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 典尊經▪P2

  ..續本文上一頁(願意!很樂意聽聞其詳!)

  童子告訴他們說:『你們如樂意聽聞的話,就請注意的聽!要真實的納受!當會爲你們說。』然後就告訴諸天而說:『如來在往昔爲菩薩之時,在所生之處,乃爲聰明多智的。諸位賢尊們!當知!在久遠的過去之時,世間有一位大王,名叫地主,其第一太子名叫慈悲。大王的大臣名叫典尊,典尊大臣有一位兒子名叫焰鬘。慈悲太子有朋友,其朋友也和六剎利大臣(六位王種出身的大臣)爲朋友。地主大王,欲進入深宮去作遊戲娛樂之時,就將國事委付給與典尊大臣,然後才入深宮去作倡伎樂,去五欲(對于眼等五感官而起的欲)而自娛樂。這時,典尊大臣欲治理國事之時,都先問其孩子,然後才作決斷,對于有所處分(刑罰)之事,也先問其孩子。

  後來典尊大臣,忽然命終而離世。其時,地主大王聽到其命終的消息後,乃愍念哀傷,撫膺(拍胸)而說:『咄哉!(怪叫之聲)何辜(有甚麼罪業)而失去了國家的良輔呢?」慈悲太子乃自念而說:大王失去了典尊大臣,正以此事而在憂苦,現在我乃應該去谏勸大王,不可爲了大臣之死亡而生憂苦才是。爲甚麼呢?因爲典尊大臣有一位公子,名叫焰鬘,其聰明智慧的程度,乃超過其父親,現在可以征召他,請他協助治理國事。這時,慈悲太子就這樣的往詣王所,就將其上面所想之事,禀白其父王。大王聽到太子之語後,就命召焰鬘,而告訴他說:我現在將您填補爲卿父的地位,授你以宰相之印。那時焰鬘接受相印後,大王就欲入後宮,就又付托其治國的大事。

  這時,宰相焰鬘,對于治理國事,乃非常的明白。其父親先前所爲之事,焰鬘也都知道,父親所不及之事,焰鬘也非常的清楚。後來,其名稱乃流聞于海內,天下都稱他爲大典尊。當時的大典尊,後來乃作如是之念:現在地主大王的年齡已朽邁,殘齡的壽命已不多,如果以太子紹繼王位的話,並不是爲難的一件事。我現在甯可先去對那六位剎帝利大臣說:現在地主大王已經朽邁,殘余的壽命已不多了,如果以太子紹繼王位的話,那是不會有甚麼困難之事(順理成章之事)。君等(您們)也當會別封王土的。如居位之日,請不可把我忘掉!

  這時,大典尊就往詣六位剎帝利大臣,而告訴他們說:諸位君侯!當知!現在地主大王已經朽邁,殘余的壽命已不多了,如果以太子來紹繼王位的話,並不會有甚麼困難之事。您們可以去向太子表白此意:我們和尊(您)同生(年齡差不多,也是同爲王族出身),從幼小時就爲知舊(親愛的友伴),您有苦時,我們也爲您之苦而苦,您有樂的話,我們也和您同樂(同甘共苦)。現在大王已經衰老,年齡已朽邁,殘余的壽命已不多了,現在太子您來紹繼王位的話,並不會有甚麼困難之事。您假如登位的話,當應封國土給我們。這時,六位剎帝利大臣聽他的話後,就往詣太子,去說如上之事。太子回報說:假若我登位的話,列土封國,當會更與誰呢?(除了您們之外,還有誰呢?必定會封國土給您們的。)

  當時,大王在于不久之時,忽然大告駕崩,國內的大臣就隨拜太子,即大王的正位。王登位後,乃默自思念:現在應該立一位室相,應該以先王的准則爲准。又自思念:到底那一位堪能當此大任呢?正應委任此位給大典尊吧!這時,王乃慈悲,就告訴大典尊而說:『我現在封你就于宰相之位,授給印信,您應當勤勞憂念,綜理國事。』這時,大典尊聽王的教言後,就接受印信。王每次將入宮時,都常以後事(綜理國事)付托給大典尊。

  大典尊又自念而說:我現在應該往詣六位剎帝利之處,去問他們是否還憶記從前所約之言?就這樣的往詣剎帝利大臣之處而說:『您們現在還能憶記從前所約之言嗎?現在太子已經登上王位,隱處在深宮,以五欲自娛樂。您們現在可往問國王而說:王居天位,以五欲自娛樂,甯(是否)又能憶起從前所說之言嗎?』這時,六位剎帝利聽此語後,就往詣王所,仰白大王而說:『大王居在天位,以五欲自娛樂,是否又能憶起往昔所說之言嗎?所謂:列土封邑,還有誰能當之?』大王說:『我不會忘記往昔之言的。所謂:列土封邑,非卿而誰?(列土封邑之事,除了你們之外,還有誰呢?唯有你們才有之事。)」王又自念:此閻浮提(勝金洲,南贍部洲)的土地,內廣外狹(北廣南狹),誰能分此國土爲七分呢?又自念而說:唯有大典尊乃能分此土地的工作。就告訴他說:你去分此閻浮提的土地,使它成爲七分。

  這時,大典尊聽王令,就去進行分割國土之事。王所治的城,以及村、邑、郡、國,都悉皆部分,六剎帝利之國,也分部給他們。王對于此事,乃自慶喜而說:我的願已經完成了。這時,六剎帝利又自慶幸而說:我們的願已經達成了。能夠成就此大業,乃爲大典尊之力的。六剎利王又自思念:我們的國家剛建立,當然須要一位宰輔的大臣,到底誰能堪任呢?如大典尊的話,就當使用他,請他通領國事。那時,六剎利王就命令大典尊,告訴他而說:我們的國家,須要一位宰相,你當爲我們通領國事。于是,六國都各授相印給大典尊。

  這時,大典尊受相印後。六王入後宮去遊觀娛樂時,都均以國事付托給大典尊。大典尊綜理七國的大事,沒有不成辦的。這時,在國內有七位大居士,大典尊也爲他們料理家務,又能教授七百位梵志,教他們諷誦經典。七王敬視大典尊宰相,有如神明那樣,國內的七居士視他如大王,七百位梵士視他如梵天。這時,七位國王、七大居士、七百位梵志,都皆自念而說:大典尊相爺,常常和梵天相見,和梵天相言談、坐起,非常的親善。

  這時,大典尊乃默識七王、七居士、七百梵志的心意,所謂我乃常常和梵天相見,和梵天相言談、坐起(同坐同起)。然而我實在並不看見過梵天,也不和他相互言談,不可餐默(不可以默默的納受此饫聞),不可以虛受此稱譽。我也曾經聽過諸位先宿(從前的宿德)說:在于夏季四個月(一年分爲夏季、雨季、冬季,南傳爲雨季四個月),閑居于寂靜之處,去修學四無量(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的話,梵天就會降下,就會和他相見。現在我甯可修學四無量,使梵天降下,共相得以谒見也未可知?于是,大典尊就到七王之處,而白王說:『唯願大王顧臨國事!我欲在于夏季的四個月裏,修學四無量。』七王告訴他說:『正是時候了。』(宜知是時)。大典尊相,又告訴七居士們說:『你們應該各勤己務。我欲在于夏季的四個月中修學四無量。」居士們說:『諾!(好的!)宜知是時(正是時候了)。』又告訴七百位梵志說:『你們應當勤于諷誦,要轉相教授,我欲在于夏季的四個月裏修習四無量。』梵志們說:『諾!(好的!)現在大師!宜知是時(應該知道時宜)。』

  這時,大典尊就在于其城東,建造一閑靜之室,在于夏季四個月,就在于那個地方休止,而修四無量,然而那位梵天,仍然不降下來。大典尊自念而說:我曾經聽聞先前的宿舊(長老)說:在于夏季四個月,修學四無量的話,即梵天會降下而出

  現。現在卻寂然,聊無髣髴(好像一點也沒有動靜)。這時,大典尊在于十五日月滿之時,出其靜室,在于露天的地面而坐。坐下來不久之時,有大光明出現,大典尊就默念而說:現在這異光,是否爲梵天將欲降下來的瑞相嗎?

  這時,梵天王即化爲一童子,爲五角髻,在于大典尊的上面的虛空而坐,大典尊看見後,即說偈頌而說:

  此是何天像在于虛空中光照于四方如大火積燃

  (這是那一位天尊在于虛空中?其光明乃普照于四方,有如大火積之燃燒那樣呢?)

  這時,梵童子,也用偈回答而說:

  唯梵世諸天知我梵童子其余人謂我祀祠于大神

  (唯有梵天界的諸天,知道我就是梵童子。其余的人,都說我爲奉祀在于祠廟裏的大神)。

  這時,大典尊又用偈報告而說:

  今我當谘承奉誨致恭敬設種種上味願天知我心

  (現在我應該要谘承〔請教〕,要奉您的教誨,而致于恭敬您。因此,而設種種的上味,願梵天您,知道我的誠心。)

  這時,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而說:

  典尊汝所修爲欲何志求今設此供養當爲汝受之(大典尊!你所修之行,到底是有甚麼志求呢?現在你所設的這種供養,當會爲你而納受它。)

  又告訴大典尊而說:『你如果有所詢問的話,就在于此自恣之日(夏安居的終日,使諸清衆,如有所犯之罪,就在于此日自舉出來,以便忏悔滅罪)提出來問,當會爲您解說。』這時,大典尊就自念而說:我現在當問現在之事呢?或者問未然之事好呢?又自念而說:現在世的現在之事,有甚麼可問的呢?當問未然的幽冥之事爲是。就向梵童子,用偈請問而說:

  今我問梵童能決疑無疑學何住何法得生于梵天

  (現在我要請問梵童子您!能決斷疑問而致于無疑之地。到底要學住于甚麼法,才能得生于梵天呢?)

  這時,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而說:

  當舍我人想獨處修慈心除欲無臭穢乃得生梵天

  (當應除斷自我的人想〔我執,我所執〕。應獨自于靜處而修慈心。應除棄欲貪,使其無臭穢,這樣乃能得以生在于梵天的。)

  這時,大典尊聽此偈後,就自念而說:梵童子所說之偈,乃教我應該要除棄臭穢。然而我不能了解此義,現在應該更問他。這時,大典尊就又用偈而問說:

  梵偈言臭穢願今爲我說誰開世間門墮惡不生天

  (梵童子您所說之偈所謂的臭穢,願您現在爲我解說!到底是誰開著世間之門,而墮入于惡業,而不能生天的呢?)

  這時,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說:

  欺妄懷嫉妒習慢增上慢貪欲瞋恚癡

  自恣藏于心

  此世間臭穢今說令汝知此開世間門墮惡不生天

  (會欺妄人,會懷嫉妒于人,習慣于憍慢、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人,貪欲、瞋恚、愚癡的人,自恣而藏于心的人,這些都是世間的臭穢,現在說給你知道,這些人正是開世間之門,而墮落于惡道,而不能生在于天界的人。)

  這時,大典…

《叁 典尊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 阇尼沙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