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4

  ..续本文上一页。可见得戏论是多么的会使人着邪!戏论又有所谓贪爱、我慢、诸见之三种。佛陀已灭尽这些戏论,故以无戏论为事!(其它并有九种戏论之说,见佛性论第三)

  以上注释虽已含有大乘的教义,但在阿含经教里,已有其思想,是没有问题。小乘大乘只不过是朴实无饰,老老实实的将家常道出,与进一步的将事态加以研拟,加以讲究得好像有粉饰的气氛耳。如没有原义,则任尔怎样的想阐释,也得不到要领,也无以下笔。如人本丑,则无论如何的装饰,终归是丑,有了美丽端正的气质,才能因粉饰而益显其洁美!总而言之,何含经教,不惟是朴素老实,实已露出了大乘经教想阐释的道理!

  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

  佛陀又知道过去的那些佛陀的劫数长短,名号姓氏如何?是那一种族的出身等事,以及他们的饮食,寿命长短,所更受的苦乐等,有关于佛陀的生活问题。又知道那些佛陀所有的戒律、教法、智慧、知解、善住等事。

  佛陀的诸大弟子们,正继续发言谈论释迦佛陀是如何的伟大之事。他们说:我们的师父,不但知道算不尽的过去诸佛所达到的境地的问题而已。我们的师父确实「又知」道「彼佛」,也就是过去的那些佛陀,他们的「劫数多少?」均能了如指掌。劫为劫波之略,译为分别、长时,是分别时节。是极大时限之意。劫本来为「一时期」之义,如『大毘婆娑论』第一百卅五说:「劫为分别时分,如分别剎那(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剎那)、腊缚(时刻名。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牟呼粟多(须臾,三十腊缚。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等时分,以成昼夜,分别昼夜的时分,以成半月、时、年,分别半月等时分,以成劫。劫是分别时分中之极,故得总名。」劫被当极大时限之用的习惯已久,故被译为长时者多。有关于劫的阐释,见诸大乘经里,其中最为普遍的有芥城、拂石、人寿等劫。

  1.芥城劫:塞满芥子在方高四十里之城里。每经三年取去其中之一粒,直至满城的芥子都取尽,谓之芥城劫。

  2.拂石劫:天人以三钵重的衣棠,每经三年,把一方高四十里大的岩石,拂拭一次,直至该岩石拂尽之期,为之拂石劫。

  劫又分为小中大等劫,如上面所喻的期间为之小劫,中劫则方广八十里,大劫为方广一百二十里。其取掉拂去的方式,均和小劫同。

  3.人寿劫:如人寿八万四千岁时起,每经百年,减一岁,直至人寿减为十岁(减劫)。人寿减至十岁时。每经百年增一岁,直至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增劫)。此一减一增的期间为之一小劫。集二十个小劫,为之中劫,四中劫即称为大劫。

  弟子们议论释迦佛陀有了威神之力。能够知道过去诸佛的劫数长短的问题。如那一位佛陀是那一个时劫的人,那一位佛陀是甚么时劫应现于世,以及住世好久,入灭后怎样等事,都能一一了如指掌的可以数出来。

  「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名为人名,是人物的称谓。号为人的别名。姓是记辨人类家族系统的符号。字为人的别号。种族为人的种类族类。佛陀知道每位佛陀名叫甚么,别号如何。以及那一种类的族姓出身等事,是表示诸佛并不是架空虚构的。如释迦佛陀降生在世,有族姓,有名号等事一样,诸佛自有其家谱可稽。假如释迦佛陀是一位由甚么空中降下,突如其来的诞生在此的话,那可不一定会招人的信任。为了表示诸佛确是实存的人物,故下面并列有几位佛陀的族谱,以资左证。这种经典既列在原始经教的『阿含经』里,则不管如何,总是有点近于佛世之事。如果是在大乘经典出现的话,那就另论。不过假如是大乘经典的记载。也是出自有据,也不能随便的捏造出来。只是过去那么久远之事,并没有其它的史册可稽,致容易被人误会耳。释迦佛陀之出现在此世间,他的言论能被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证实,自会有其被研究的价值!吾人不能因做不到,或看不到之事,就一概否认其事,因为吾人虽然做不到、看不到,但有人已做到,有人已看过!如想了解其是否实在,得看其功行心境如何,并不是因吾人肤浅的见解,就能抹煞一切!

  「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欲食是滋养吾人的色身肉体之物,是谁都缺少不了的东西。寿命是生存人间的期间的生命寿数。苦乐是人生当中无论是谁,都须尝过的感受。过去诸佛既降生人间,即在未皈涅槃之前,均和人类同样的需要饮食,以保肉体。由于饮食适度与否,而有了寿命的长短。同时也因有了寿命,而有了苦乐等感受!总之,凡是出生于此,则须依循此地之一切。不过成道后的佛陀,则其生活的方式与感受,自会与众不同。如佛陀在世时,虽然每天也得吃食由乞食而来的食物,方能维持他的肉体,但是这些食物,对于佛陀来说,实在是一种为众生的示范作用而已。因为不说他的功行已达到不食不眠的境地,已不会受到食物之有所牵制,就是历代的高僧大德,或者现代的行者,如功行高深的话,就有入定的功夫,在入定的期间,端的是不食不眠,也不会对于吾人的身体有甚么妨,更何况佛陀的功行,是所有功行当中之最,焉有初步的入定的功夫之人,能够排弃饮食,而达到功行最高无上之人,反而会被饮食有所拘局?所以说,成道证悟的人,如不是为了度化众生,则不一定需饮食,即使饮食,也是微其微,是学佛而有所得之人的体验谈!

  寿命长短的问题,得需看其时代与环境而定。如世人是以几十年为寿命的一期,则佛陀也同样的以几十的岁数一到,就得告别人世,而进入涅槃。如世人的寿数超过百数为一生,或还要更长的时问的话,佛陀也就不能例外。假如佛陀生存在世间,而和世人的差异太距的话,则当时的人们虽然会相信,但日子一久,就会被误会在讲神话。如释迦佛陀曾经说明过有一时期的佛陀的寿命,是怎样怎样的长,有时是以劫的时间来计算。此事有时是在阐扬某一意义,但是有时也会就事论事,说个正着,也就是老老实实和盘托出。可是如有功行之人,或有信仰之人来看其事时,虽然是会深信不疑,惟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时,因其超乎常识之外的缘故,不一定会了解,而会疑惑不定。故佛陀在世的寿命,大概都配合其时代。

  至于苦乐的问题,应该都是还在凡愚之时才有之事。因为所谓苦与乐,乃是人类相对的感受作用。如果是超凡入圣的人,则因脱离一切苦乐忧喜的问题之故,自不会再有甚么苦乐可言。唯在法悦里,唯在真正解脱的快乐里过着其余生,绝不会还有甚么苦乐的感受作用。吾人因被过去的业力所驱使之故,有时只听一句不顺耳之语,或看不顺眼之事,就会觉得苦恼难堪。反之而事有凑巧的遇到一切都顺乎眼、顺乎耳,悦乎心之事发生时,就会觉得快乐得不得了。苦与乐同为一人的感受,是道出人类注定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是苦乐参半!不过据佛经的记载,与人类的经验,人生实在是苦多于乐。如生老病死,如求不得,怨憎相会,恩爱离别,五阴色身愈炽盛愈苦等,莫不都是苦。不但如此,就是寒暑饥饱(吃物过多),就是天灾地变,就是冤巫劫盗等,没不都是苦。甚至是富贵人家,也有富贵人家之苦,地位权势,聪明伶俐等人,也有他们的苦衷的一面,更何况那些贫穷、愚痴等人?世人既有这么多的苦,则说他在苦中熬过其一生,也不过言。自然的符合于苦多于乐,一切皆苦的了!

  佛陀既降生到世间来,即在其未成道前,仍然有其苦乐。惟佛陀在世所更受的苦乐,当然和俗人有点不同。他完全为了度化众生,甘心愿意的在此世间接受一切应受的课程,在每遇苦乐的境遇时,总是在促进他醒悟真理的资粮,故说和人不同。大凡世人每遇苦乐的境遇时,不是悲哀而消极,就是欢乐过度,除非有宿慧或福报,而遇到善智识们的启导,否则只有任其循环,不知休止!

  以上为有关于过去诸佛降生在世时,还未成道前的一切。如和释尊同样的有父母,有族姓,有名字,有饮食,有寿命,有苦乐,也有史实可稽的人生。不像菩萨之显现那种剎那间的神异,并没有甚么史记之据可比。佛陀每一降世,都欲启导世人,都欲令仁领悟,才会有此和众生同甘共苦的举动!

  「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戒为尸罗之译,本为行为、习惯、性格、道德等义。沿用时,即为善的习惯,善的行动。所以戒并不只意味着禁戒命令,是有着由于习惯性而为性格的,是属于善的要求。如硬性的把它解释为禁戒的话,那是明示着禁止的个条的戒律时,才有的现象。因此,能够舍离坏习惯,能够远离恶的行动时,就是善能持戒的人。如舍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事,即通于外道的习惯法。

  『沙门果经』(长阿含)里,曾经举出过小戒、中戒,大戒等三种类之戒,并说明戒的集成为「圣戒蕴」。如具足戒蕴时,内心就会感受无垢清净的安乐。不过『沙门果经』里的说明,并不一定就是佛陀所训令的禁戒。依其记事大要来说,就会发现下面的事情:

  佛陀在世时的印度宗教家里,有人曾经行过种种的非行。而当时的人们,都赞叹佛陀是已完全离脱这些非行。佛陀已离脱的三大类非行里的小戒一类之戒,曾经举出过二十六条,里面首要的为十条。此十条和现在吾人所了解的十戒,完全同出一辙。所以说,所谓戒的原义,应该是佛陀良好的习惯性。也是佛陀善的性格。到了后来,才演变为禁戒耳。也许佛陀的弟子日见增多,龙蛇混杂,势所难免,到了这时,既有劣性的比丘混进在里,或有一些禁不住这种严格的生活之人。会做出意外之事,所以都是属于随犯随戒的性质。当然也有为了统制庞大的教团的缘故,而规定下来的戒条。每位佛陀在世时,为使学佛人的生活有所规律,故都有随时制定的戒条。这些事情,既成为佛,自会很清楚,所以释尊的弟子们说释尊能够知道过去诸佛所行之戒律,以及所制定的戒律。

  「…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