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
汝爲佛弟子我本在家時以衣食供養禮拜致恭恪
汝等名何人躬受佛教誡淨眼之所說汝不觀察之
我本禮敬汝從佛聞上法生叁十叁天爲帝釋作子
汝等何不觀我所有功德本爲女人身今爲帝釋子
汝等本俱共同修于梵行今獨處卑賤爲吾等給使
本爲弊惡行今故受此報獨處于卑賤爲吾等給使
生此處不淨爲他所觸娆聞已當患厭此處可厭患
從今當精勸勿複爲人使二人勤精進思惟如來法
舍彼所戀著觀欲不淨行欲縛不
真實诳惑于世間
如象離羁靽超越忉利天釋及忉利天集法講堂上
彼已勇猛力超越忉利天釋歎未曾有諸天亦見過
此是釋迦子超越忉利天患厭于欲縛瞿夷說此言
摩竭國有佛名曰釋迦文彼子本失意其後還得念
叁人中一人故爲執樂神二人見道谛超越忉利天
世尊所說法弟子不懷疑俱共同聞法二人勝彼一
自見殊勝已皆生光音天我觀見彼已故來至佛所
(你們生前爲佛的出家弟子,我本來爲在家的信徒,那時,都以衣食供養于你們,也禮拜你們,以表虔誠的心。你們到底是那一種人呢?爲甚麼親自受佛的教誡,而爲甚麼淨眼(具眼、佛陀)所說的,你們都不專心去修持觀察呢?我本來是禮敬你的人,乃從佛而聽聞上善之法,現在得以轉生在于叁十叁天,爲帝釋天之子。你們爲甚麼不認真觀察?我所有的功德-本來爲一女人之身,現在卻能爲帝釋天之子。)
(你們本來都是同爲是修學梵行的人,現在卻獨生在于卑賤之處,而爲我們的給使〔使用人〕。本來在世之時,所行的一定就是弊惡之行,現在就因此之故而受此果報,而獨處于卑賤,而爲我們所給使的神。你們所生的這個地方,並不是甚麼清淨的地方,都被他人所娆亂的地方〔指都得看人的眼色而行動〕,聽到此事後,應該曉得患厭,應該知道你所得的境處乃爲可厭患的地方。從今以後應該要精勤,不可再爲人所使用。)
(你們二人,應該勤勉精進,應該思惟如來之法。舍棄那些所戀著的一切,觀察欲貪爲不清淨之行。欲縛乃爲不真實,乃會诳惑世間的。應該要如大象之脫離其羁靽那樣,應該要超越忉利天〔叁十叁天,也爲帝釋所居的天〕。帝釋天,以及忉利天的諸天們,雖然都常集在于善法講堂講善法,然而你們既已勇猛精進,就能以其勇猛之力,去超越忉利天,而會被帝釋天稱歎爲未曾有,諸天也同樣的看見你們之超過此地之一切。這就是真正的釋迦佛陀的弟子,能超越忉利天,能厭患于欲縛,瞿夷所說的就是這些話。)
(聽說摩竭陀國有佛陀,名叫釋迦文〔牟尼,寂靜,佛陀〕其弟子中本來有失意的,然而其後來卻還能得以念佛的教訓,在叁人當中,有一人,因此之故,爲執樂神,其余的二人已得見道谛,已超越忉利天。世尊所說之法,弟子們不懷疑,而同樣的聽聞佛法,然而其中二人卻能勝過另一人。自見殊勝後,都生在于光音天〔二禅天〕。我觀見他們之事之後,因此之故,趕到佛陀您所住的地方的。)
帝釋天又白佛說:「願您特開一閑暇(撥一個時間),爲我一決我的疑問吧!」佛陀說:「隨你所問,我當會爲你一一演說。」
那時,帝釋天就向佛白言而說:「諸天、世人、幹沓和(幹達婆,執樂神),以及其余的衆生們,到底都和甚麼結(煩惱結縛)相應,乃至會爲怨雠、刀杖相向呢?(會有怨雠而致于以幹戈相鬥的原因在那裏?)」佛陀告訴帝釋天說:「怨結之會産生的原因,都由于貪嫉之故,致使諸天、世人、阿修羅(非天),及其余的衆生們,都相互以刀杖相加害的。」
那時,帝釋天就白佛說:「實在是如此!世尊!怨結之會産生,都由于貪嫉之故,而使諸天、世人、阿修羅,及其余的衆生們,都相互以刀杖相加。我現在聽佛所說,所有的疑網都均于除滅,不再會對于此事起疑問的了。然而不能了解此貪嫉之會産生,到底是由于甚麼原因而起的?到底是何因何緣?到底甚麼是其原首?
從誰而有此貪嫉(爲甚麼會有此貪嫉)?從誰而無?(怎樣才會沒有此貪嫉呢?)」佛陀告訴帝釋而說:「貪嫉之會産生,都是由于愛憎,愛憎就是其原因,愛憎就是其助緣,是以愛憎爲首,從此愛憎而會有貪嫉,如果沒有此愛憎的話,就不會有此貪嫉的了。」
那時,帝釋即白佛而說:「實在是這樣的!世尊!貪嫉之會産生,都是由于愛憎。是以愛憎爲因,愛憎爲緣,愛憎爲首的。從此愛憎而會有貪嫉,如果沒有此愛憎的話,就不會有貪嫉的了。我現在聽佛所說,迷惑都爲之除滅,不再會有疑惑的了。然而不能了解愛憎到底又是由于何因而生起的?到底是何因何緣?到底誰爲其原首?從誰而有此愛憎?到底要怎樣才會沒有此愛憎?」佛陀告訴帝釋說:「愛憎之會産生,均由于欲,因于欲,緣于欲,欲就是其原首,從此欲,而有了愛憎,沒有此欲,就不會有此愛與憎。」
那時,帝釋白佛說:「實在是這樣的!世尊蔔愛憎之會生起,都是由于欲,都是因于欲,緣于欲,都是以欲爲原首,從此欲而會有愛憎,沒有此欲,就不會有此愛憎。我現在聽佛所說,迷惑都盡除滅,不再會有疑惑的了。然而不知此欲到底又是由于甚麼而生起的?是何因何緣而有了欲?誰爲其原首?從甚麼而有?怎樣才會沒有呢?」佛陀告訴帝釋天說:「愛(欲)乃由于想(思想,意志動作)而産生的,都因于想,緣于想,是以想爲其原首的,從此想而有了愛(欲),如果沒有此想的話,就沒有此愛(欲)。」
那時,帝釋白佛說:「實在是這樣的!世尊!愛乃由于想而生起的,都因于想,緣于想,是以想爲其原首,從此而有了愛(欲),如果沒有此想的話,就不會有愛(欲)。我現在聽佛所說,已不再會有疑惑的了。然而不能了解此想又是從何而生的?是以何爲因,以何爲緣?誰爲其原首?是以甚麼而有了此想?怎樣才會沒有此想呢?」佛陀告訴帝釋說:「想之所以會産生,乃由于調戲(嬉戲之亂想)所引起的,因于調戲,緣于調戲,調戲就是其原首,從此調戲而有了想,沒有此調戲,就沒有了想的。帝釋!如果沒有調戲的話,就不會有了想,沒有想,就沒有了欲,沒有了
欲,就沒有愛憎,沒有愛憎就不會有貪嫉,如果沒有貪嫉的話,則一切衆生就不會相互傷害。帝釋!只緣于調戲爲其本,因于調戲,緣于調戲,都以調戲爲其原首,從此調戲而有了想,從想而有了欲,從欲而有了愛憎,從愛憎而有了貪嫉,由于貪嫉之故,而使諸群生們互相傷害。」
帝釋白佛說:「實在是這樣的!世尊!由于調戲,而有了想,因于調戲,緣于調戲,以調戲爲原首,從此調戲而有了想,由于調戲而爲有,如沒有調戲,就不會有。如果本來並沒有調戲的話,就不會有想,無想的話,就無欲,無欲就沒有愛憎,無愛憎就沒有貪嫉,無貪嫉就一切衆生不會互相傷害。但是想乃由于調戲而生起,因于調戲,緣于調戲,乃以調戲爲原首,從調戲而有了想,從想而有了欲,從欲而有了愛憎,從愛憎而有了貪嫉,從貪嫉而使一切衆生互相傷害,我現在聽佛所說,迷惑都已滅除,不再會有此種迷惑了。」
那時,帝釋又白佛說:「一切沙門、婆羅門,是否都盡除調戲,而在于滅嗎?(適于滅行,導致于滅行)?或者爲不除滅調戲,而在于滅嗎?」
佛陀告訴帝釋說:「一切沙門、婆羅門,都不盡除調戲,而在于滅的。爲甚麼呢?帝釋!世間有種種之界,衆生乃各依自己之界,而堅固守持,而不能舍離,都說自己爲實在,其余的都是虛妄的。回此之故,帝釋!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而在于滅的。」
那時,帝釋白佛說,「實在是這樣的!世尊!世間有種種的衆生,都各依自己之界,都堅固守持,不能舍離,都說自己爲實在,其余的爲虛妄,因此之故,一切沙門、婆羅門,都不盡除調戲,而在于滅。我聽佛之言,疑惑都已除滅,不再會有這種疑惑的了。」帝釋說後,又白佛說:「要齊于幾戲調,而在于滅呢?」
佛陀告訴帝釋說:「調戲有叁種的。第一就是口(言語),第二就是想(思想),第叁就是求(追求探索)。其口所說的,都是自害、害他,也是自他之二都俱害的。如果舍離此言(調戲之言)後,而能如所言的話,就不會自害,不會害他,不會自他之二俱害,知時的比丘,乃如口所言,而專念不亂。第二之想,也會自害,也會害他,自他之二都會俱害。舍此想(調戲的思想)後,而如所想的話,就不會自害,也不會害他,自他之二,俱不相害,知時的比丘,如所想的,而專念不亂。帝釋!第叁之求(調戲的追求探索),也會自害,也會害他,自他之二也會俱害。舍此求後,而如所求的話,就不會自害,也不會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不害,知時的比丘,如所求,而專念不亂。」
那時,釋提桓因說:「我聽佛所說,已不再有狐疑此事了。」繼之而又白佛說:「齊幾,名叫賢聖的舍心呢?(都須具備那些條件,才能叫做賢聖者的舍心呢?)」
佛陀告訴帝釋說:「舍心有叁種(爲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之一,爲舍棄一切,而沒有所著,這裏指喜憂舍之叁)。第一就是喜身,第二就是憂身,第叁就是舍身。帝釋!那些喜身的,會自害,也會害他,自他之二都會俱害的。如果舍此喜身後,如所喜的話,就不會自害,也不會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不害,知時的比丘,專念而不忘的話,就名叫做受具足戒(戒品具足,爲比丘、比丘尼之戒)。帝釋!第二之那些憂身的,也會自害,也會害他,自他之二都會俱害,舍此憂身後,而如所憂的話,就不會自害,也不會害他,自他之二都不會俱害。知時的比丘,專念而不忘,就名叫做受具足戒。其次,帝釋!那些舍身的,會自害,也會害他,自他之二都會俱害。如舍此身後,而如所舍的話,就不會自害,也不會害他,自他
之二都不會俱害。知時的比丘,專念而不忘,就是名叫受具足戒。」
帝釋白佛說:「我聽佛陀所說後,不再會有狐疑的了。」繼之又白佛說:「齊幾(要齊到-達到那些條件),名叫賢聖律…
《十四 釋提桓因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