。猶如有人,行持異外的苦行,自以爲樂,然而沙門釋子,並沒有如是之樂。

  如外道梵志作如是之問:『到底那一種快樂作爲自己的娛樂,爲之沙門瞿昙所稱譽的呢?』諸比丘們!他如果有這種疑問的話,你們就應該回答他們而說:『諸位賢者們!有五欲的功德(功用),爲可愛可樂,這是人們所貪著的事。那五種呢?所謂眼根知色境,乃至身根知觸境,爲可愛可樂的,是人們所貪著的事。諸位賢者們!由于五欲的因緣而生起的快樂,就應當快速的把它除滅。猶如有人故意殺害衆生,當做爲自己的快樂,有如此的快樂的話,就應速疾的把它除滅。猶如有人,公然的爲盜賊,自以爲快樂,有如此的快樂的話,就應速疾把它除滅。猶如有人,冒犯梵行(淫欲),自以爲樂、有如此之快樂的話,就應速于除滅。猶如有人,故意爲妄語,自以爲樂。有如此之樂,就應速于除滅。猶如有人,放蕩自恣(不務正業,飲酒作樂),自以爲樂,有如此之樂的話,就應速疾的把它除滅。猶如有人,行持異外的苦行,自以爲樂…

《一七 清淨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八 自歡喜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