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

  大本经之大意

  

  本经为称赞佛陀之智德,而藉七佛之诞生、出家、修道、降魔、成道、转*轮、涅槃,以明佛陀观之经。

  首先举出1.每位佛陀降诞时之人寿。继之说明2.七佛之种姓。依次为3.七佛成道时之金刚宝座之树名。4.七佛说法之会座及弟子之数目。5.七佛各二位高足之名。6.七佛各一位侍者之名。7.七佛未出家前各有一子之名,8.七佛之父母之名及居城。

  其次叙述诸佛的常法,举出毘婆尸菩萨之本末因缘。其顺序为:1.下天,2.托胎,3.出生,4.占相(举出三十二相之名),5.出城游观(巧遇老病死,及出家沙门),6.出家修道,7.成道(十二缘起法),8.转*轮,9.教团成立,10.涅槃(寂灭)。

  末后描述释尊曾升上五阿那含天(五净居天、不还天),会见诸天,听诸天对于七佛本末因缘之报告等,以示佛陀之大本。

  七佛之尊号如下:

  1.毘婆尸佛(胜观)。Vi[asyi

  2.尸弃佛(持髻)。Sikhi

  3.毘舍婆佛(徧一切自在)。Visvabhuk

  4.拘楼孙佛(除邪信、应断)。Krakucchandah

  5.拘那含牟尼佛(金寂)。Kanakamunin

  6.迦叶佛(饮光):Kasyapah

  7.释迦牟尼佛(能仁寂默)。Sakyamunih

  

  佛说长阿含经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长阿含经是在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由罽宾国之三藏沙门-佛陀耶舍(鸠摩罗什之师),和凉州(甘肃省)的沙门-竺佛念(前后两秦译人之宗)奉帝王之命而共译。

  (一)、大本经{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像这种事情(如下面的经文),是阿难我,自佛陀口中听闻过的。那个时候,佛陀正在舍卫城郊外的祇树花林窟(祇园精舍)里,和大弟子们,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齐集在一起时的事。

  不管是大乘或小乘的经典,其开头,都同样的有「如是我闻」等句的记载。尤其是阿含经典,是一切藏经的母胎,是将佛陀一生的言行,以「如是我闻」的体裁传留下来,也就是将佛陀在世时代的一切言说与活动(包括佛陀入灭以后的部份事情),以透过佛陀的弟子们的耳闻的形式,经过佛子们之记忆所及,而结集合诵,嗣后付诸文字成册,流传下来。藏经里有「如是我闻」等句,始自阿含经教。是很自然之事。

  佛陀入灭后,除了荼毘(火葬)佛陀的遗体等有关于佛陀的葬仪之事外,其首要的工作,是怎样才能使佛陀的遗教永恒的传流下去?故结集佛陀在世时代的言行,是为当务之急!所谓结集,就是大家的「合诵」,是集诸弟子们的记忆所及,将佛陀化度的事迹,一一放声把它念诵出来,经过参与编篡大会的大德们认为确实有这回事后,再由大众一一合诵,而定为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

  一看并没有甚么多大出入的阿含经典,也因一时来不及将佛陀的遗训统统整理的一事不漏的缘故,导致慢慢的再予补充下去的也不能说为绝对没有。等到佛典全部编纂完成时,已经是历尽沧桑几百回次之事一样,阿含经典也不能例外。幸好这部经典是最早完成的经教之故,除了少部份是经过百余年后才陆续的加以整理编成者外,大抵说来,在佛灭后的第一年,就有了其原型可窥,是纯朴可爱的原典,是最能显示出佛陀在世时的教化的原貌!

  有关于佛陀入灭后的第一次结集,都一致认为以律、法(经)为序。至于论,是稍后才开始编纂的为多。结集的现场,是由大迦叶尊者就于主席之位。首先并由他向五百大众发言说:「僧伽(大众)们!请听我说。如大家认为合乎时宜的话,我就要请问长老优婆离,有关于律仪的问题」。优婆离尊者也同样的向大众中明说:「僧伽们!请听我说。如大家认为适时的话,我就要回答长老大迦叶,有关于律仪的问题。」之后,就由大迦叶尊者向优婆离尊者询问说:「吾友。优婆离!第一波罗夷(遗弃罪),是世尊在何处制定的呢?」优婆离回答说:「大德:是在毘舍离啊!」「是关于谁之事?」「是关于须提那迦兰陀子啊!」「起因于甚么事情?」「是因不净法(男女之情-媱)的缘故」(以下从略)。律藏就这样的由大迦叶尊者与优婆离尊者之间的一问一答,然后付诸决议,也就是经过大家的承认,而成为律藏的。等到有关于初步的律仪结集合诵完成后,再由大迦叶尊者,以同样的方式,和阿难尊者开始有关于「法」(经)的问答。如大迦叶向大众说要对于阿难尊者询问有关于法的问题是否适时?阿难尊者也同样的向大家说如大家认为适时的话,他就要回答大迦叶尊者有关于法(经)的问题。其次大迦叶就问阿难,如『梵网经』(南傅长部。等于长阿含经第二十一,梵动经)是在何处讲说的?阿难就说是在王舍城与那兰陀之间的庵罗絺园的国王之别馆。问及因何人而开演时,就说因游行者须卑,与其弟子梵施童子的因缘而说的。就这样的由于大迦叶与阿难的一问一答,然后付诸议决,得到大众的承认后,就成为「法」(经)。虽有些记载说明经法为先,律典为次,或每部经与律的先后次序都随着部派而有些不同,可是其主要的人物,结集的时期、地点、方式等,其大纲要都不会因部派不同而有异,这点可以告慰大家,可以认为原始经律之真实性!惟吾人也要特别的注意,如南传的五部诸经(以巴利文为主体),以及北传的四阿含(以梵文为主体),暨诸律藏的编成,虽有些是在佛陀入灭后的那一年,但其全部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佛灭二百余年后之事。因为里面曾经将阿育王的纪事,也以佛陀的予言的方式编纂成册,故应该是在第三结集时(阿育王时代),方算为大功告成。惟佛教最主要的经律,确实是在佛灭后不久就编成,这点还可以公诸于大家,大家还可以从阿含经教里,去窥察佛陀在世时代的一切!

  经首置有「如是我闻」等句一事,在诸多经论里已有说明,就是阿含经教也不例外。大抵都以阿那律尊者促励阿难尊者去请问佛陀的方式传流下来,只有『大悲经』是由优婆离尊者催促阿难向佛请问的记载,不过其重点仍然为一致。大抵都是如下的记载:

  佛陀将入涅槃时,阿妙楼駄(阿那律)比丘使阿难请问佛陀四种事情:

  一、佛陀灭度后,诸比丘们以何为师?二、诸比丘应依何而住?三、恶性比丘应如何和他共居?因、一切经首应置甚么文句?佛陀回答说:「一切经首应置「如是我闻」等言(一、二、三等不在这里述说)。

  「如是我闻」因此而被一切经典采用为经典的首句。也许「如是」是指经中所说的佛陀的言行,「我闻」为编纂者的代表人物--阿难的自言,所以用「如是我闻」等句置在经首,是表示确有其事,确有其据,并不是架空虚构之事!至于所谓六成就,如「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等义(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已经是后人的阐释!又外道的经典,开头则有阿(无)、伛(有)二字为吉祥的表示,故佛教的经典就以实际的字句置在经首,以示和外道的经典有别,也是不无理由!

  「一时」为某时之意,是佛陀在讲说这些经典的时候之义。这本经虽被列在汉译『长阿含经』教的开头,但不能因之而说明为佛陀最初的说法。佛陀最初的说法是在鹿野苑,是为五比丘而说的有名的初转*轮,是大家一致承认之事。由于南传五部经里,将相当于此经列在长部经典的第十四经里来看,也可以左证古人留存的藏经的次序,是为了收到阅读与了解之便,并不能认为是原始结集的次第。以里面已提到佛陀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等事以推,就会了解为佛陀成道后好几年之事。因此,这里所指的「一时」,只能说为佛陀成道后,学佛的弟子已相当的多,佛陀已阐述过好多宇宙人生的道理,是时大家正需要知道过去诸佛的本缘,也就是过去成道过的佛陀的事迹。释尊也认为阐述过去诸佛之事迹的机缘已成熟,故在此时将过去七佛的传记,一一详细的叙说出来。

  「佛」为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是觉知宇宙人生的真理之人。佛陀曾经在赴鹿野苑的中途,对于邪命外道忧婆迦表示过他为一切知者、一切胜者。因之而了解佛陀确实是已察知过宇宙天地,一切的一切之本性与末相的真实面目。所谓「知者」,是指觉知诸法的事理,是后来所谓已排除一切所知障之人。「胜者」则为察胜烦恼之害。也就是所谓断尽烦恼障之人。同时佛陀也曾经说他将打不死之鼓,以及说明无论何人都能和他同样的能成为一切胜者,一切知者。所谓「不死」,是指涅槃寂灭的道理。人的肉体一旦停止呼吸,则会死亡,人死后,会随着其业力去转生,生后经过一段期间,还是照样的会死亡,死亡后又转生,所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总是难脱生死轮回的躯壳。而涅槃寂灭则不但在世时能够自受用觉者的法乐,就是离开世间后,仍然会将涅槃寂灭的心境延续下去,是已没有六道里的躯体,已不免一再的轮回于六道三界。所以佛陀当时所示的不死之法,就是离开生死之意!至于无论何人都能和佛陀同样的成为一切知者、胜者,正表露出佛性平等,众生均能成佛之义。佛陀嗣后虽然是以人间佛陀的姿态出现在众人之前,可是其心境,和大家回然两异!

  吾人虽被妄想烦恼充满的缘故,未能彻知佛陀的心境为何,然而吾人可以由于佛陀一代之言教与行动,而窥知其一二。佛陀的一生,可说都是以智慧为基根,而发出慈悲心肠去照护一切,去启导一切。佛陀在世时受佛光普照而得度的人,实在是难以统计之多,尤其是不分阶级,不论智愚、贫富,都同样的能得佛陀的教益,这点也正证明其提倡佛性平等的所在!不管后来的佛教是如何的演变,都离开不了如上所指出的佛陀觉悟后所透露过的心境!后来的佛教,不容说,都是以佛陀觉悟的内容表面化的几个原则为本的!(有关于佛陀,请参照劣着佛…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