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如是法」。法为达磨之译,是能保持自性,而不改变,又能规范,而生物解之谓。由于其性永恒的不改其规范为据,而直指佛陀所说之教,以及聚集佛陀的教示的圣典,而为之法。由于保持自性为据,而指万物为诸法。在境当中,意识所缘之境,为之法尘、法境。又由于不伴有烦恼、杂染等善法,是佛陀所觉悟之法--真理。所以说。凡是佛陀所阐扬之教,都是属于法。每位佛陀降生在世所开之教,所传授之法,不管是方便之教,或真实之教,都是欲使众生藉以弃除一切苦恼,破灭迷惑之法,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其原则大节,均有一定的准则。不过因有时、地、人等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的缘故,其细节方法,有时就会依佛而异,释尊早已把这些事情弄得非常清楚明了。已善能了知每位佛陀所有之教法。
「有如是慧」。慧为般苦(智慧)之译。智与慧通常都连在一起。如单论慧时,是属于解了之义,智则为照见之用。因此而知,智为了知世谛,慧为了失真谛。智慧合用时,是六度之一,是照见事理,分别邪正之心作用。经典里常譬喻其高,而曰智慧山。譬喻其深,就为智慧海。又譬喻能吹动众生入智慧海,故曰智慧风。照破愚痴黑暗,喻为智慧灯。烧尽烦恼薪,譬为智慧火。喻断生死霸绊,为之智慧剑。消灭烦恼贼,为之智慧箭!智能也是学佛人最高的目标,是度人救世的良药。有了深度的智慧,则能了解宇宙万事万物,一切的一切之真相。能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后,则不但不会一再的做错了事,还会因之而怜愍众生,启化众生,导引众生,使众生也能同皈正觉之路。佛菩萨之所以具有了慈悲的心肠,完全是由于智慧的启发,而彻知一切的真相之故。佛陀的智慧是无上正徧知,是最高无上的智慧,是彻见(智)宇宙天地一切的真理,将宇宙天地间,森罗万象,一切的一切,所有大小事理,都照见的赤裸裸,一点也不余遗!同时也了解(慧)一切的事理,也就是明了事理的来龙去脉,故佛智应该是没有不同。只因度化众生时,需得随顺众生的心机,才能达成普度众生的愿望。自然的在使用智能时,就有了多少的不同。又由于修持的过程中,所得的智慧以论,就有了深浅不同的智慧可言。所以说,释尊知道他们的有关于智慧的问题。
「有如是解」。解为知解,是由于思惟事物之理,而生的了知之谓。由于了知领解事理的真相之故,也叫做领解。又由于信知,故曰信解。心意开悟,就谓之悟解、了解、开解等不同之名。
解也可以解释为解脱,解脱就是解除脱离一切苦恼,已没有迷惑,是三昧,是禅定,已如佛心,达到不动不摇的境地。心理唯有至真至善,并没半点的虚伪,是洒脱,是净洁。如莲华出自污泥,而不被污泥所染一样,一切境遇已不能左右它,已脱离一切顺逆等境的缚绊。是自由自在,是无罣无碍的境地!佛陀十号的美德里,也有「世间解」一号,是善知世间。如善知众生、非众生等世间,善知世间及世间之因,善知世间之灭,以及出世间之道等是。
「有如是住」。住为安住,是将心安住在真理之住。在大小乘经典里,并有不同的安住的说明。如安住于阿罗汉果,或安住十住等,均为安住的意义。并有安住三昧,住持佛法等种类很多之义。所谓住持佛法,是说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真理),使之永恒的流传不逸之谓。净土法门曾就阿弥陀佛的大愿,而列有「住正定众愿」(第十一愿)、「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二愿)、「住定见佛愿」(第四十五愿)等住定之愿。顿悟法门则有「心住无住处」,也就是不住于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等奥妙的安住法。
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别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为甚么会如此呢?诸贤兄弟们!因为我们的佛陀如来,乃为一位善知诸法的真相之人,故能彻知这些事情。也由于诸天来为佛陀禀告之语,而知道这些事情。
「云何」?云何是怎样?为甚么?则为甚么释尊会对于过去诸佛的一切那么的清楚?怎么会了解每位佛陀那么的详细?真是希有不可思议极了!以吾人的知识来说,不但连自己的宿世命运,都不能了解,就是自己一生运命,还是搞不清楚。有人以为自己之事自己最为明了,所以常常大言不忏的大谈其命运。焉能知道有时却和其言相反,当灾难来时,才在叫苦连天!老实说,不惟是自己的将来还是未知之数,就是自己所经历过之事,也摸不着头绪的为多。以这种凡夫的智慧眼,想知道天地宇宙的一切,实在是差得太远!莫怪有了神奇微妙之事出现时,就会大惊小怪,就会半信半疑。其实,比吾人所经验过的令人不堪设想之事,还是多的不能形容。也许人类的智能,已如佛陀所揭破的:都被烦恼妄想所蔽。有如明月被黑云所遮一样,虽有光明的月亮。也不能显露出来。以这种眼光来看世事,即任尔千看万睹,也无补于事。更何况想明了一切的一切。莫怪每看佛经时,即唯有望经兴叹!
「诸贤」是指一千二百五十位诸大比丘,是互相询问,相互了知的笔法,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诸位兄弟们!」前面已说过,贤为怜于圣。贤的原义为贤能、贤善。佛陀的诸大弟子均被佛陀的福德智慧所熏陶教化,已将生死解脱,已经真正得达离苦得药的境地,是智能善德的保有者,也就是所谓善智识!
「如来」是指释迦佛陀,是佛陀十个美称之一。通常都说:乘真如之道,如实而来,故谓如来。也有不去不来之义。一般之人是有去、有来。其去也茫然而去,其来也迷糊而来,来来去去,去去来来。去或来,均为迷迷糊糊,不知觉醒。如来即因证得真知之理,故其来也,是为救度迷界的众生而来。其去也,是度化众生皈寂而去。吾人因迷,故似佛陀已离吾人之身。其实迷时,如来仍然附着在吾人的内心奥处,绝对不是请佛陀去。因为一旦觉悟,佛陀仍然是由吾人的自心显现,并不是请佛再来!
「为善利法性」。法性为真实如常的本性,是诸法本然的实性,也是佛陀正觉后所道出的宇宙的实相。所谓实相即无相,是因宇宙森罗万象,均为有为有造作,有迁移变易,有着无常不实的假相,是暂时假有的现象,也是因缘聚合而成之物,有如幻化,有如梦中之事,终皈是空忙一场。所以说,其原貌是一无相之实相。也许法性是道出佛陀觉悟的内容,故有好多的异名。如真如、法界、涅槃、或实际、空性、如来藏等,真是不胜枚举!
善别为善能分别,也就是能作彻底的了解之义。如来既证悟宇宙的真理,即其中心大纲已在握,有关于其它细节,自然的会依序而解,有如观察玻璃厨里的东西一样,想弄清楚时。只动一动脑筋,则会了然。所以说,不管是空间或时间,其一切的一切,如来都因善于了别其真象-法性。因此,「知如是事」。是指上面所述的有关于过去诸佛的一切,自「入于涅槃」,乃至「有如是住」等事。有人会奇怪,以为根据佛陀所说。即宇宙之大,时间之久,是任何形容,均不能形容。这么大,这么久的事物,怎能了如指掌?虽然是佛陀,也有点勉强?然而有所谓「一理通,万事彻」,佛陀就是一理通,万事彻之人。如算不尽的家珍,一时虽然不能算得出,可是既为自己的家珍,则想把它算尽,是无问题。因为这是自己之物之故。如果是和自己没有相干之物,则虽然不多,也不一定有机会可以去数出。佛陀觉悟真理,则真理已皈于自己,真理又包括一切,则想用时,定会一一现前,不用时,则退藏于密,是有其理由的!
「为诸天来语」。诸天属于诸天部的众生。天为三界六道之一,分为欲界天(六欲天、六层天)、色界天(四禅十八层天)、无色界天(四空天)。古来说守持上品十善,或修世间禅,即能生在天上界而为天道的众生。佛教未兴起前,印度的宗教家们,都以天为尊敬的对象,甚至都以天为最后的皈宿处。以为世上的万事万物,均自天上界的天神所支配,以为天地万物都是大自在天所创造,所以大家都以虔诚的心情向天供牺、祈祷,祈求上天驱灾降福。这种思想不唯是印度,就是世上到处都在盛行。也许古人对于克服自然灾害一事,不得要领,遇到天灾地变时,都唯会惊魂动魄,脚荒手乱,无所求援。不但如此,那些瘟疫、动乱等事,屡更扰人。尤其是和猛兽同住一处,动辄被害。在这种环境之下,人类想生存在此天地之间,谈何容易?因此,有人抬头一仰,垂头一思,就想起天地之间定有天神一类的有情。大家与其静待死期的来临,不如祈祷天神,如真有其事,则吾人的生活定会改善,则不必担忧风火水等三灾,或八难的侵虐,多多少少总会得天疵护,而过着安乐一点的生活。此论一出,则响应的人特别的多,在不知不觉中,终于普遍的被人深信不移!此为古人在朴素艰难的生活中,需要克服自然灾害,故不管如何,如有一丝的希望,则求之不得,更何况比人类更伟大的天神思想之出现,莫怪大家会趋之苦鹜!
佛陀成道后,不但不反对天神之存在,还将一切善天神明纳入在教里,为之护法神祇,故佛经处处仍然有诸天之出现。不过佛陀所阐释的诸天,并不是从来所信仰的传说性的诸天,也不是有甚么创造神之说。佛陀所发现的诸天,是由于人的善业而转生,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依然是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其福德虽高,也有福尽气销,从头再来的一天!
诸天有天眼等五种神通,能看透人所不能看到的事物,能听到远近大小的声音,能知他人的心理,能知过去世之事,能自由自在的来往于其它世界。这些天神,多数都被佛陀的感化,都为佛教的护法伽蓝之神。因此,会协助佛教之弘化,会将他们所知之事告知佛陀。所以说:「诸天来语,乃知此事」。也就是诸天会互传过去世诸佛之一切,会将所知之事一一告知佛陀。佛陀因此对于过去世的一切,都能了知无遗。有人会奇怪,佛陀既有能力教化诸天,即诸天就是佛陀的弟子,老师的佛陀,为甚么还需要弟子的诸天的禀告,才能了知一切?老…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