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6

  ..续本文上一页实说,佛陀的神通虽然比诸天的神通广大的难以形容,但是若将有系统,有次序的事列举出来时,还得一一指出。佛陀是知其大纲,至于细节,有时还得靠大家的分工合作,故佛陀虽知,也得让与他人白出!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这时释迦世尊,在闲静的地方,因天耳清净灵通的缘故,已听到诸位比丘们在议论如上的事情。因此,就从他的座位上站起,移步到了祇园的讲堂,就坐在他的座位上。是时的释迦世尊,明知他们刚才谈话的内容,故意垂问诸位比丘们说:「你们集在这里,到底是在议论甚么?」这时诸位比丘们就将刚才所谈论的内容,一一禀答佛陀。

  「尔时」就是诸比丘们正在讲堂里,谈论释迦佛陀是如何如何的伟大,是怎样怎样的会了解过去算不尽的佛陀降生在世时的一切事迹的时候。

  「世尊」。梵语为婆伽婆(婆伽梵)。译为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佑等。具有种种功德,利益一切众生,为世间、出世间等所尊重之故,都以世尊为义译。是佛陀十种尊号之一,也为十种尊号的总称。世尊虽然是所有佛陀的尊称,但是单独使用时,都是指释迦世尊(简称释尊)为多。按「婆伽」的原义为德、威德、善法、名声尊贵、吉祥、端严等意。下面之「婆」即为「具」之义,故婆伽婆(婆伽梵)才会被译为有德、有名声等。但是都以世尊来形容其尊号。比较容易了解之故,古来沿用已久。

  释尊这时「在闲静处」。前面已述过,比丘们由乞食回来住处吃斋后,即应继续用功。如打坐、经行,或忆念佛陀所训示的内容,或互论佛教的教义。在行诸功行时,如佛陀认为需要时,才会和大家聚在一起,有时即不一定都在诸弟子们的身边。因为佛陀虽然已觉悟成道,但是有时还会独自一人在瞑想、在静坐。所谓闲静处,是指建筑物的外面,那个地方即众人不会往来,不会有喧杂之音。如树下、池边等处,是佛陀生活的另一面。佛陀世尊,这时候正在这闲静的地方。

  「天耳清净」。天耳本为色界诸天人所有的耳根。据说能听闻六道众生的语言,以及远近粗细等声音,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所造成,故谓天耳清净。佛陀所证得的天耳通,为之天耳智证通,因和清净天耳相应的智慧,证知一切声境,而通达无碍,故云。天耳通有修得与报得之二种。1.修得:在人界修四禅定,依定力发待彼天界的四大于肉眼上,因使为天耳之用者。2.报得:座于色界之因禅为彼天之果报而得之。犹如人界之肉眼者。

  「闻诸比丘,作如是议」。佛陀已证悟宇宙的真理。已和宇宙的真理合为一体,已合裹一切,了知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胸里,故有天耳通是绝对可靠的。既有天耳通,即不管在甚么地方,如想知道某事时,只要使用它一下,就能了知。因此,虽不和诸大弟子在一起,也能听到他们所谈议的内容。所以说,佛陀因清净的天耳而听到诸位比丘们正在谈论之事。

  「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佛陀本来在闲静的地方打座瞑想,因听过诸弟子们的谈话之故,就由他的座位站起,到了祇园花林里的讲堂,在那里就他的座位而坐在那里。佛陀的教化,有时虽然是自动的对诸弟子们启教。但都是随机而说,有时必需等到机缘成熟,才有机会阐扬。所谓方便教化,应病与药是。莫怪佛教的教团,在当时的旧有或新兴的宗教中,会脱颖而出。会得到多方面之人的皈仰!佛陀此时正因大家只知佛陀的伟大,只知佛陀能知过去无数诸佛在世的情形,而不知其详细情形,故拟趁机阐释几位过去诸佛之事。此事乃有关于佛教全体的家谱,也就是佛陀传承的来源,是根本系统的问题。这种问题虽然不一定何时才会谈到,但一定得谈到之事。如吾人的祖先,是大家都想知道的一件重要之事,在平时虽不知不觉的过看其大半的光阴,可是总是会想起,会认真的去考究的一天。除非已无办法查考,不然的话,定会想尽辨法去查明。世人当中,如有点智识之人,就想整理,更何况拥有庞大信徒的一大宗教的佛教!佛陀在他的一生当中,很有可能不一定如经里所述的这种有系统的说法,但是对于这些事情必定是在佛陀许多谈话开示中,曾经提起过。因为佛陀的答教,既色括无穷无尽的空间与时间的一切事,自会曾经谈到过去的一切事。尤其是诸弟子们更想知道他们的智慧所不能彻知的过去诸佛之事。

  「尔时世尊」。佛陀到了讲堂后。就上了诸弟子们为他所说的座位。他这时虽然已知道大家正在谈论的内容,可是卸「知而故问」。也就是所谓明知而故问。不过佛陀的明知故问,是一种好意,不是凡俗的所谓「难人」,是想由弟子们的口里重述一遍,以便就事论事。佛陀由闲静处移步进入大家集合在一起的讲堂里,是因知道大家正在谈论的话题,而想藉此机缘,把过去诸佛的事迹,详细的介绍出来。所以说,佛陀的明知故问,也是一种大悲的启发!

  佛陀就正位后,「谓诸比丘」们说:「汝等集此,何所语议?」佛陀开口垂问他们,问他们聚集在此讲堂里,到底是在议论些甚么?这就是佛陀知而故问的亲切处。也许佛陀想启口开导时,必须将事情弄清楚,一如世人在谈论某事时,有人想启导他们,也得问明大家正在谈论的话题一样,佛陀想将他所知道的事情晓示众人时,也需开明内情,然后才依之而得把事情发挥出来。惟一般之人,不一定是知而故问,都是想先把事情弄清楚,然后才能将所知的事情一一回答,或滔滔不绝的把他想要讲的都讲出来。如果说「明知故问」的话,有时会被误会是在叨难他人。

  这点就是凡圣的交叉处,也是佛陀与凡夫不同的地方。

  「时诸比丘,具以事答」。大家将刚才互相谈论的事情,在佛陀垂问时,并不隐瞒,都一句不漏,老老实实的向佛回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知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

  这时释迦世尊,告知诸比丘们说:「好啊!好啊!你们因发平等无差别的信心,来出家学道。你们在诸应做的事,大凡有二种动作。第一叫做贤圣们开口说法。第二就是贤圣们静默不言。你们所论的应该是这样才对。如来因有弘大的神通威力,故能尽知算不尽的过去世之时劫事。由于能够善解法性之故,才能尽知。也因诸天神来禀告之语,故能尽知其事。

  「尔时世尊」,静待大家将互议的内容详细的说完后,就赞叹嘉许大家,就「告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善哉为深得吾意时,由衷而发出的赞语。有时也用在持戒、作法等,或赞叹他人之善行时的一种安慰之语。善哉二句连在一起时,是表示善的极点,也就是非常的善。佛陀嘉许大家后说:「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平等则没有差别。凡是没有不同。均是一样,悉为普遍性的,都叫做平等。佛陀觉悟真如不变的真理后,就以此诸法平等,周徧于一切之法,去教化众生,使众生都能和佛陀同样平等的成为佛陀,故佛陀自身就是证悟平等觉的人。佛陀平时都以平等心,也就是证悟诸法平等之理,对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之见。都平等平等,同样的垂诸怜愍之手!平等信就是信仰这种没有高下,没有智愚,没有贫富,没有深浅等,一切均为平等之佛陀所觉悟的真理之意。佛陀的弟子中,不管是那一种类的人物都有,是应有尽有。他们都能虔诚的皈仰佛陀,投在佛陀的脚下出家为佛的弟子,认真的精修佛道,都因深信众生平等,众生均有佛性,均能成佛,有以致之。因此,佛陀才说大家是因深信平等的真理,故起平等没有差别的信心,而到这里出家,精修平等之道!

  佛陀这时启导他们说:「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业为梵语「羯磨」之译,是造作(行动)之意。如吾人的身体之取舍、屈伸等动作,名为身业。口里发出的声音之粗细曲直等动作,名为语业。以上直指身体更动作与语言之作为,就是业。还有一种就是身,语和第六意识相应而起的「心所」中之思的「心所」。思心所以造作为性,故为业性。如动作身之思,为之身业,动起语之思,就为之语业,动作意之思,则为意业。『俱舍论』以身口意之所作,名为业,是因招致未来果之因的缘故。『唯识』则说因为与第六意识相应而起之思的心所,会策动身口意的动作为业,此为招致未来果之因之故。业,本为身口意的造作之谓。佛陀曾经说过:世间的众生,皆由自业,皆为业之分,皆依业而生,以业为所依。业能分别诸众生类之彼彼的处所、高下、胜劣。所谓世间的众生,皆由「自业」,是因自己作业,还而自受异熟之谓。皆为「业分」,是指如所作之业,受如是的异熟之意。皆「依业而生」,就是以业为生因,而取异熟果,生到彼彼所应的生处之谓。以业为「所依」,是以业为依因.而受彼彼之有,彼彼之有具之义。业能「分判」诸众生类的彼彼处所、高下、胜劣,如上述,因彼彼的生处,是由业而分判高下胜劣之谓。是说明由于众生所作之业之别,而自受种种的异熟的果报。有关于业的说明,都散在诸经,其中最为贴近于人的就是所谓善业与恶业。如善的身口意等善业(善法),恶的身口意等恶业(恶法),或身净行、口意净行,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所谓身三、口四、意三等业,没不都是在说明业。佛陀说出家人在诸所应行的,大凡有如下之二种业。

  「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贤就是和于善之意,是见道已前,已调心离恶之人。圣则合乎正,正就是理,理则无偏邪,故已证谛理,也是舍离异生性之人。大小乘经典,均有贤圣之分类的记载。『中阿含』等经分类得很繁琐,有待机会研议,这里只论学佛人在未成正觉,而功行已深之果位。如佛陀在世时的…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