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說,佛陀的神通雖然比諸天的神通廣大的難以形容,但是若將有系統,有次序的事列舉出來時,還得一一指出。佛陀是知其大綱,至于細節,有時還得靠大家的分工合作,故佛陀雖知,也得讓與他人白出!
爾時世尊,在閑靜處,天耳清淨,聞諸比丘,作如是議。即從座起,詣花林堂,就座而坐。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謂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語議?」時諸比丘,具以事答
這時釋迦世尊,在閑靜的地方,因天耳清淨靈通的緣故,已聽到諸位比丘們在議論如上的事情。因此,就從他的座位上站起,移步到了祇園的講堂,就坐在他的座位上。是時的釋迦世尊,明知他們剛才談話的內容,故意垂問諸位比丘們說:「你們集在這裏,到底是在議論甚麼?」這時諸位比丘們就將剛才所談論的內容,一一禀答佛陀。
「爾時」就是諸比丘們正在講堂裏,談論釋迦佛陀是如何如何的偉大,是怎樣怎樣的會了解過去算不盡的佛陀降生在世時的一切事迹的時候。
「世尊」。梵語爲婆伽婆(婆伽梵)。譯爲有德、有大功德、有名聲、衆佑等。具有種種功德,利益一切衆生,爲世間、出世間等所尊重之故,都以世尊爲義譯。是佛陀十種尊號之一,也爲十種尊號的總稱。世尊雖然是所有佛陀的尊稱,但是單獨使用時,都是指釋迦世尊(簡稱釋尊)爲多。按「婆伽」的原義爲德、威德、善法、名聲尊貴、吉祥、端嚴等意。下面之「婆」即爲「具」之義,故婆伽婆(婆伽梵)才會被譯爲有德、有名聲等。但是都以世尊來形容其尊號。比較容易了解之故,古來沿用已久。
釋尊這時「在閑靜處」。前面已述過,比丘們由乞食回來住處吃齋後,即應繼續用功。如打坐、經行,或憶念佛陀所訓示的內容,或互論佛教的教義。在行諸功行時,如佛陀認爲需要時,才會和大家聚在一起,有時即不一定都在諸弟子們的身邊。因爲佛陀雖然已覺悟成道,但是有時還會獨自一人在瞑想、在靜坐。所謂閑靜處,是指建築物的外面,那個地方即衆人不會往來,不會有喧雜之音。如樹下、池邊等處,是佛陀生活的另一面。佛陀世尊,這時候正在這閑靜的地方。
「天耳清淨」。天耳本爲色界諸天人所有的耳根。據說能聽聞六道衆生的語言,以及遠近粗細等聲音,是由色界所屬清淨之四大所造成,故謂天耳清淨。佛陀所證得的天耳通,爲之天耳智證通,因和清淨天耳相應的智慧,證知一切聲境,而通達無礙,故雲。天耳通有修得與報得之二種。1.修得:在人界修四禅定,依定力發待彼天界的四大于肉眼上,因使爲天耳之用者。2.報得:座于色界之因禅爲彼天之果報而得之。猶如人界之肉眼者。
「聞諸比丘,作如是議」。佛陀已證悟宇宙的真理。已和宇宙的真理合爲一體,已合裹一切,了知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胸裏,故有天耳通是絕對可靠的。既有天耳通,即不管在甚麼地方,如想知道某事時,只要使用它一下,就能了知。因此,雖不和諸大弟子在一起,也能聽到他們所談議的內容。所以說,佛陀因清淨的天耳而聽到諸位比丘們正在談論之事。
「即從座起,詣花林堂,就座而坐」。佛陀本來在閑靜的地方打座瞑想,因聽過諸弟子們的談話之故,就由他的座位站起,到了祇園花林裏的講堂,在那裏就他的座位而坐在那裏。佛陀的教化,有時雖然是自動的對諸弟子們啓教。但都是隨機而說,有時必需等到機緣成熟,才有機會闡揚。所謂方便教化,應病與藥是。莫怪佛教的教團,在當時的舊有或新興的宗教中,會脫穎而出。會得到多方面之人的皈仰!佛陀此時正因大家只知佛陀的偉大,只知佛陀能知過去無數諸佛在世的情形,而不知其詳細情形,故擬趁機闡釋幾位過去諸佛之事。此事乃有關于佛教全體的家譜,也就是佛陀傳承的來源,是根本系統的問題。這種問題雖然不一定何時才會談到,但一定得談到之事。如吾人的祖先,是大家都想知道的一件重要之事,在平時雖不知不覺的過看其大半的光陰,可是總是會想起,會認真的去考究的一天。除非已無辦法查考,不然的話,定會想盡辨法去查明。世人當中,如有點智識之人,就想整理,更何況擁有龐大信徒的一大宗教的佛教!佛陀在他的一生當中,很有可能不一定如經裏所述的這種有系統的說法,但是對于這些事情必定是在佛陀許多談話開示中,曾經提起過。因爲佛陀的答教,既色括無窮無盡的空間與時間的一切事,自會曾經談到過去的一切事。尤其是諸弟子們更想知道他們的智慧所不能徹知的過去諸佛之事。
「爾時世尊」。佛陀到了講堂後。就上了諸弟子們爲他所說的座位。他這時雖然已知道大家正在談論的內容,可是卸「知而故問」。也就是所謂明知而故問。不過佛陀的明知故問,是一種好意,不是凡俗的所謂「難人」,是想由弟子們的口裏重述一遍,以便就事論事。佛陀由閑靜處移步進入大家集合在一起的講堂裏,是因知道大家正在談論的話題,而想藉此機緣,把過去諸佛的事迹,詳細的介紹出來。所以說,佛陀的明知故問,也是一種大悲的啓發!
佛陀就正位後,「謂諸比丘」們說:「汝等集此,何所語議?」佛陀開口垂問他們,問他們聚集在此講堂裏,到底是在議論些甚麼?這就是佛陀知而故問的親切處。也許佛陀想啓口開導時,必須將事情弄清楚,一如世人在談論某事時,有人想啓導他們,也得問明大家正在談論的話題一樣,佛陀想將他所知道的事情曉示衆人時,也需開明內情,然後才依之而得把事情發揮出來。惟一般之人,不一定是知而故問,都是想先把事情弄清楚,然後才能將所知的事情一一回答,或滔滔不絕的把他想要講的都講出來。如果說「明知故問」的話,有時會被誤會是在叨難他人。
這點就是凡聖的交叉處,也是佛陀與凡夫不同的地方。
「時諸比丘,具以事答」。大家將剛才互相談論的事情,在佛陀垂問時,並不隱瞞,都一句不漏,老老實實的向佛回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汝等所論,正應如是。知來神通,威力弘大,盡知過去無數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諸天來語故知」
這時釋迦世尊,告知諸比丘們說:「好啊!好啊!你們因發平等無差別的信心,來出家學道。你們在諸應做的事,大凡有二種動作。第一叫做賢聖們開口說法。第二就是賢聖們靜默不言。你們所論的應該是這樣才對。如來因有弘大的神通威力,故能盡知算不盡的過去世之時劫事。由于能夠善解法性之故,才能盡知。也因諸天神來禀告之語,故能盡知其事。
「爾時世尊」,靜待大家將互議的內容詳細的說完後,就贊歎嘉許大家,就「告諸比丘」們說:「善哉!善哉!」善哉爲深得吾意時,由衷而發出的贊語。有時也用在持戒、作法等,或贊歎他人之善行時的一種安慰之語。善哉二句連在一起時,是表示善的極點,也就是非常的善。佛陀嘉許大家後說:「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平等則沒有差別。凡是沒有不同。均是一樣,悉爲普遍性的,都叫做平等。佛陀覺悟真如不變的真理後,就以此諸法平等,周徧于一切之法,去教化衆生,使衆生都能和佛陀同樣平等的成爲佛陀,故佛陀自身就是證悟平等覺的人。佛陀平時都以平等心,也就是證悟諸法平等之理,對于一切衆生,不起怨親等差別之見。都平等平等,同樣的垂諸憐愍之手!平等信就是信仰這種沒有高下,沒有智愚,沒有貧富,沒有深淺等,一切均爲平等之佛陀所覺悟的真理之意。佛陀的弟子中,不管是那一種類的人物都有,是應有盡有。他們都能虔誠的皈仰佛陀,投在佛陀的腳下出家爲佛的弟子,認真的精修佛道,都因深信衆生平等,衆生均有佛性,均能成佛,有以致之。因此,佛陀才說大家是因深信平等的真理,故起平等沒有差別的信心,而到這裏出家,精修平等之道!
佛陀這時啓導他們說:「諸所應行,凡有二業」。業爲梵語「羯磨」之譯,是造作(行動)之意。如吾人的身體之取舍、屈伸等動作,名爲身業。口裏發出的聲音之粗細曲直等動作,名爲語業。以上直指身體更動作與語言之作爲,就是業。還有一種就是身,語和第六意識相應而起的「心所」中之思的「心所」。思心所以造作爲性,故爲業性。如動作身之思,爲之身業,動起語之思,就爲之語業,動作意之思,則爲意業。『俱舍論』以身口意之所作,名爲業,是因招致未來果之因的緣故。『唯識』則說因爲與第六意識相應而起之思的心所,會策動身口意的動作爲業,此爲招致未來果之因之故。業,本爲身口意的造作之謂。佛陀曾經說過:世間的衆生,皆由自業,皆爲業之分,皆依業而生,以業爲所依。業能分別諸衆生類之彼彼的處所、高下、勝劣。所謂世間的衆生,皆由「自業」,是因自己作業,還而自受異熟之謂。皆爲「業分」,是指如所作之業,受如是的異熟之意。皆「依業而生」,就是以業爲生因,而取異熟果,生到彼彼所應的生處之謂。以業爲「所依」,是以業爲依因.而受彼彼之有,彼彼之有具之義。業能「分判」諸衆生類的彼彼處所、高下、勝劣,如上述,因彼彼的生處,是由業而分判高下勝劣之謂。是說明由于衆生所作之業之別,而自受種種的異熟的果報。有關于業的說明,都散在諸經,其中最爲貼近于人的就是所謂善業與惡業。如善的身口意等善業(善法),惡的身口意等惡業(惡法),或身淨行、口意淨行,身不淨行、口意不淨行,所謂身叁、口四、意叁等業,沒不都是在說明業。佛陀說出家人在諸所應行的,大凡有如下之二種業。
「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賢就是和于善之意,是見道已前,已調心離惡之人。聖則合乎正,正就是理,理則無偏邪,故已證谛理,也是舍離異生性之人。大小乘經典,均有賢聖之分類的記載。『中阿含』等經分類得很繁瑣,有待機會研議,這裏只論學佛人在未成正覺,而功行已深之果位。如佛陀在世時的…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