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3

  ..續本文上一頁,其記錄爲:出舍衛城南門,經過一千二百步,在道路之西側,是須達多長者所興建的精舍。精舍坐西向東,開有門戶,西邊有二石柱,左柱上面,作輪形,右柱上面,作半角。精舍左右,池流清淨,樹林尚茂,衆華異色,蔚然可觀。即所謂祇園精舍是也(直到公元七世紀。玄奘叁藏法師入印度時,堂宇已經壞頹,已呈荒涼的光景)。

  佛陀的諸大弟子們,就是在講堂裏「各共議」,也就是互談得失,也談論起佛陀教主,是怎樣怎樣的偉大等事,如前述。大家既乞食回來後,就應繼續用功研究佛陀所示的真理,也就是須溫習從來所學,以及探究佛陀的教訓。有時也應將自己的心得,或自己的過失,坦白的表白出來,做爲大家共同策勵的提示。有時則談起有關于佛陀的一切。這時大家所共議論的事,正是佛陀的智慧能量!

  大家互談互「言」說:「諸賢比丘!唯無上尊。爲最奇特」。無上尊爲無上的世尊,是指釋迦佛陀而言。佛陀爲無上士(十號之一),是人中最勝,沒有人能超過者。佛陀的爲人,有如人身的頭頂一樣,已沒有再上的緣故,叫做無上尊。奇特爲獨一無偶之謂。佛陀所得之法,是非常的奇妙特出,在吾人所了解的世間裏,並沒有人曾經發現過。佛陀既與未曾有法合爲一體,則他的一切就是真理的化現。吾人在這佛教原始的經典裏,已發現如「無上尊」、「最奇特」等對于佛陀的尊稱,莫怪後期的佛經會有驚人的發展。其資料雖然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到處去搜集,但是仍然依據于原始經典,始有可能完成,而被認爲是佛陀的真正功能與精神!

  「賢」爲于聖之謂。諸位比丘均受佛陀的教導熏化,而達到了脫生死的阿羅漢果位。本來已和佛陀同樣的已證涅槃寂靜的境界,和佛陀可說是同類的覺悟者。佛陀雖然特具慧眼,但是也和他的弟子一樣,都是了脫生死的阿羅诃(無生、阿羅漢)。只因大乘經典裏,將阿羅漢和佛陀拉開很遠,中間並有五十五階的菩薩果位,令人乍看起來,阿羅漢和佛陀好像有天淵之別,久而久之,已深入佛徒的內心奧處,任你怎樣的想將這種觀念拂棄,已沒有可能!不過這種思想,也不能說並沒有依據,如這裏已分明的將佛陀稱爲獨一無偶,是屬于聖中之聖,諸位比丘,則憐近于聖人之所謂「賢」者。諸位比丘既爲佛陀的弟子,自會尊重教主爲聖者,大家自會以賢者自居。他們這時開口就說我們的師父實在是一位無獨有偶,一位最爲了不起,最爲可尊可貴的人!

  「神通遠達,威力弘大」。神爲不可測量,通爲無阻無礙,是神異無礙的力用。

  通常都是鬼神有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神通之力。佛陀得證真理後,始發現漏盡通,計爲六神通,後來演變爲十種神力。鬼神等具有的五通,是依果報而自然感得的,叫做「報得神通」。佛徒所得的神力,都屬于修學而得,故曰「修得通力」,外道雖然也有依禅定而修得的通力,但都不能超越五通耳。還有一種叫做「變化通力」,這種通力純粹是佛徒所證,是能以神通之力變現種種的神異。漏盡的漏,是煩惱。人身都自眼睛等六根門漏泄煩惱,故名。漏盡也可說爲煩惱已盡之意。因此,漏盡通則已證入涅槃之境,已具有了無礙自在的神通力用。佛陀的神通既深遠又通達,自是所有神通力量之最,自會被後期佛教闡揚爲具有了十種神力之人(如下述)。

  「威力弘大」。威爲威勢勇猛,不可測度。力爲力用。佛陀具有如下之十種力用:

  1.知是處非處智力(處爲道理。知物的道理、非道理的智力)。2.知叁世業報智力(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智力)。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知諸禅定及八解脫叁昧的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知一切衆生的根器力用利鈍的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世間衆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的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涅槃等無漏法,各知其行因所至)。8.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的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知衆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的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的智力)。總而言之!佛陀的弟子們因覺得佛陀有一股威德,能折伏,或攝受衆生的力量,故贊稱佛陀的威力是大的不能形容之事,是有實在性。而佛陀有十種神力之事,是由各角度去推測佛陀的智能,而成爲一種有具體的佛力者!

  「乃知過去,無數諸佛」。過去爲有爲有造作的事物作用,是已經消滅過的時間。據『法華經』,曾說五百塵點劫、叁千塵點劫等,以譬喻過去久遠的程度。宇宙天地的空間與時間,如認真來說,實在是曠大久遠的沒法形容。佛陀曾經以無量無邊去論空間,也以無窮無盡去談時間。吾人的現在,曾經是由無數的過去世而來,一切事物仍然同樣的有著過去與過去的過去等因緣而演成的。佛陀終于以無始劫來統括過去的一切。過去既這麼久遠,衆生又算不盡之多,自會有好多喜歡恬寂用功修持過的人,在好多修持者當中,定有好多功行深妙之人,這些人當中,會出現功行最爲優勝之人,功行到達極頂時,正是成佛作祖的一天!人人都能成佛一事,在原始經典裏,已出現過。如這裏說過去世當中,已有算不盡的無數諸佛。自然就是說明不只有一位佛陀高高在上而已。如依法修持的話,即大家都是未來的

  佛陀,因爲過去既有無數諸佛,即未來也同樣的會有無數的諸佛的出現!故後期的佛教,說十方叁世均有好多的佛陀,是有其依據,並不是信口吹吹說說而已。

  「入于涅槃」。涅槃譯爲寂滅,是解脫一切煩惱的系縛,已滅除生死輪回的業因,也就是已斷生死的原因的無明,不免一再的在迷界生死裏輪轉,已和迷界的因果脫節,而進入寂滅的境界。涅槃的原義爲「灰身滅智」。如火炎之消滅一樣,已將煩惱垢穢充滿的吾人的個性消滅迨盡,而進入空寂安隱的境界之意。釋尊離開世間時,不叫做逝世或死亡,而叫做「大般涅槃」,也就是進入大寂滅,回皈本來的真如妙性!也許人死後還會生,生後還會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並沒有停止的期限。而佛陀既脫離生死,離開輪回,即已沒有爲酬答宿世的業因而來的有漏的輪回根本之殘存的因,自不會一再的受著叁界生死的系縛。也就是已脫離如車輪之盤旋一樣的生死輪回的生命,而換來一個清淨安樂的慧命!佛陀不唯將入涅槃時才叫做涅槃,就是在他成道的一剎那,就已進入涅槃安靜的生活。因爲當他成道時,也正是他滅除貪瞋癡等煩惱之時,在沒有無明煩惱的生活裏,總是一切都能自如,精神意識已不會再被業報充滿的色身有所左右,已能克服身心等困擾,已不會被有生有滅之法有所纏縛,是已解脫外來的一切幹擾,已能安受一切!所謂永盡貪瞋癡,永滅一切煩惱一事,在雜阿含經第十八就已出現過。至于大乘佛教,是將涅槃闡釋爲不生不滅之義,和如來的法身視爲一體,已入如來的法性,說涅槃是具有微妙的功德之靈活的作用,已進入絕對的境界。如「實相一如」、「第一義谛」等積極的言辭去表示涅槃的真義,說涅槃有常樂我淨等四德,說涅槃已圓滿法身、般若、解脫等叁德。

  「斷諸結使」。結使爲煩惱的異名。以煩惱爲因,而結集生死,系縛衆生,使衆生不得解脫,就是結。至于使,是有著驅使之義在。如人被一切所驅使,而妄動一樣,煩惱(使)會驅使衆生,隨遂衆生。結使本執著而成,也就是吾人既迷惑輪回在生死裏,則會有堅執不舍的心,爲了永保肉身而執著,爲了求生存而執著。執著吾人的身心爲實有,執著一切爲我而動,執著這個肉身的自我,拼命奮鬥爭取得來之物爲我所有,不能暫時式舍。因之而愈纏愈縛,愈結愈執!也許吾人具生以來就有了這種心理,如沒有這種堅執不舍的心,即一切會實時解體,一時也不能生存!不過因有這種堅執不舍的心理存在的緣故,都在執著的環境生長茁壯一樣,終于不能得達解脫一切結縛的境地,而永恒的在凡迷當中過著其被驅使的生活!

  據說結有九種,使有十類。九結謂:1.愛結(貪愛)。2.恚結(瞋恚)。3.慢結(憍慢)。4.癡結(不了解事理的無明)。5.疑結(疑惑叁寶)。6.見結(身見、邊見、邪見之叁)。7.取結(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二種之取著)。8.悭結(悭惜自己的身命財寶)。9.嫉結(嫉妬他人榮富)。十使即分爲利與鈍之二種:1.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爲之五鈍使。2.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爲之五利使。

  「消滅戲論」。戲論爲兒戲的談論,是虛虛實實之語。戲論和實論湘反。實論是真實之語,也就是合乎真理之說,戲論即違背真理,使人不但不得增進于善法,也會因戲論而生起邪見,是入邪途,故戲論不唯是沒有意義,而且無益于吾人的身心之談論。佛陀在世時,爲使衆生解脫身心的苦惱,而常教人談吐要實在,言語要正真,說話要老實,一旦放出之語,須考慮到對方的立場,如有益于對方的,則不管是攝受或折伏之語,都可以使用,假如是有損于對方的道心,令人迷惑不解之語,即無論是甚麼好話,都不得由我之口中放出。教人常注意自己的身心。特別的叮咛大家,叫人善修口業,不得因吾之戲論而使人使己墮落!也許常于戲論的人,不但會令人迷糊錯覺,也會因戲論而迷亂自己的心理。也許學道的人,並不人人都已解脫,故佛陀才特別的教人舍棄會迷亂人心的戲論。

  戲論亦有好幾種解說,如會引起無意義的思惟分別,而發出的語言,是勤加修持之人的敵人。因爲此種無意義的戲論,對于善法來說,是一點幫助也沒有,對于消滅惡法來說,也沒有半點的效用。戲論又有愛論與見論之二種。愛論是對于一切法,會有取著之心之意。見論則對于一切法,會作決定之解之義。如利根的人,則容易生起見論,鈍根的人,則容易萌起愛論…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