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四 释提桓因问经▪P2

  ..续本文上一页说:

  汝为佛弟子我本在家时以衣食供养礼拜致恭恪

  汝等名何人躬受佛教诫净眼之所说汝不观察之

  我本礼敬汝从佛闻上法生三十三天为帝释作子

  汝等何不观我所有功德本为女人身今为帝释子

  汝等本俱共同修于梵行今独处卑贱为吾等给使

  本为弊恶行今故受此报独处于卑贱为吾等给使

  生此处不净为他所触娆闻已当患厌此处可厌患

  从今当精劝勿复为人使二人勤精进思惟如来法

  舍彼所恋着观欲不净行欲缚不

  真实诳惑于世间

  如象离羁靽超越忉利天释及忉利天集法讲堂上

  彼已勇猛力超越忉利天释叹未曾有诸天亦见过

  此是释迦子超越忉利天患厌于欲缚瞿夷说此言

  摩竭国有佛名曰释迦文彼子本失意其后还得念

  三人中一人故为执乐神二人见道谛超越忉利天

  世尊所说法弟子不怀疑俱共同闻法二人胜彼一

  自见殊胜已皆生光音天我观见彼已故来至佛所

  (你们生前为佛的出家弟子,我本来为在家的信徒,那时,都以衣食供养于你们,也礼拜你们,以表虔诚的心。你们到底是那一种人呢?为甚么亲自受佛的教诫,而为甚么净眼(具眼、佛陀)所说的,你们都不专心去修持观察呢?我本来是礼敬你的人,乃从佛而听闻上善之法,现在得以转生在于三十三天,为帝释天之子。你们为甚么不认真观察?我所有的功德-本来为一女人之身,现在却能为帝释天之子。)

  (你们本来都是同为是修学梵行的人,现在却独生在于卑贱之处,而为我们的给使〔使用人〕。本来在世之时,所行的一定就是弊恶之行,现在就因此之故而受此果报,而独处于卑贱,而为我们所给使的神。你们所生的这个地方,并不是甚么清净的地方,都被他人所娆乱的地方〔指都得看人的眼色而行动〕,听到此事后,应该晓得患厌,应该知道你所得的境处乃为可厌患的地方。从今以后应该要精勤,不可再为人所使用。)

  (你们二人,应该勤勉精进,应该思惟如来之法。舍弃那些所恋着的一切,观察欲贪为不清净之行。欲缚乃为不真实,乃会诳惑世间的。应该要如大象之脱离其羁靽那样,应该要超越忉利天〔三十三天,也为帝释所居的天〕。帝释天,以及忉利天的诸天们,虽然都常集在于善法讲堂讲善法,然而你们既已勇猛精进,就能以其勇猛之力,去超越忉利天,而会被帝释天称叹为未曾有,诸天也同样的看见你们之超过此地之一切。这就是真正的释迦佛陀的弟子,能超越忉利天,能厌患于欲缚,瞿夷所说的就是这些话。)

  (听说摩竭陀国有佛陀,名叫释迦文〔牟尼,寂静,佛陀〕其弟子中本来有失意的,然而其后来却还能得以念佛的教训,在三人当中,有一人,因此之故,为执乐神,其余的二人已得见道谛,已超越忉利天。世尊所说之法,弟子们不怀疑,而同样的听闻佛法,然而其中二人却能胜过另一人。自见殊胜后,都生在于光音天〔二禅天〕。我观见他们之事之后,因此之故,赶到佛陀您所住的地方的。)

  帝释天又白佛说:「愿您特开一闲暇(拨一个时间),为我一决我的疑问吧!」佛陀说:「随你所问,我当会为你一一演说。」

  那时,帝释天就向佛白言而说:「诸天、世人、干沓和(干达婆,执乐神),以及其余的众生们,到底都和甚么结(烦恼结缚)相应,乃至会为怨雠、刀杖相向呢?(会有怨雠而致于以干戈相斗的原因在那里?)」佛陀告诉帝释天说:「怨结之会产生的原因,都由于贪嫉之故,致使诸天、世人、阿修罗(非天),及其余的众生们,都相互以刀杖相加害的。」

  那时,帝释天就白佛说:「实在是如此!世尊!怨结之会产生,都由于贪嫉之故,而使诸天、世人、阿修罗,及其余的众生们,都相互以刀杖相加。我现在听佛所说,所有的疑网都均于除灭,不再会对于此事起疑问的了。然而不能了解此贪嫉之会产生,到底是由于甚么原因而起的?到底是何因何缘?到底甚么是其原首?

  从谁而有此贪嫉(为甚么会有此贪嫉)?从谁而无?(怎样才会没有此贪嫉呢?)」佛陀告诉帝释而说:「贪嫉之会产生,都是由于爱憎,爱憎就是其原因,爱憎就是其助缘,是以爱憎为首,从此爱憎而会有贪嫉,如果没有此爱憎的话,就不会有此贪嫉的了。」

  那时,帝释即白佛而说:「实在是这样的!世尊!贪嫉之会产生,都是由于爱憎。是以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的。从此爱憎而会有贪嫉,如果没有此爱憎的话,就不会有贪嫉的了。我现在听佛所说,迷惑都为之除灭,不再会有疑惑的了。然而不能了解爱憎到底又是由于何因而生起的?到底是何因何缘?到底谁为其原首?从谁而有此爱憎?到底要怎样才会没有此爱憎?」佛陀告诉帝释说:「爱憎之会产生,均由于欲,因于欲,缘于欲,欲就是其原首,从此欲,而有了爱憎,没有此欲,就不会有此爱与憎。」

  那时,帝释白佛说:「实在是这样的!世尊卜爱憎之会生起,都是由于欲,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原首,从此欲而会有爱憎,没有此欲,就不会有此爱憎。我现在听佛所说,迷惑都尽除灭,不再会有疑惑的了。然而不知此欲到底又是由于甚么而生起的?是何因何缘而有了欲?谁为其原首?从甚么而有?怎样才会没有呢?」佛陀告诉帝释天说:「爱(欲)乃由于想(思想,意志动作)而产生的,都因于想,缘于想,是以想为其原首的,从此想而有了爱(欲),如果没有此想的话,就没有此爱(欲)。」

  那时,帝释白佛说:「实在是这样的!世尊!爱乃由于想而生起的,都因于想,缘于想,是以想为其原首,从此而有了爱(欲),如果没有此想的话,就不会有爱(欲)。我现在听佛所说,已不再会有疑惑的了。然而不能了解此想又是从何而生的?是以何为因,以何为缘?谁为其原首?是以甚么而有了此想?怎样才会没有此想呢?」佛陀告诉帝释说:「想之所以会产生,乃由于调戏(嬉戏之乱想)所引起的,因于调戏,缘于调戏,调戏就是其原首,从此调戏而有了想,没有此调戏,就没有了想的。帝释!如果没有调戏的话,就不会有了想,没有想,就没有了欲,没有了

  欲,就没有爱憎,没有爱憎就不会有贪嫉,如果没有贪嫉的话,则一切众生就不会相互伤害。帝释!只缘于调戏为其本,因于调戏,缘于调戏,都以调戏为其原首,从此调戏而有了想,从想而有了欲,从欲而有了爱憎,从爱憎而有了贪嫉,由于贪嫉之故,而使诸群生们互相伤害。」

  帝释白佛说:「实在是这样的!世尊!由于调戏,而有了想,因于调戏,缘于调戏,以调戏为原首,从此调戏而有了想,由于调戏而为有,如没有调戏,就不会有。如果本来并没有调戏的话,就不会有想,无想的话,就无欲,无欲就没有爱憎,无爱憎就没有贪嫉,无贪嫉就一切众生不会互相伤害。但是想乃由于调戏而生起,因于调戏,缘于调戏,乃以调戏为原首,从调戏而有了想,从想而有了欲,从欲而有了爱憎,从爱憎而有了贪嫉,从贪嫉而使一切众生互相伤害,我现在听佛所说,迷惑都已灭除,不再会有此种迷惑了。」

  那时,帝释又白佛说:「一切沙门、婆罗门,是否都尽除调戏,而在于灭吗?(适于灭行,导致于灭行)?或者为不除灭调戏,而在于灭吗?」

  佛陀告诉帝释说:「一切沙门、婆罗门,都不尽除调戏,而在于灭的。为甚么呢?帝释!世间有种种之界,众生乃各依自己之界,而坚固守持,而不能舍离,都说自己为实在,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回此之故,帝释!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而在于灭的。」

  那时,帝释白佛说,「实在是这样的!世尊!世间有种种的众生,都各依自己之界,都坚固守持,不能舍离,都说自己为实在,其余的为虚妄,因此之故,一切沙门、婆罗门,都不尽除调戏,而在于灭。我听佛之言,疑惑都已除灭,不再会有这种疑惑的了。」帝释说后,又白佛说:「要齐于几戏调,而在于灭呢?」

  佛陀告诉帝释说:「调戏有三种的。第一就是口(言语),第二就是想(思想),第三就是求(追求探索)。其口所说的,都是自害、害他,也是自他之二都俱害的。如果舍离此言(调戏之言)后,而能如所言的话,就不会自害,不会害他,不会自他之二俱害,知时的比丘,乃如口所言,而专念不乱。第二之想,也会自害,也会害他,自他之二都会俱害。舍此想(调戏的思想)后,而如所想的话,就不会自害,也不会害他,自他之二,俱不相害,知时的比丘,如所想的,而专念不乱。帝释!第三之求(调戏的追求探索),也会自害,也会害他,自他之二也会俱害。舍此求后,而如所求的话,就不会自害,也不会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不害,知时的比丘,如所求,而专念不乱。」

  那时,释提桓因说:「我听佛所说,已不再有狐疑此事了。」继之而又白佛说:「齐几,名叫贤圣的舍心呢?(都须具备那些条件,才能叫做贤圣者的舍心呢?)」

  佛陀告诉帝释说:「舍心有三种(为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之一,为舍弃一切,而没有所著,这里指喜忧舍之三)。第一就是喜身,第二就是忧身,第三就是舍身。帝释!那些喜身的,会自害,也会害他,自他之二都会俱害的。如果舍此喜身后,如所喜的话,就不会自害,也不会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不害,知时的比丘,专念而不忘的话,就名叫做受具足戒(戒品具足,为比丘、比丘尼之戒)。帝释!第二之那些忧身的,也会自害,也会害他,自他之二都会俱害,舍此忧身后,而如所忧的话,就不会自害,也不会害他,自他之二都不会俱害。知时的比丘,专念而不忘,就名叫做受具足戒。其次,帝释!那些舍身的,会自害,也会害他,自他之二都会俱害。如舍此身后,而如所舍的话,就不会自害,也不会害他,自他

  之二都不会俱害。知时的比丘,专念而不忘,就是名叫受具足戒。」

  帝释白佛说:「我听佛陀所说后,不再会有狐疑的了。」继之又白佛说:「齐几(要齐到-达到那些条件),名叫贤圣律…

《十四 释提桓因问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五 阿妙夷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