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 弊宿經▪P2

  ..續本文上一頁爲沒有他世間的。」迦葉問說:「由于甚麼緣由,而可以知道呢?」

  回答說:「迦葉!我有一位親族,遇患而笃重,我就去對他說:『沙門、婆羅門都各懷不同的見解,而說有後世,他們說: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欺诳、不飲酒的話,其身壞命終之後,都會往生于忉利天上。我乃是不信這種事。爲甚麼呢?因爲始終未曾看見過死後再回來,而說他所墮之處的人。如果有人回來說其所墮而生之處的話,我就必定會相信耳。現在你是我所親的人,你又具足了五戒,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生在于忉利天上。現在能令我相信與否,乃從你而取定!假若真正有天福的話,你就應當會回來對我說,使我知道其事,然後我當然會得相信的。』迦葉!我的那位親戚命終之後,到了現在還不來告訴我。他是我的親族,不應該會欺騙我。也就是說,他許允我回來說明,然而卻不會來,必定是沒有他世間的。」

  迦葉回答說:「此人間一百歲,正當忉利天(叁十叁天,第二層天)上的一日一夜而已。像如是的,他們也以叁十日爲一個月,十二個月爲一歲。像如是的,其天壽爲那邊的一千歲。你的意見如何呢?婆羅門!你的親族具足了五戒,其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往生于忉利天上。他生在天上後,曾作如是之念:『我初生于這裏,應該在二叁日當中,娛樂遊戲,然後由天上下來去回報對你的諾言。』的話,是否能得相見嗎?」回答說:「弗也!那個時候我已經死亡,怎麼能得相見呢?」婆羅門又說:「雖然你這麼說,但是我乃不相信的。到底誰來告訴你有忉利天?其壽命是如是的呢?」

  迦葉說:「諸有智慧的人,用譬喻可以得解,我現在更當爲你再引一個譬喻。譬如有人,從出生以來就是盲人(失明的人),不能識五色,所謂青、黃、赤、白等(包括黑爲五色),不知麄、細、長、

  短,也不看見日、月、星象、丘陵、溝壑。有人問他而說:『青、黃、赤、白等五色爲如何呢?』盲人回答說:『沒有五色。』像如是的,對于麄、細、長、短、日、月、星象、山陵、溝壑,都說爲沒有。你的意見如何呢?婆羅門!那位盲人所說的是正答嗎?」回答說:「弗也!爲甚麼呢?因爲世間現在確實有五色,如青、黃、赤、白,麄、細、長、短,日、月、星象、山陵、溝壑等物,然而他卻說沒有。」「婆羅門!你也是像如是的。如忉利天的天壽,確實爲有,並不是虛妄,是你自己看不見,便說他爲沒有。」婆羅門說:「你雖然說爲有,但是我,猶然不信的。」迦葉又說:「你又作甚麼因由,而知其爲沒有呢?」

  回答說:「迦葉!我所被封賜的土地的村人,有作賊的人,後來被伺察而被執,就將其帶到我所來,那位有司對我說:『此人作賊,唯願您懲治他!』我回答說:『將此人收縛起來,放在于大釜中,圍蓋厚泥(用蓋蓋它後,用皮圍起來,然後塗以厚厚的泥土),使它牢固緊密,不可使其有些泄漏之處。做好後,就遣人圍遶,用火把他煮熟。』我在于那個時候,欲觀知那犯人的精神所出的地方,就率諸侍從,圍遶其釜而觀看,然而都看不見其精神之出來的地方,又啓釜蓋而看,也看不見其有精神之往來的地方。由于此緣故,就知道並沒有他世。」

  迦葉又說:「我現在問你,如能回答的話,就隨意回答好?廿。婆羅門!你在高樓息寢而臥之時:是否曾經夢見山林、江河、園觀、浴池、國邑、街巷與否嗎?」回答說:「夢見過的。」又問:「婆羅門!你當作夢之時,居家的眷屬,曾經侍衛你嗎?」(婆羅門爲其傳承,實爲一小邦國之君,故都有人日夜守護他,以防不測)。回答說:「有人在侍衛我的。」又問:「婆羅門!你的諸眷屬看見你的識神有出入嗎?」回答說:「不看見的。」

  迦葉又說:「你現在還活現在世間,而對你的識神的出入,尚且不可能看見,更何況死後之時呢?你不可以用目前的現事來觀察衆生。婆羅門!有一種比丘,在初夜(下午五至九點),以及後夜(淩晨一點至五點),都捐除其睡眠(不睡眠),都精勤不懈,專念道品(專心于佛法)。以叁昧(禅定)之力,修習清淨的天眼,而用此天眼之力,去觀察衆生。那些衆生的死此生彼(于這裏死後,轉生至他處),從彼生此(從那個地方轉生到這裏)等事,以及其壽命的長短,顔色的好醜,隨著其所做之行而受其果報,趣于善或惡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盡知盡見。你不可以用穢濁的肉眼,而不能徹見衆生所趣等事,就說它爲沒有。婆羅門!由于此,而可以知道,必定有他世間之事的。」

  婆羅門說:「你雖然引喻來說有他世間之事,然而如我所見的,猶然爲沒有的。」迦葉又說:「你是否更有甚麼因緣,知道沒有他世間的呢?」婆羅門說:

  「有的。」迦葉說:「到底是以何因緣,而知道呢?」

  婆羅門說:「在我被所封的土地裏的村人,有作賊的人被有司伺察所執,就將其帶至我所來,對我而說:『此人作賊,唯願懲治他!』我就敕令左右收縛此人,活活的剝其皮,以求其識神,然而都看不見。又令令左右脔割其肉(一塊一塊的割),以求其識神,又是看不到。又敕令左右截他的筋、脈、骨間,以求其識神,也都看不見。又敕令左右打其骨,出其髓,想在其髓中求其識神,但是又不看見。迦葉!我乃由于此緣,而知道並沒有他世間/. 。」

  迦葉又說:「諸有智慧的人,由于譬喻而得以了解,我現在應當再爲您引喻:在過去久遠的世代之時,有一國家已敗壞,荒毀而未複。那時,有商賈,爲五百乘之車,經過其土地,有一位梵志,爲奉事火神的,常止于一林內。這時,諸位商人都去投宿在林中,到了清旦之時,告別而去。那時事火的梵志曾作如是之言:剛才的那些商人曾宿上于此林中,現在都已去了,倘若有遺漏的,可以一試去查看。就詣于那個地方,然而都沒有所見,唯有一小兒,年只一歲,獨住在那個地方而坐。梵志又作此念:『我現在怎麼忍心看見這位小兒在我眼前死去呢?現在軍可將此小兒帶至我所住的地方,去把他養活爲妙嗎?』于是,就抱起那位小兒,回到自己所住的地方,去把他養育。小兒就展轉而長大,而至于十幾歲。

  這時,這位梵志,由于有少因緣,欲遊行于人間,而對那位小兒說:『我有少緣(一些少事情),欲暫時外出,你就好好的守護此火,要謹慎,不可使它消滅。假如火滅之時,就用鑽去鑽木,而取火去燃燒它。』將此事都誡敕交代後,就出林外,去遊行,梵志離開後,小兒因貪戲,並不依吩咐去視察火炎,火炎就因此而滅。小兒由遊戲回來後,看見其火已滅,乃懊悔而說:『我所造的爲不是,我的父親要外出時,曾交代我,叫我守護此火,叫我要謹慎,不可使火息滅!然而我卻貪戲,致使其火息滅,將怎樣是好呢?』那個時候,那位小兒就吹灰而求火,然而不能得火,就以斧頭去劈薪,去求火,又不能得火,就又斬薪放置在于臼中,把它搗之,以求火,然而又不能得火。

  那時,那位梵志從人間(俗世間)還回,回到其林所,而問那小兒說:『我曾經敕令你,叫你守護火炎,火炎不滅嗎?』小兒回答說:『我剛才出去遊戲,不能隨時護視,火炎現在已經息滅了。』又問小兒說:『你到底是以甚麼方便,去求火的呢?』小兒回答說:『火乃出自于木,我乃用斧去破木求火,然而不能得火。又斬它使其段碎,而放置在于臼中,用杵搗它去求火,又不能得火。』這時,那位梵志即用鑽去鑽木而出火,積薪就燃起來,而告訴小兒說:『如果欲求火時,其方法應該如此,不應該破析木材,杵碎木材去求火啊!』

  婆羅門!你也是如是,你並沒有方便,而剝死人而求識神,你不可以用目前的現事去觀察衆生。婆羅門!有一類比丘,在于初夜後夜,捐除睡眠,而精勤不懈,專念于道品,以叁昧之力,而修得清淨的天眼,用天眼之力,去觀察衆生。那些衆生的死于此,而生于彼,從彼處而轉生至于此等事,以及其壽命長短,顔色之好醜,隨著其行而受果報,善惡之業趣等,都能悉知悉見。你不可以用穢獨的肉眼,而不能徹見衆生所趣爲何,就說爲沒有這回事。婆羅門!由于此事,可以得知,必定有他世間之事。」

  婆羅門說:「你雖引喻,說明有他世間之事,但是如我所見的,猶然爲沒有他世間的。」迦葉又問:「你是否更有因緣,知道沒有他世間嗎?」婆羅們說:「有的。」迦葉說:「由于甚麼因緣,而知道的呢?」

  婆羅門說:「在我所被封的土地的村人當中,有作賊的人,被有司伺察而被抓到,就縛他至于我處,向我而說:『此人作賊,唯願懲治他。』我就敕令左右而說:『將此人用稱(秤)去稱他。』侍者就受命,就用稱去稱他。又告訴侍者說:『你將此人,安徐(慢慢)的殺,不可以損傷其皮肉。』侍者就受我之教,徐殺而無損。我又敕令左右說:『再次的用稱去稱他。』稱後回報說:比原本還重。迦葉!活活時去稱他,那時識神還在,顔色還是悅豫,猶然能說話,其身體卻輕一些。死後重稱之時,其識神已滅,已沒好顔色,也不能說話,然而其身體卻更重,我乃由于此因緣,知道沒有他世間的。」

  迦葉對婆羅門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意回答我:如人之稱鐵那樣,首先冷冷時稱它,然後火熱時去稱它,到底那一種爲光色柔軟而輕?那一種爲無光色,而堅仰而重呢?」婆羅門說:「熱鐵有色澤,柔軟而輕,冷鐵無色悅,則剛強而重的。」迦葉對他說:「人也是如是,活活時有顔色,就柔軟而輕,死後就沒有顔

  色,就剛強而重,由此可知,必定有他世間。」

  婆羅門說:「你雖引喻,說明爲有他世間,然而如我所見,必定沒有的。」迦葉說:「你又有甚麼因緣,知道沒有他世間呢?」

  婆羅門回答說:「我有親族,遇患而危笃很嚴重,那時,我曾到過其處,對侍從說:『扶此病人,使他右脅而臥。』其視瞻、屈伸、言語,都如常。又使其左脅而臥,反複宛轉,其屈伸、視瞻、言語,都如常。不久就命終…

《七 弊宿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 散陀那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