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

  大本經之大意

  

  本經爲稱贊佛陀之智德,而藉七佛之誕生、出家、修道、降魔、成道、轉*輪、涅槃,以明佛陀觀之經。

  首先舉出1.每位佛陀降誕時之人壽。繼之說明2.七佛之種姓。依次爲3.七佛成道時之金剛寶座之樹名。4.七佛說法之會座及弟子之數目。5.七佛各二位高足之名。6.七佛各一位侍者之名。7.七佛未出家前各有一子之名,8.七佛之父母之名及居城。

  其次敘述諸佛的常法,舉出毘婆屍菩薩之本末因緣。其順序爲:1.下天,2.托胎,3.出生,4.占相(舉出叁十二相之名),5.出城遊觀(巧遇老病死,及出家沙門),6.出家修道,7.成道(十二緣起法),8.轉*輪,9.教團成立,10.涅槃(寂滅)。

  末後描述釋尊曾升上五阿那含天(五淨居天、不還天),會見諸天,聽諸天對于七佛本末因緣之報告等,以示佛陀之大本。

  七佛之尊號如下:

  1.毘婆屍佛(勝觀)。Vi[asyi

  2.屍棄佛(持髻)。Sikhi

  3.毘舍婆佛(徧一切自在)。Visvabhuk

  4.拘樓孫佛(除邪信、應斷)。Krakucchandah

  5.拘那含牟尼佛(金寂)。Kanakamunin

  6.迦葉佛(飲光):Kasyapah

  7.釋迦牟尼佛(能仁寂默)。Sakyamunih

  

  佛說長阿含經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長阿含經是在後秦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叁),由罽賓國之叁藏沙門-佛陀耶舍(鸠摩羅什之師),和涼州(甘肅省)的沙門-竺佛念(前後兩秦譯人之宗)奉帝王之命而共譯。

  (一)、大本經{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像這種事情(如下面的經文),是阿難我,自佛陀口中聽聞過的。那個時候,佛陀正在舍衛城郊外的祇樹花林窟(祇園精舍)裏,和大弟子們,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齊集在一起時的事。

  不管是大乘或小乘的經典,其開頭,都同樣的有「如是我聞」等句的記載。尤其是阿含經典,是一切藏經的母胎,是將佛陀一生的言行,以「如是我聞」的體裁傳留下來,也就是將佛陀在世時代的一切言說與活動(包括佛陀入滅以後的部份事情),以透過佛陀的弟子們的耳聞的形式,經過佛子們之記憶所及,而結集合誦,嗣後付諸文字成冊,流傳下來。藏經裏有「如是我聞」等句,始自阿含經教。是很自然之事。

  佛陀入滅後,除了荼毘(火葬)佛陀的遺體等有關于佛陀的葬儀之事外,其首要的工作,是怎樣才能使佛陀的遺教永恒的傳流下去?故結集佛陀在世時代的言行,是爲當務之急!所謂結集,就是大家的「合誦」,是集諸弟子們的記憶所及,將佛陀化度的事迹,一一放聲把它念誦出來,經過參與編篡大會的大德們認爲確實有這回事後,再由大衆一一合誦,而定爲佛陀親口所說的經典。

  一看並沒有甚麼多大出入的阿含經典,也因一時來不及將佛陀的遺訓統統整理的一事不漏的緣故,導致慢慢的再予補充下去的也不能說爲絕對沒有。等到佛典全部編纂完成時,已經是曆盡滄桑幾百回次之事一樣,阿含經典也不能例外。幸好這部經典是最早完成的經教之故,除了少部份是經過百余年後才陸續的加以整理編成者外,大抵說來,在佛滅後的第一年,就有了其原型可窺,是純樸可愛的原典,是最能顯示出佛陀在世時的教化的原貌!

  有關于佛陀入滅後的第一次結集,都一致認爲以律、法(經)爲序。至于論,是稍後才開始編纂的爲多。結集的現場,是由大迦葉尊者就于主席之位。首先並由他向五百大衆發言說:「僧伽(大衆)們!請聽我說。如大家認爲合乎時宜的話,我就要請問長老優婆離,有關于律儀的問題」。優婆離尊者也同樣的向大衆中明說:「僧伽們!請聽我說。如大家認爲適時的話,我就要回答長老大迦葉,有關于律儀的問題。」之後,就由大迦葉尊者向優婆離尊者詢問說:「吾友。優婆離!第一波羅夷(遺棄罪),是世尊在何處製定的呢?」優婆離回答說:「大德:是在毘舍離啊!」「是關于誰之事?」「是關于須提那迦蘭陀子啊!」「起因于甚麼事情?」「是因不淨法(男女之情-媱)的緣故」(以下從略)。律藏就這樣的由大迦葉尊者與優婆離尊者之間的一問一答,然後付諸決議,也就是經過大家的承認,而成爲律藏的。等到有關于初步的律儀結集合誦完成後,再由大迦葉尊者,以同樣的方式,和阿難尊者開始有關于「法」(經)的問答。如大迦葉向大衆說要對于阿難尊者詢問有關于法的問題是否適時?阿難尊者也同樣的向大家說如大家認爲適時的話,他就要回答大迦葉尊者有關于法(經)的問題。其次大迦葉就問阿難,如『梵網經』(南傅長部。等于長阿含經第二十一,梵動經)是在何處講說的?阿難就說是在王舍城與那蘭陀之間的庵羅絺園的國王之別館。問及因何人而開演時,就說因遊行者須卑,與其弟子梵施童子的因緣而說的。就這樣的由于大迦葉與阿難的一問一答,然後付諸議決,得到大衆的承認後,就成爲「法」(經)。雖有些記載說明經法爲先,律典爲次,或每部經與律的先後次序都隨著部派而有些不同,可是其主要的人物,結集的時期、地點、方式等,其大綱要都不會因部派不同而有異,這點可以告慰大家,可以認爲原始經律之真實性!惟吾人也要特別的注意,如南傳的五部諸經(以巴利文爲主體),以及北傳的四阿含(以梵文爲主體),暨諸律藏的編成,雖有些是在佛陀入滅後的那一年,但其全部完成的時間,應該是在佛滅二百余年後之事。因爲裏面曾經將阿育王的紀事,也以佛陀的予言的方式編纂成冊,故應該是在第叁結集時(阿育王時代),方算爲大功告成。惟佛教最主要的經律,確實是在佛滅後不久就編成,這點還可以公諸于大家,大家還可以從阿含經教裏,去窺察佛陀在世時代的一切!

  經首置有「如是我聞」等句一事,在諸多經論裏已有說明,就是阿含經教也不例外。大抵都以阿那律尊者促勵阿難尊者去請問佛陀的方式傳流下來,只有『大悲經』是由優婆離尊者催促阿難向佛請問的記載,不過其重點仍然爲一致。大抵都是如下的記載:

  佛陀將入涅槃時,阿妙樓駄(阿那律)比丘使阿難請問佛陀四種事情:

  一、佛陀滅度後,諸比丘們以何爲師?二、諸比丘應依何而住?叁、惡性比丘應如何和他共居?因、一切經首應置甚麼文句?佛陀回答說:「一切經首應置「如是我聞」等言(一、二、叁等不在這裏述說)。

  「如是我聞」因此而被一切經典采用爲經典的首句。也許「如是」是指經中所說的佛陀的言行,「我聞」爲編纂者的代表人物--阿難的自言,所以用「如是我聞」等句置在經首,是表示確有其事,確有其據,並不是架空虛構之事!至于所謂六成就,如「信則如是,不信則不如是」等義(如是爲信成就,我聞爲聞成就),已經是後人的闡釋!又外道的經典,開頭則有阿(無)、伛(有)二字爲吉祥的表示,故佛教的經典就以實際的字句置在經首,以示和外道的經典有別,也是不無理由!

  「一時」爲某時之意,是佛陀在講說這些經典的時候之義。這本經雖被列在漢譯『長阿含經』教的開頭,但不能因之而說明爲佛陀最初的說法。佛陀最初的說法是在鹿野苑,是爲五比丘而說的有名的初轉*輪,是大家一致承認之事。由于南傳五部經裏,將相當于此經列在長部經典的第十四經裏來看,也可以左證古人留存的藏經的次序,是爲了收到閱讀與了解之便,並不能認爲是原始結集的次第。以裏面已提到佛陀的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人等事以推,就會了解爲佛陀成道後好幾年之事。因此,這裏所指的「一時」,只能說爲佛陀成道後,學佛的弟子已相當的多,佛陀已闡述過好多宇宙人生的道理,是時大家正需要知道過去諸佛的本緣,也就是過去成道過的佛陀的事迹。釋尊也認爲闡述過去諸佛之事迹的機緣已成熟,故在此時將過去七佛的傳記,一一詳細的敘說出來。

  「佛」爲佛陀的簡稱,譯爲覺者。是覺知宇宙人生的真理之人。佛陀曾經在赴鹿野苑的中途,對于邪命外道憂婆迦表示過他爲一切知者、一切勝者。因之而了解佛陀確實是已察知過宇宙天地,一切的一切之本性與末相的真實面目。所謂「知者」,是指覺知諸法的事理,是後來所謂已排除一切所知障之人。「勝者」則爲察勝煩惱之害。也就是所謂斷盡煩惱障之人。同時佛陀也曾經說他將打不死之鼓,以及說明無論何人都能和他同樣的能成爲一切勝者,一切知者。所謂「不死」,是指涅槃寂滅的道理。人的肉體一旦停止呼吸,則會死亡,人死後,會隨著其業力去轉生,生後經過一段期間,還是照樣的會死亡,死亡後又轉生,所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是難脫生死輪回的軀殼。而涅槃寂滅則不但在世時能夠自受用覺者的法樂,就是離開世間後,仍然會將涅槃寂滅的心境延續下去,是已沒有六道裏的軀體,已不免一再的輪回于六道叁界。所以佛陀當時所示的不死之法,就是離開生死之意!至于無論何人都能和佛陀同樣的成爲一切知者、勝者,正表露出佛性平等,衆生均能成佛之義。佛陀嗣後雖然是以人間佛陀的姿態出現在衆人之前,可是其心境,和大家回然兩異!

  吾人雖被妄想煩惱充滿的緣故,未能徹知佛陀的心境爲何,然而吾人可以由于佛陀一代之言教與行動,而窺知其一二。佛陀的一生,可說都是以智慧爲基根,而發出慈悲心腸去照護一切,去啓導一切。佛陀在世時受佛光普照而得度的人,實在是難以統計之多,尤其是不分階級,不論智愚、貧富,都同樣的能得佛陀的教益,這點也正證明其提倡佛性平等的所在!不管後來的佛教是如何的演變,都離開不了如上所指出的佛陀覺悟後所透露過的心境!後來的佛教,不容說,都是以佛陀覺悟的內容表面化的幾個原則爲本的!(有關于佛陀,請參照劣著佛…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