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2

  ..續本文上一頁法僧叁寶講話)

  「在舍衛國」。舍衛(室羅伐悉底)譯爲聞物城、好名聞國,是憍薩羅國的首都。本爲一都城之名,後來就幹脆以舍衛國記錄下來。也許南方也有一個名叫憍薩羅的國家,爲了不發生混訛,故有時以城爲國,舍衛城就這樣的成爲舍衛國,不過原來的憍羅薩國之國名,仍然被並用也是實事。舍衛城一帶曾經出現過好多偉人(如仙家之類)。此地爲一物資豐富,多産殊勝之物,名聞遠近而有名(地址在于現在之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據說爲佛陀在世前後,最爲隆盛的都市之一,和恒河南側「王舍域」並爲古時印度二大勢力之中心地,也是佛教發展的搖籃地帶。

  「祇樹花林窟」即是祇樹給孤獨園。地點是在舍衛城外南方約一裏處。祇樹爲該國的王儲──祇陀太子所有的樹林,也是他奉獻的龐大的地上物。花林窟在該花園樹林裏,建有一座精修之用的窟舍(寺院)之意。該精舍(祇園精舍)爲給孤獨長者(須達多-善施-長者),也就是生性仁慈愛好哀恤孤危貧困的一位大慈善家,以黃金鋪地,向祇陀太子購買該園所創建。地上樹林既爲祇陀太子所奉獻,就以他們二人爲功德主,而名曰:祇樹、給孤獨園。

  佛教之有精舍的建立,始自王舍域外的竹林精舍(頻婆娑羅王所奉獻)。善施長者的信仰,是佛陀在王舍城廣度衆生之時。有一次,長者爲貿易上的需要,而到王舍城時,始自他的戚友,──首羅長者處,聽說佛陀的威德之如何如何等事。長者聽後,則等不及黎明,在天剛報曉時,則谒佛處。佛陀看到長者來臨時,就開口招呼長者說:「來!須達多!」。長者是時不知怎的,已禁不住內心的喜悅,就將五體投在佛前,而向佛請安說:「世尊,您好!」佛陀即乘機垂示。此時爲長者所說之法,是布施之語,善行之法,升天之說,厭離愛欲之功德等,使長者的心理柔軟,障礙除,獲得清淨的信念。佛陀嗣後又進一步的開演苦集滅道之四谛--真理。長者因此在短短的時間內,得開純淨無垢的心眼,而誓願一生皈依叁寶,願爲在家學佛的優婆塞(清信士)。長者既獲這麼大的法益,就決心要爲佛教貢獻他的力量。翌日就設宴招待佛陀和佛教的僧團。在席上曾向佛陀建議,請佛陀率團降臨舍衛城(長者的本居地)安住,以便普度該地的衆生。佛陀說喜歡住在閑靜的地方。長者于是和佛陀告別,欲皈舍衛城覓一適當的地點,擬蓋一座天下無雙的大寺院。沿途曾經勸告大家共同出力,來蓋好一大精舍。他說:「蓋精園,建講堂,施物力!在此世間裏,已有一位很有威德的佛陀降世,已接受我的邀請,將經過此地!」長者在地方上很受人的愛戴,故有一呼萬應之力!

  長者回到舍衛城後,首先考慮到佛陀將安住的地方。佛陀曾經交代過,離城不遠不近,來往方便,人易行到,晝無雜沓,夜無騷音的地方爲適當的地點。這種地方就唯有祇陀太子私有的遊園。因此,就將此事禀告太子,太子聽後雖有難色,但終于被長者熱誠的懇求所動,不唯將該地願意讓賣給長者,也發心將地上的樹木,完全免費奉獻出來。祇樹給孤獨園(祇樹花林窟)簡稱祇園精舍就這樣而得名。

  「與大比丘衆」。比丘譯爲乞士,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年滿二十歲)。所謂具足戒,則表示須得戒行莊嚴,威儀端正。其詳細的一切都記載在諸律典裏。要約的說,即古時的比丘須受比丘應守的戒律,要護持叁衣一缽要依乞食而生,要住在阿蘭若(閑靜處),要少欲知足,要力除煩惱,要精進修道,以期早得涅槃(寂滅、證果)。至于諸家注釋:比丘有怖魔、破惡(破煩惱)、乞士(或出家人、淨持戒)等義,均由大智度論卷第叁爲依而來。據該論闡釋比丘時是這樣說:「比丘爲乞士,清淨活命故。又比爲破,丘爲煩惱,能破煩惱故,名爲比丘。又出家人爲比丘,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又受戒時比丘曾誓願說:我某某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又比爲怖,丘爲能,魔王及應民因怕出家人會成就涅槃,故起驚怖,怕那些魔子魔孫會因之而漸見減少!」大智度論亦曾經記載過比丘不翻之義:比丘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叁種意義之故。因此,古來解釋比丘時,都以如上之叁義爲多。

  「千二百五十人俱」。每部經典均有這些數目的弟子俱在一處的記載爲多,均采自阿含經教的編纂樣式而來。佛陀一代的教化,雖有好多很重要的記載,但最有次序可資參究的,是在成道後最初之一二年,以及入滅前的幾個月。其余的記載,都因太于繁多,或類同的緣故,很難依次而談。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是佛陀成道後不久所化度的緣故,不但是最爲有具體可指的人數,也是最有史實可資左證之事!

  1.五比丘!是佛陀嘗試最初的說法時所度的弟子。地點是在波羅奈斯的郊外的鹿野苑。對象是和佛陀曾經在苦行林同修過的五位同參兼侍者。所謂初轉*輪,也就是佛陀最初講說苦集滅道等四谛,使這五人依次而悟道。

  2.耶舍等五十名比丘。佛陀化度五比丘後,接著而有該地之長者之子-耶舍青年,突然驚歎世上穢汙不堪的實情,而跑至鹿野苑時,巧遇佛陀,終被佛陀叫醒度化,而爲佛弟子。耶舍比丘並勸化他的五十幾位友人。加入佛教的出家行列(連他自己,實數爲五十五位,但都以五十名比丘計。雖在赴王舍城的中途,偶然又度脫叁十位青年爲比丘。但都不被列在佛陀的常隨弟子裏面)。

  3.千人比丘!王舍城郊外-優留毘羅村,早就住有鼎鼎大名的迦葉(龜氏、)叁兄弟,依次爲優留毘羅迦葉(木瓜林,擁有五百名弟子)、那提迦葉(河,擁有二百五十名弟子)、伽耶迦葉(城,也擁有二百五十名弟子)。他們均爲拜火教的教徒,集諸王舍城一帶全體民衆的信仰于一身。也是以神異顯赫而有名的宗教集團。佛陀一針見血,也以發自內心的神異,使迦葉們皈伏。首先是由老大的優留毘羅迦葉下手,老大皈依佛陀後,不但其五百名弟子統皈佛教,就是老二、老叁,以及他們全體弟子,均成爲佛陀忠實的信徒。佛陀這時已席卷王舍城的宗教界,而爲宗教界的第一人!(佛陀隨後率領這龐大的教團進入王舍城去度化頻婆娑羅王,以及王宮裏的信衆,然而佛傳都記載他們爲在家學佛的弟子,故不被列在常隨衆裏)。

  4.舍利弗(身子、鹙子)、目犍連(贊誦、胡豆)等二百名弟子。頻婆娑羅王皈依佛陀後,則興建竹林精舍爲佛教僧團安住之所,舍利弗與目犍連,以及南他們所領導的二百名弟子,就在這時皈依佛陀的。他們原先均爲刪阇耶(六師外道之一)的弟子。由于舍利弗在城裏遇到馬勝比丘之緣,而認識佛教後,就勸化目犍連,及其弟子們皈投在佛陀的團體裏,使佛教錦上添花,蒸蒸日上!

  由上面的數字以推,已超過一千二百五十名,但都以整數論。如上述,這些人常常出現在經首,是表示這部經典並不是架空虛構之經,也不是只阿難一人的記憶,或者是編者一人所知而已。是有著集諸佛陀的大弟子們于一堂,大家均曾聽聞過!不過話得說回來,雖然佛陀曾經談起過經裏面所記載的事情,但吾人亦應了解,當時佛陀所談過的這些事情,不一定都如現在吾人所看到的有組織有系統的這種經文。因爲佛陀的啓教,是隨機隨緣而說,故最初的佛經的編成,也是以「語錄」的方式爲正確,現在所看到的這種經文,都是經過後人加以整理成冊的爲多,莫怪容易被人誤會。不過吾人也要知道,佛經就是佛經,真理就是真理,這點可以告慰大家!

  時諸比丘,于乞食後,集花林堂。各共議言:諸賢比丘!唯無上尊,爲最奇特。神通遠達,威力弘大。乃知過去無數諸佛,入于涅槃,斷諸結使,消滅戲論。

  這時正爲諸比丘們,到街上去乞食回來吃飯後,齊集在精舍的講堂。大家相互談論說:諸位賢兄弟們!唯有我們的佛陀--無上的世尊,才是最爲奇異特出的覺者!有著神通廣大深遠,威德妙力達于絕頂的人。因此,能知過去世算不盡的諸佛,已證入涅槃寂滅,斷諸執著煩惱,消滅不實的戲論等事。

  「時諸比丘,于乞食後」。乞食爲向在家信徒行乞食物,以養色身肉體的行動。佛陀在世時。比丘們須在早晨五點,天將亮時起床。是時因利于行動,故起床後,則刷口洗臉,然後整衣,修習禅定。上午十點後,即到城裏或街上去挨戶行乞,到了中午以前須皈原住處,將求乞回來之物,除了自己應吃應用之物外,其余的都悉數皈于僧團所有,僧團就將比較美食一點的分給有病的僧人食用。殘余的食物即轉施給貧困,或鳥獸。衣物或縫衣物之用的零粹布料,即暫時由僧團保管起來。其它物品除了個人之用外,絕不積貯起來。都是當日解決爲多。下午即集合在一起。恭聆佛陀或上座們的說法開示,繼修禅定,或相互坦白的將自己的修持經過與心境.向大衆告白出來,讓大家批評糾正,以期有所精進。如需遊行他往的人,也得在下午五點左右回歸原處。因是時天將黃昏,行動快將受到天色所局製,故須在住處准備用功。到了夜間九點時入眠,直至翌日清晨五點起床(有的夜中一點就不睡,就開始勤加用功)。

  古時的佛教,是一種哲學的瞑想的宗教的緣故。都是采取自律主義,並沒有如佛滅後千余年所興起的與婆羅門教類似的那種祈禱、供儀等感情的宗教作法。自然的都是勤于用功打座,以期解脫!

  比丘每天的生活,都是這樣的有一定的規律,所以他們上街向人乞求食物,回到精舍用過餐後,就「集花林堂」。花林爲花林窟,也就是祇園精舍,堂爲講堂。當創建竹林精舍時,是因急需有個安居之處,以便作爲千余比丘暫時安住的地方,以及利于弘法利生,故利用現成的房屋爲多。而祇園精舍的建立,乃經設計,並經舍利弗監工驗收後,始于告成。因此,不但規模相當的大,就是房屋的配置也是非常的講究。據說有香堂、倉庫、廁所、水井,以及廚房等建物。廚房之設,並不是平時炊飯煮食之用,是預防萬一,或任施主在那邊便利之用。公元五世紀時,法顯大師曾經巡禮過該地…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