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4

  ..續本文上一頁。可見得戲論是多麼的會使人著邪!戲論又有所謂貪愛、我慢、諸見之叁種。佛陀已滅盡這些戲論,故以無戲論爲事!(其它並有九種戲論之說,見佛性論第叁)

  以上注釋雖已含有大乘的教義,但在阿含經教裏,已有其思想,是沒有問題。小乘大乘只不過是樸實無飾,老老實實的將家常道出,與進一步的將事態加以研擬,加以講究得好像有粉飾的氣氛耳。如沒有原義,則任爾怎樣的想闡釋,也得不到要領,也無以下筆。如人本醜,則無論如何的裝飾,終歸是醜,有了美麗端正的氣質,才能因粉飾而益顯其潔美!總而言之,何含經教,不惟是樸素老實,實已露出了大乘經教想闡釋的道理!

  又知彼佛,劫數多少,名號姓字,所生種族。其所飲食,壽命修短。所更苦樂。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

  佛陀又知道過去的那些佛陀的劫數長短,名號姓氏如何?是那一種族的出身等事,以及他們的飲食,壽命長短,所更受的苦樂等,有關于佛陀的生活問題。又知道那些佛陀所有的戒律、教法、智慧、知解、善住等事。

  佛陀的諸大弟子們,正繼續發言談論釋迦佛陀是如何的偉大之事。他們說:我們的師父,不但知道算不盡的過去諸佛所達到的境地的問題而已。我們的師父確實「又知」道「彼佛」,也就是過去的那些佛陀,他們的「劫數多少?」均能了如指掌。劫爲劫波之略,譯爲分別、長時,是分別時節。是極大時限之意。劫本來爲「一時期」之義,如『大毘婆娑論』第一百卅五說:「劫爲分別時分,如分別剎那(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臘縛(時刻名。一百二十剎那爲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爲一臘縛)、牟呼粟多(須臾,叁十臘縛。叁十牟呼粟多爲一晝夜)等時分,以成晝夜,分別晝夜的時分,以成半月、時、年,分別半月等時分,以成劫。劫是分別時分中之極,故得總名。」劫被當極大時限之用的習慣已久,故被譯爲長時者多。有關于劫的闡釋,見諸大乘經裏,其中最爲普遍的有芥城、拂石、人壽等劫。

  1.芥城劫:塞滿芥子在方高四十裏之城裏。每經叁年取去其中之一粒,直至滿城的芥子都取盡,謂之芥城劫。

  2.拂石劫:天人以叁缽重的衣棠,每經叁年,把一方高四十裏大的岩石,拂拭一次,直至該岩石拂盡之期,爲之拂石劫。

  劫又分爲小中大等劫,如上面所喻的期間爲之小劫,中劫則方廣八十裏,大劫爲方廣一百二十裏。其取掉拂去的方式,均和小劫同。

  3.人壽劫:如人壽八萬四千歲時起,每經百年,減一歲,直至人壽減爲十歲(減劫)。人壽減至十歲時。每經百年增一歲,直至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增劫)。此一減一增的期間爲之一小劫。集二十個小劫,爲之中劫,四中劫即稱爲大劫。

  弟子們議論釋迦佛陀有了威神之力。能夠知道過去諸佛的劫數長短的問題。如那一位佛陀是那一個時劫的人,那一位佛陀是甚麼時劫應現于世,以及住世好久,入滅後怎樣等事,都能一一了如指掌的可以數出來。

  「名號姓字,所生種族」。名爲人名,是人物的稱謂。號爲人的別名。姓是記辨人類家族系統的符號。字爲人的別號。種族爲人的種類族類。佛陀知道每位佛陀名叫甚麼,別號如何。以及那一種類的族姓出身等事,是表示諸佛並不是架空虛構的。如釋迦佛陀降生在世,有族姓,有名號等事一樣,諸佛自有其家譜可稽。假如釋迦佛陀是一位由甚麼空中降下,突如其來的誕生在此的話,那可不一定會招人的信任。爲了表示諸佛確是實存的人物,故下面並列有幾位佛陀的族譜,以資左證。這種經典既列在原始經教的『阿含經』裏,則不管如何,總是有點近于佛世之事。如果是在大乘經典出現的話,那就另論。不過假如是大乘經典的記載。也是出自有據,也不能隨便的捏造出來。只是過去那麼久遠之事,並沒有其它的史冊可稽,致容易被人誤會耳。釋迦佛陀之出現在此世間,他的言論能被那個時代的人們所證實,自會有其被研究的價值!吾人不能因做不到,或看不到之事,就一概否認其事,因爲吾人雖然做不到、看不到,但有人已做到,有人已看過!如想了解其是否實在,得看其功行心境如何,並不是因吾人膚淺的見解,就能抹煞一切!

  「其所飲食,壽命修短,所更苦樂」。欲食是滋養吾人的色身肉體之物,是誰都缺少不了的東西。壽命是生存人間的期間的生命壽數。苦樂是人生當中無論是誰,都須嘗過的感受。過去諸佛既降生人間,即在未皈涅槃之前,均和人類同樣的需要飲食,以保肉體。由于飲食適度與否,而有了壽命的長短。同時也因有了壽命,而有了苦樂等感受!總之,凡是出生于此,則須依循此地之一切。不過成道後的佛陀,則其生活的方式與感受,自會與衆不同。如佛陀在世時,雖然每天也得吃食由乞食而來的食物,方能維持他的肉體,但是這些食物,對于佛陀來說,實在是一種爲衆生的示範作用而已。因爲不說他的功行已達到不食不眠的境地,已不會受到食物之有所牽製,就是曆代的高僧大德,或者現代的行者,如功行高深的話,就有入定的功夫,在入定的期間,端的是不食不眠,也不會對于吾人的身體有甚麼妨,更何況佛陀的功行,是所有功行當中之最,焉有初步的入定的功夫之人,能夠排棄飲食,而達到功行最高無上之人,反而會被飲食有所拘局?所以說,成道證悟的人,如不是爲了度化衆生,則不一定需飲食,即使飲食,也是微其微,是學佛而有所得之人的體驗談!

  壽命長短的問題,得需看其時代與環境而定。如世人是以幾十年爲壽命的一期,則佛陀也同樣的以幾十的歲數一到,就得告別人世,而進入涅槃。如世人的壽數超過百數爲一生,或還要更長的時問的話,佛陀也就不能例外。假如佛陀生存在世間,而和世人的差異太距的話,則當時的人們雖然會相信,但日子一久,就會被誤會在講神話。如釋迦佛陀曾經說明過有一時期的佛陀的壽命,是怎樣怎樣的長,有時是以劫的時間來計算。此事有時是在闡揚某一意義,但是有時也會就事論事,說個正著,也就是老老實實和盤托出。可是如有功行之人,或有信仰之人來看其事時,雖然是會深信不疑,惟以一般人的眼光來看時,因其超乎常識之外的緣故,不一定會了解,而會疑惑不定。故佛陀在世的壽命,大概都配合其時代。

  至于苦樂的問題,應該都是還在凡愚之時才有之事。因爲所謂苦與樂,乃是人類相對的感受作用。如果是超凡入聖的人,則因脫離一切苦樂憂喜的問題之故,自不會再有甚麼苦樂可言。唯在法悅裏,唯在真正解脫的快樂裏過著其余生,絕不會還有甚麼苦樂的感受作用。吾人因被過去的業力所驅使之故,有時只聽一句不順耳之語,或看不順眼之事,就會覺得苦惱難堪。反之而事有湊巧的遇到一切都順乎眼、順乎耳,悅乎心之事發生時,就會覺得快樂得不得了。苦與樂同爲一人的感受,是道出人類注定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是苦樂參半!不過據佛經的記載,與人類的經驗,人生實在是苦多于樂。如生老病死,如求不得,怨憎相會,恩愛離別,五陰色身愈熾盛愈苦等,莫不都是苦。不但如此,就是寒暑饑飽(吃物過多),就是天災地變,就是冤巫劫盜等,沒不都是苦。甚至是富貴人家,也有富貴人家之苦,地位權勢,聰明伶俐等人,也有他們的苦衷的一面,更何況那些貧窮、愚癡等人?世人既有這麼多的苦,則說他在苦中熬過其一生,也不過言。自然的符合于苦多于樂,一切皆苦的了!

  佛陀既降生到世間來,即在其未成道前,仍然有其苦樂。惟佛陀在世所更受的苦樂,當然和俗人有點不同。他完全爲了度化衆生,甘心願意的在此世間接受一切應受的課程,在每遇苦樂的境遇時,總是在促進他醒悟真理的資糧,故說和人不同。大凡世人每遇苦樂的境遇時,不是悲哀而消極,就是歡樂過度,除非有宿慧或福報,而遇到善智識們的啓導,否則只有任其循環,不知休止!

  以上爲有關于過去諸佛降生在世時,還未成道前的一切。如和釋尊同樣的有父母,有族姓,有名字,有飲食,有壽命,有苦樂,也有史實可稽的人生。不像菩薩之顯現那種剎那間的神異,並沒有甚麼史記之據可比。佛陀每一降世,都欲啓導世人,都欲令仁領悟,才會有此和衆生同甘共苦的舉動!

  「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戒爲屍羅之譯,本爲行爲、習慣、性格、道德等義。沿用時,即爲善的習慣,善的行動。所以戒並不只意味著禁戒命令,是有著由于習慣性而爲性格的,是屬于善的要求。如硬性的把它解釋爲禁戒的話,那是明示著禁止的個條的戒律時,才有的現象。因此,能夠舍離壞習慣,能夠遠離惡的行動時,就是善能持戒的人。如舍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事,即通于外道的習慣法。

  『沙門果經』(長阿含)裏,曾經舉出過小戒、中戒,大戒等叁種類之戒,並說明戒的集成爲「聖戒蘊」。如具足戒蘊時,內心就會感受無垢清淨的安樂。不過『沙門果經』裏的說明,並不一定就是佛陀所訓令的禁戒。依其記事大要來說,就會發現下面的事情:

  佛陀在世時的印度宗教家裏,有人曾經行過種種的非行。而當時的人們,都贊歎佛陀是已完全離脫這些非行。佛陀已離脫的叁大類非行裏的小戒一類之戒,曾經舉出過二十六條,裏面首要的爲十條。此十條和現在吾人所了解的十戒,完全同出一轍。所以說,所謂戒的原義,應該是佛陀良好的習慣性。也是佛陀善的性格。到了後來,才演變爲禁戒耳。也許佛陀的弟子日見增多,龍蛇混雜,勢所難免,到了這時,既有劣性的比丘混進在裏,或有一些禁不住這種嚴格的生活之人。會做出意外之事,所以都是屬于隨犯隨戒的性質。當然也有爲了統製龐大的教團的緣故,而規定下來的戒條。每位佛陀在世時,爲使學佛人的生活有所規律,故都有隨時製定的戒條。這些事情,既成爲佛,自會很清楚,所以釋尊的弟子們說釋尊能夠知道過去諸佛所行之戒律,以及所製定的戒律。

  「…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