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记录为:出舍卫城南门,经过一千二百步,在道路之西侧,是须达多长者所兴建的精舍。精舍坐西向东,开有门户,西边有二石柱,左柱上面,作轮形,右柱上面,作半角。精舍左右,池流清净,树林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即所谓祇园精舍是也(直到公元七世纪。玄奘三藏法师入印度时,堂宇已经坏颓,已呈荒凉的光景)。
佛陀的诸大弟子们,就是在讲堂里「各共议」,也就是互谈得失,也谈论起佛陀教主,是怎样怎样的伟大等事,如前述。大家既乞食回来后,就应继续用功研究佛陀所示的真理,也就是须温习从来所学,以及探究佛陀的教训。有时也应将自己的心得,或自己的过失,坦白的表白出来,做为大家共同策励的提示。有时则谈起有关于佛陀的一切。这时大家所共议论的事,正是佛陀的智慧能量!
大家互谈互「言」说:「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无上尊为无上的世尊,是指释迦佛陀而言。佛陀为无上士(十号之一),是人中最胜,没有人能超过者。佛陀的为人,有如人身的头顶一样,已没有再上的缘故,叫做无上尊。奇特为独一无偶之谓。佛陀所得之法,是非常的奇妙特出,在吾人所了解的世间里,并没有人曾经发现过。佛陀既与未曾有法合为一体,则他的一切就是真理的化现。吾人在这佛教原始的经典里,已发现如「无上尊」、「最奇特」等对于佛陀的尊称,莫怪后期的佛经会有惊人的发展。其资料虽然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到处去搜集,但是仍然依据于原始经典,始有可能完成,而被认为是佛陀的真正功能与精神!
「贤」为于圣之谓。诸位比丘均受佛陀的教导熏化,而达到了脱生死的阿罗汉果位。本来已和佛陀同样的已证涅槃寂静的境界,和佛陀可说是同类的觉悟者。佛陀虽然特具慧眼,但是也和他的弟子一样,都是了脱生死的阿罗诃(无生、阿罗汉)。只因大乘经典里,将阿罗汉和佛陀拉开很远,中间并有五十五阶的菩萨果位,令人乍看起来,阿罗汉和佛陀好像有天渊之别,久而久之,已深入佛徒的内心奥处,任你怎样的想将这种观念拂弃,已没有可能!不过这种思想,也不能说并没有依据,如这里已分明的将佛陀称为独一无偶,是属于圣中之圣,诸位比丘,则怜近于圣人之所谓「贤」者。诸位比丘既为佛陀的弟子,自会尊重教主为圣者,大家自会以贤者自居。他们这时开口就说我们的师父实在是一位无独有偶,一位最为了不起,最为可尊可贵的人!
「神通远达,威力弘大」。神为不可测量,通为无阻无碍,是神异无碍的力用。
通常都是鬼神有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神通之力。佛陀得证真理后,始发现漏尽通,计为六神通,后来演变为十种神力。鬼神等具有的五通,是依果报而自然感得的,叫做「报得神通」。佛徒所得的神力,都属于修学而得,故曰「修得通力」,外道虽然也有依禅定而修得的通力,但都不能超越五通耳。还有一种叫做「变化通力」,这种通力纯粹是佛徒所证,是能以神通之力变现种种的神异。漏尽的漏,是烦恼。人身都自眼睛等六根门漏泄烦恼,故名。漏尽也可说为烦恼已尽之意。因此,漏尽通则已证入涅槃之境,已具有了无碍自在的神通力用。佛陀的神通既深远又通达,自是所有神通力量之最,自会被后期佛教阐扬为具有了十种神力之人(如下述)。
「威力弘大」。威为威势勇猛,不可测度。力为力用。佛陀具有如下之十种力用:
1.知是处非处智力(处为道理。知物的道理、非道理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昧的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的根器力用利钝的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的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涅槃等无漏法,各知其行因所至)。8.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的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的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的智力)。总而言之!佛陀的弟子们因觉得佛陀有一股威德,能折伏,或摄受众生的力量,故赞称佛陀的威力是大的不能形容之事,是有实在性。而佛陀有十种神力之事,是由各角度去推测佛陀的智能,而成为一种有具体的佛力者!
「乃知过去,无数诸佛」。过去为有为有造作的事物作用,是已经消灭过的时间。据『法华经』,曾说五百尘点劫、三千尘点劫等,以譬喻过去久远的程度。宇宙天地的空间与时间,如认真来说,实在是旷大久远的没法形容。佛陀曾经以无量无边去论空间,也以无穷无尽去谈时间。吾人的现在,曾经是由无数的过去世而来,一切事物仍然同样的有着过去与过去的过去等因缘而演成的。佛陀终于以无始劫来统括过去的一切。过去既这么久远,众生又算不尽之多,自会有好多喜欢恬寂用功修持过的人,在好多修持者当中,定有好多功行深妙之人,这些人当中,会出现功行最为优胜之人,功行到达极顶时,正是成佛作祖的一天!人人都能成佛一事,在原始经典里,已出现过。如这里说过去世当中,已有算不尽的无数诸佛。自然就是说明不只有一位佛陀高高在上而已。如依法修持的话,即大家都是未来的
佛陀,因为过去既有无数诸佛,即未来也同样的会有无数的诸佛的出现!故后期的佛教,说十方三世均有好多的佛陀,是有其依据,并不是信口吹吹说说而已。
「入于涅槃」。涅槃译为寂灭,是解脱一切烦恼的系缚,已灭除生死轮回的业因,也就是已断生死的原因的无明,不免一再的在迷界生死里轮转,已和迷界的因果脱节,而进入寂灭的境界。涅槃的原义为「灰身灭智」。如火炎之消灭一样,已将烦恼垢秽充满的吾人的个性消灭迨尽,而进入空寂安隐的境界之意。释尊离开世间时,不叫做逝世或死亡,而叫做「大般涅槃」,也就是进入大寂灭,回皈本来的真如妙性!也许人死后还会生,生后还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并没有停止的期限。而佛陀既脱离生死,离开轮回,即已没有为酬答宿世的业因而来的有漏的轮回根本之残存的因,自不会一再的受着三界生死的系缚。也就是已脱离如车轮之盘旋一样的生死轮回的生命,而换来一个清净安乐的慧命!佛陀不唯将入涅槃时才叫做涅槃,就是在他成道的一剎那,就已进入涅槃安静的生活。因为当他成道时,也正是他灭除贪瞋痴等烦恼之时,在没有无明烦恼的生活里,总是一切都能自如,精神意识已不会再被业报充满的色身有所左右,已能克服身心等困扰,已不会被有生有灭之法有所缠缚,是已解脱外来的一切干扰,已能安受一切!所谓永尽贪瞋痴,永灭一切烦恼一事,在杂阿含经第十八就已出现过。至于大乘佛教,是将涅槃阐释为不生不灭之义,和如来的法身视为一体,已入如来的法性,说涅槃是具有微妙的功德之灵活的作用,已进入绝对的境界。如「实相一如」、「第一义谛」等积极的言辞去表示涅槃的真义,说涅槃有常乐我净等四德,说涅槃已圆满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
「断诸结使」。结使为烦恼的异名。以烦恼为因,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众生不得解脱,就是结。至于使,是有着驱使之义在。如人被一切所驱使,而妄动一样,烦恼(使)会驱使众生,随遂众生。结使本执着而成,也就是吾人既迷惑轮回在生死里,则会有坚执不舍的心,为了永保肉身而执着,为了求生存而执着。执着吾人的身心为实有,执着一切为我而动,执着这个肉身的自我,拼命奋斗争取得来之物为我所有,不能暂时式舍。因之而愈缠愈缚,愈结愈执!也许吾人具生以来就有了这种心理,如没有这种坚执不舍的心,即一切会实时解体,一时也不能生存!不过因有这种坚执不舍的心理存在的缘故,都在执着的环境生长茁壮一样,终于不能得达解脱一切结缚的境地,而永恒的在凡迷当中过着其被驱使的生活!
据说结有九种,使有十类。九结谓:1.爱结(贪爱)。2.恚结(瞋恚)。3.慢结(憍慢)。4.痴结(不了解事理的无明)。5.疑结(疑惑三宝)。6.见结(身见、边见、邪见之三)。7.取结(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二种之取着)。8.悭结(悭惜自己的身命财宝)。9.嫉结(嫉妬他人荣富)。十使即分为利与钝之二种:1.贪、瞋、痴、慢、疑等五种,为之五钝使。2.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为之五利使。
「消灭戏论」。戏论为儿戏的谈论,是虚虚实实之语。戏论和实论湘反。实论是真实之语,也就是合乎真理之说,戏论即违背真理,使人不但不得增进于善法,也会因戏论而生起邪见,是入邪途,故戏论不唯是没有意义,而且无益于吾人的身心之谈论。佛陀在世时,为使众生解脱身心的苦恼,而常教人谈吐要实在,言语要正真,说话要老实,一旦放出之语,须考虑到对方的立场,如有益于对方的,则不管是摄受或折伏之语,都可以使用,假如是有损于对方的道心,令人迷惑不解之语,即无论是甚么好话,都不得由我之口中放出。教人常注意自己的身心。特别的叮咛大家,叫人善修口业,不得因吾之戏论而使人使己堕落!也许常于戏论的人,不但会令人迷糊错觉,也会因戏论而迷乱自己的心理。也许学道的人,并不人人都已解脱,故佛陀才特别的教人舍弃会迷乱人心的戏论。
戏论亦有好几种解说,如会引起无意义的思惟分别,而发出的语言,是勤加修持之人的敌人。因为此种无意义的戏论,对于善法来说,是一点帮助也没有,对于消灭恶法来说,也没有半点的效用。戏论又有爱论与见论之二种。爱论是对于一切法,会有取着之心之意。见论则对于一切法,会作决定之解之义。如利根的人,则容易生起见论,钝根的人,则容易萌起爱论…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