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2

  ..续本文上一页法僧三宝讲话)

  「在舍卫国」。舍卫(室罗伐悉底)译为闻物城、好名闻国,是憍萨罗国的首都。本为一都城之名,后来就干脆以舍卫国记录下来。也许南方也有一个名叫憍萨罗的国家,为了不发生混讹,故有时以城为国,舍卫城就这样的成为舍卫国,不过原来的憍罗萨国之国名,仍然被并用也是实事。舍卫城一带曾经出现过好多伟人(如仙家之类)。此地为一物资丰富,多产殊胜之物,名闻远近而有名(地址在于现在之乌德之东,尼泊尔之南)。据说为佛陀在世前后,最为隆盛的都市之一,和恒河南侧「王舍域」并为古时印度二大势力之中心地,也是佛教发展的摇篮地带。

  「祇树花林窟」即是祇树给孤独园。地点是在舍卫城外南方约一里处。祇树为该国的王储──祇陀太子所有的树林,也是他奉献的庞大的地上物。花林窟在该花园树林里,建有一座精修之用的窟舍(寺院)之意。该精舍(祇园精舍)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善施-长者),也就是生性仁慈爱好哀恤孤危贫困的一位大慈善家,以黄金铺地,向祇陀太子购买该园所创建。地上树林既为祇陀太子所奉献,就以他们二人为功德主,而名曰:祇树、给孤独园。

  佛教之有精舍的建立,始自王舍域外的竹林精舍(频婆娑罗王所奉献)。善施长者的信仰,是佛陀在王舍城广度众生之时。有一次,长者为贸易上的需要,而到王舍城时,始自他的戚友,──首罗长者处,听说佛陀的威德之如何如何等事。长者听后,则等不及黎明,在天刚报晓时,则谒佛处。佛陀看到长者来临时,就开口招呼长者说:「来!须达多!」。长者是时不知怎的,已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就将五体投在佛前,而向佛请安说:「世尊,您好!」佛陀即乘机垂示。此时为长者所说之法,是布施之语,善行之法,升天之说,厌离爱欲之功德等,使长者的心理柔软,障碍除,获得清净的信念。佛陀嗣后又进一步的开演苦集灭道之四谛--真理。长者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开纯净无垢的心眼,而誓愿一生皈依三宝,愿为在家学佛的优婆塞(清信士)。长者既获这么大的法益,就决心要为佛教贡献他的力量。翌日就设宴招待佛陀和佛教的僧团。在席上曾向佛陀建议,请佛陀率团降临舍卫城(长者的本居地)安住,以便普度该地的众生。佛陀说喜欢住在闲静的地方。长者于是和佛陀告别,欲皈舍卫城觅一适当的地点,拟盖一座天下无双的大寺院。沿途曾经劝告大家共同出力,来盖好一大精舍。他说:「盖精园,建讲堂,施物力!在此世间里,已有一位很有威德的佛陀降世,已接受我的邀请,将经过此地!」长者在地方上很受人的爱戴,故有一呼万应之力!

  长者回到舍卫城后,首先考虑到佛陀将安住的地方。佛陀曾经交代过,离城不远不近,来往方便,人易行到,昼无杂沓,夜无骚音的地方为适当的地点。这种地方就唯有祇陀太子私有的游园。因此,就将此事禀告太子,太子听后虽有难色,但终于被长者热诚的恳求所动,不唯将该地愿意让卖给长者,也发心将地上的树木,完全免费奉献出来。祇树给孤独园(祇树花林窟)简称祇园精舍就这样而得名。

  「与大比丘众」。比丘译为乞士,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年满二十岁)。所谓具足戒,则表示须得戒行庄严,威仪端正。其详细的一切都记载在诸律典里。要约的说,即古时的比丘须受比丘应守的戒律,要护持三衣一钵要依乞食而生,要住在阿兰若(闲静处),要少欲知足,要力除烦恼,要精进修道,以期早得涅槃(寂灭、证果)。至于诸家注释:比丘有怖魔、破恶(破烦恼)、乞士(或出家人、净持戒)等义,均由大智度论卷第三为依而来。据该论阐释比丘时是这样说:「比丘为乞士,清净活命故。又比为破,丘为烦恼,能破烦恼故,名为比丘。又出家人为比丘,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又受戒时比丘曾誓愿说:我某某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又比为怖,丘为能,魔王及应民因怕出家人会成就涅槃,故起惊怖,怕那些魔子魔孙会因之而渐见减少!」大智度论亦曾经记载过比丘不翻之义:比丘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三种意义之故。因此,古来解释比丘时,都以如上之三义为多。

  「千二百五十人俱」。每部经典均有这些数目的弟子俱在一处的记载为多,均采自阿含经教的编纂样式而来。佛陀一代的教化,虽有好多很重要的记载,但最有次序可资参究的,是在成道后最初之一二年,以及入灭前的几个月。其余的记载,都因太于繁多,或类同的缘故,很难依次而谈。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是佛陀成道后不久所化度的缘故,不但是最为有具体可指的人数,也是最有史实可资左证之事!

  1.五比丘!是佛陀尝试最初的说法时所度的弟子。地点是在波罗奈斯的郊外的鹿野苑。对象是和佛陀曾经在苦行林同修过的五位同参兼侍者。所谓初转*轮,也就是佛陀最初讲说苦集灭道等四谛,使这五人依次而悟道。

  2.耶舍等五十名比丘。佛陀化度五比丘后,接着而有该地之长者之子-耶舍青年,突然惊叹世上秽污不堪的实情,而跑至鹿野苑时,巧遇佛陀,终被佛陀叫醒度化,而为佛弟子。耶舍比丘并劝化他的五十几位友人。加入佛教的出家行列(连他自己,实数为五十五位,但都以五十名比丘计。虽在赴王舍城的中途,偶然又度脱三十位青年为比丘。但都不被列在佛陀的常随弟子里面)。

  3.千人比丘!王舍城郊外-优留毘罗村,早就住有鼎鼎大名的迦叶(龟氏、)三兄弟,依次为优留毘罗迦叶(木瓜林,拥有五百名弟子)、那提迦叶(河,拥有二百五十名弟子)、伽耶迦叶(城,也拥有二百五十名弟子)。他们均为拜火教的教徒,集诸王舍城一带全体民众的信仰于一身。也是以神异显赫而有名的宗教集团。佛陀一针见血,也以发自内心的神异,使迦叶们皈伏。首先是由老大的优留毘罗迦叶下手,老大皈依佛陀后,不但其五百名弟子统皈佛教,就是老二、老三,以及他们全体弟子,均成为佛陀忠实的信徒。佛陀这时已席卷王舍城的宗教界,而为宗教界的第一人!(佛陀随后率领这庞大的教团进入王舍城去度化频婆娑罗王,以及王宫里的信众,然而佛传都记载他们为在家学佛的弟子,故不被列在常随众里)。

  4.舍利弗(身子、鹙子)、目犍连(赞诵、胡豆)等二百名弟子。频婆娑罗王皈依佛陀后,则兴建竹林精舍为佛教僧团安住之所,舍利弗与目犍连,以及南他们所领导的二百名弟子,就在这时皈依佛陀的。他们原先均为删阇耶(六师外道之一)的弟子。由于舍利弗在城里遇到马胜比丘之缘,而认识佛教后,就劝化目犍连,及其弟子们皈投在佛陀的团体里,使佛教锦上添花,蒸蒸日上!

  由上面的数字以推,已超过一千二百五十名,但都以整数论。如上述,这些人常常出现在经首,是表示这部经典并不是架空虚构之经,也不是只阿难一人的记忆,或者是编者一人所知而已。是有着集诸佛陀的大弟子们于一堂,大家均曾听闻过!不过话得说回来,虽然佛陀曾经谈起过经里面所记载的事情,但吾人亦应了解,当时佛陀所谈过的这些事情,不一定都如现在吾人所看到的有组织有系统的这种经文。因为佛陀的启教,是随机随缘而说,故最初的佛经的编成,也是以「语录」的方式为正确,现在所看到的这种经文,都是经过后人加以整理成册的为多,莫怪容易被人误会。不过吾人也要知道,佛经就是佛经,真理就是真理,这点可以告慰大家!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

  这时正为诸比丘们,到街上去乞食回来吃饭后,齐集在精舍的讲堂。大家相互谈论说:诸位贤兄弟们!唯有我们的佛陀--无上的世尊,才是最为奇异特出的觉者!有着神通广大深远,威德妙力达于绝顶的人。因此,能知过去世算不尽的诸佛,已证入涅槃寂灭,断诸执着烦恼,消灭不实的戏论等事。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乞食为向在家信徒行乞食物,以养色身肉体的行动。佛陀在世时。比丘们须在早晨五点,天将亮时起床。是时因利于行动,故起床后,则刷口洗脸,然后整衣,修习禅定。上午十点后,即到城里或街上去挨户行乞,到了中午以前须皈原住处,将求乞回来之物,除了自己应吃应用之物外,其余的都悉数皈于僧团所有,僧团就将比较美食一点的分给有病的僧人食用。残余的食物即转施给贫困,或鸟兽。衣物或缝衣物之用的零粹布料,即暂时由僧团保管起来。其它物品除了个人之用外,绝不积贮起来。都是当日解决为多。下午即集合在一起。恭聆佛陀或上座们的说法开示,继修禅定,或相互坦白的将自己的修持经过与心境.向大众告白出来,让大家批评纠正,以期有所精进。如需游行他往的人,也得在下午五点左右回归原处。因是时天将黄昏,行动快将受到天色所局制,故须在住处准备用功。到了夜间九点时入眠,直至翌日清晨五点起床(有的夜中一点就不睡,就开始勤加用功)。

  古时的佛教,是一种哲学的瞑想的宗教的缘故。都是采取自律主义,并没有如佛灭后千余年所兴起的与婆罗门教类似的那种祈祷、供仪等感情的宗教作法。自然的都是勤于用功打座,以期解脱!

  比丘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的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他们上街向人乞求食物,回到精舍用过餐后,就「集花林堂」。花林为花林窟,也就是祇园精舍,堂为讲堂。当创建竹林精舍时,是因急需有个安居之处,以便作为千余比丘暂时安住的地方,以及利于弘法利生,故利用现成的房屋为多。而祇园精舍的建立,乃经设计,并经舍利弗监工验收后,始于告成。因此,不但规模相当的大,就是房屋的配置也是非常的讲究。据说有香堂、仓库、厕所、水井,以及厨房等建物。厨房之设,并不是平时炊饭煮食之用,是预防万一,或任施主在那边便利之用。公元五世纪时,法显大师曾经巡礼过该地…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