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死的果報,畢竟是屬于苦患,並沒有安樂之性。生存在宇宙中的人們,所遇的一切,確實如此,故此理是通于古今的真理,故謂苦谛。是聖者始能徹知,非凡愚所能了解者,故爲苦聖谛。毘婆屍佛說一切皆苦的真理,也「敷演開解,分布宣釋,苦集聖谛」。苦集谛爲四谛之二,集爲業,爲煩惱。集成生死苦果之業煩惱就是集,是屬于生死的原因。人們會苦惱不已,就是有此業煩惱,故苦集可說就是令吾人受報生死苦患之主要因素。敷演開解,分布宣釋,是指佛陀將此真理分別詳細的加以解釋,使人直至了悟爲止之意。
毘婆屍佛說一切皆苦的真理,說會受一切生死果報之原因之集,是欲使人了知輪回六道的原因結果,使人徹悟其非。其次所闡述的就是出世間的因果關系,所謂「苦滅聖谛,苦出要谛」。滅爲寂滅,是滅生死苦果之涅槃。苦滅谛就是滅谛,是聖智所能了知的。苦出要谛正譯爲「苦滅導法聖谛」,是屬于道谛。道爲聖道,謂可得涅槃之正道,是導人至于苦滅之境界。此滅谛與道谛爲出世間的因與果。寂滅爲聖果,正道爲聖果之正因,故名。苦集滅道之四谛,是生死與涅槃的一雙因果,如苦爲生死之果,集爲生死之因,滅爲涅槃之果,道爲涅槃之因。都以果爲先,以因爲後。也許因屬幽微難知,果則顯著易曉,故其列次有異耳(四谛請參酌劣著佛法僧叁寶講話)。
這時「提舍王子」,以及「大臣」之「子」「骞荼」等人,谛聽佛陀闡述四谛真理後,就在于聽法的「座」位「上」,「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塵垢爲煩惱,法眼是指聽說法後,即開智慧的心眼,也就是深信佛陀所說之語的慣用之語。提舍王子們聽佛演說四谛的真理後,心眼已開,已將煩惱消滅,也就是將整個人生觀都改變,已能深入經藏!
「猶若素質,易爲受染」。素質是沒有垢穢之布,是極爲清潔的對象之形容。受染即爲接受染色。潔白清淨之布,是極容易接受顔色之染著,故用來形容王子們之心情,在此時已沒有其它的煩惱,而能容納佛陀所說的真理,所謂得度是也。
是時地神,即唱斯言:毘婆屍如來,于盤頭城,鹿野苑中,轉無上*輪。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轉。如是展轉,聲徹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須臾之頃,聲至梵天。
這時地神即發言而說:毘婆屍佛成道後,在盤頭城郊外之鹿野苑裏,大轉無上道之*輪。此*輪是出家的沙門(勤息)、婆羅門(淨裔)、天上界的諸天神、魔王、梵天,以及其它世上的賢人都不能講說得出的大法。像這樣的展轉互響的聲音,響徹至四大天王所住之處,乃至到了他化自在天所住的地方。在短短的時間內,其聲音就達于梵天宮。
「是時地神,即唱斯言」。地神爲地下之神,因安住不動,故別名堅牢神。堅牢地神看見毘婆屍佛開始度化衆生,演說妙法,而禁不住他的喜悅,乃將此好消息傳達于諸天住處。她帶看一股欣喜的心,大聲疾呼的說:「毘婆屍如來」已經在「于盤頭城」郊外之「鹿野苑中」,大「轉無上」的「*輪」。也就是將佛陀自身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原原本本講說出來。她稱贊佛陀所證悟而開演的妙法,是「沙門」(勤息──一般學道的出家人,後爲佛陀出家弟子的專有名詞)、「婆羅門」(淨裔──婆羅門教自稱爲天神的後裔,是宗教家)、「諸天」(天上的諸位天神)、「魔」(麻羅,譯爲障,唐時麻下加一鬼字而爲魔字,是天魔中之王。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名爲波旬,是成佛之障道者,故名)、「梵」(梵爲淨,是梵天王,是色界初禅的天主),以「及」其「余」的「世人」(指長者、學
者、有德之士)「所不能轉」。佛之教法謂之*輪,說教就是轉*輪,故轉爲啓示開導,是說教度化之意。堅牢地神稱贊毘婆屍佛所開的佛教,是任何人都不能闡揚得來的最妙之教。
「如是」這般「展轉」,展轉爲展張而移轉于他,也就是其聲音由此世界而舒展轉傳到天上界。其「聲」音響「徹」至「四天王天」(第一層天),也響徹到其它諸天,「乃至」響徹到「他化自在天」(第六層天)。在「須臾」短短的時「頃」內,其「聲」音就響「至」「梵天」(色界天)所住的地方。
佛時頌曰:
歡喜心踴躍,稱贊于如來,毘婆屍成佛,轉無上*輪。
初從樹王起,往詣盤頭城,爲骞荼提舍,轉四谛*輪。
時骞荼提舍,受佛教化已,于淨*輪中,梵行無有上。
彼忉利天衆,及以天帝釋,歡喜轉相告,諸天無不聞。
佛出于世間,轉無上*輪,增益諸天衆,減損阿須倫。
升仙名普聞,善智離世邊,于諸法自在,智慧轉*輪。
觀衆平等法,息心無垢穢,以離生死厄,智慧轉*輪。
苦滅離諸惡,出欲得自在,離于恩愛獄,智慧轉*輪。
釋尊于此時以偈頌稱贊說:
禁不住歡喜的心情,我要稱贊毘婆屍佛的偉大!毘婆屍菩薩已成爲佛陀,而開始講說無上的妙法。當初從他所坐的樹王之下站起來,直接到了盤頭城的郊外,爲了骞茶與提舍們講說四谛的真理。是時骞荼與提舍們,承受佛陀的教化後,在清淨的教法當中所得的清淨的梵行,是最高無上
之法。那些忉利天(叁十叁天)的天衆們,以及帝釋天,都歡喜此事而互相轉告,所有的天衆都因此而能聽到此事──佛陀出現在世間,在闡說無上的妙法,使天神們也能增加法益,而消減那些不正派的阿須倫(阿修羅、非天)類。直升大覺金仙之名,普遍的被聞知,善智識──佛陀已離世間法,對于諸法都能自在的佛陀,以他的智慧去講說妙法。觀察衆生本來均爲平等沒有差別之法,使人息滅煩惱心,使人棄除塵垢煩惱,脫離生死之苦厄,用他的智慧講說妙法。苦惱已滅,諸惡也已離開,脫出欲念而得大自在,離開恩愛牽縛之牢獄,以佛智慧大轉*輪!
釋尊將毘婆屍佛大轉*輪,化度提舍與骞荼的經過敘述後,又以偈頌的方式重新贊頌而說:
我回想過去毘婆屍佛成道後,接受梵天的勸請,而踏入講經說法化度衆生的步伐事。首先化度提舍王子與大臣之子骞荼,使他們達到解脫煩惱的境地。釋尊一時興
起,而說「歡喜心」由衷而興,所謂踴躍,就是禁不住喜悅,同喜之心由然而起,滾滾而興,也就是非常熱衷之意。釋尊以此心情「稱贊」毘婆屍「如來」成道,轉*輪的情景!他說:「毘婆屍」菩薩已「成」就「佛」陀的智慧,而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佛陀。成佛後的毘婆屍佛既受梵天叁次之勸請,就義不容辭的開始大「轉」其「無上」的「*輪」,也就是將宇宙人生的真理老老實實的闡釋出來,使諸衆生都能沾潤到其法雨!
毘婆屍菩薩成佛後,當「初從」那株菩提「樹王」的樹下,由禅座中站起,直「往」趨「詣」首都──「盤頭城」的郊外,住錫于鹿野苑,而派人至城內將提舍王子、大臣之子骞荼等人找來。二人聽佛陀的恩召,即刻備車趕至鹿野苑。他們到達目的地行禮如儀後,毘婆屍佛即爲他們大「轉」「*輪」。最初是由布施、持戒、生天等法開始,繼之即爲他們講解欲念之弊,清淨其心,超出凡迷之優點,將
他們的心淨化。此時他們的心情確有一大轉變,慕法之心由然而起!毘婆屍佛眼看他們將成大器,就爲他們大「轉四谛」之「*輪」。也就是講說宇宙人生實實在在的真理。所謂苦集滅道,乃道盡在世與出世之因果。一看簡單明了之四谛,不但爲修道者入門之真谛,也是修道者徹悟的真理!由了解世相而舍棄了凡迷之心,由于修道而達到涅槃寂滅的境地,是佛教的入門,也是佛教的皈趣!
此「時」大臣之子「骞荼」與「提舍王子」們,因聞毘婆屍佛所說的真理,而啓發他們的宿智,他們言下頓悟,故說他們承「受」毘婆屍佛的「教化」後(已),在「于」清「淨」的佛「*輪」廓當「中」,得到清淨的「梵行」。梵行爲清淨之行,本爲斷媱欲而生梵天之行。但佛教之涅槃也屬梵行,所謂證涅槃清淨梵行之相是也!此涅槃梵行,是佛教至高的深理,故說他們已經得到「無有」比得「上」的「梵行」!
佛陀成道後大轉*輪,度化王子們的消息,很快就被諸天神們相傳,所以說「彼」「忉利天」的「衆」神們,「以及」「帝釋天」,都非常的「歡喜」而「轉相告」知,終于遍及「諸天」的耳朵裏,使他們「無」人「不聞」到此消息。忉利天譯爲叁十叁天,屬于欲界天六層天的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四方各有八天,中央的天城即爲天帝釋(帝釋天)所居的地方。據說爲掌握人間的善惡,有賞罰善惡之大權,故通稱爲天帝。諸天即統攝其它的天神,如色界天等諸天是。
他們相傳的消息是:毘婆屍「佛」「出」現在「于」「世間」,也就是娑婆世界,在那裏成道,大「轉無上」的「*輪」。佛陀講經說法,度化衆生,不只爲了凡愚的衆生,也會普及于諸天。諸天均能聽到無上的法音,而得大法益,所以說,佛陀出世說法,也會「增益諸天」的「衆」生。諸天既能增大法益,即表示會「減損阿須倫」。何須倫爲阿修羅,譯爲非天(果報勝,似天而非天)、無端正(容貌醜陋)。阿修羅常與帝釋天爭鬥,被認爲並不是甚麼善類,故雖爲天,但不受諸天之歡迎。所以說,諸天一增益,即好鬥的阿修羅類會減損。也許佛陀在世講經說法,普渡衆生時,阿修羅類也因受佛的感化,而改變他們好鬥的作風,而成爲護法的神祇。由此可知,阿修羅這類衆生,也因佛陀之降世而帶給他們以福音!
「升仙名普聞」。仙爲仙人,是長壽不死的通稱,故佛陀也被譯爲仙,所謂大覺金仙是也。又菩薩、緣覺、聲聞等,有時也被譯爲仙(長壽不死),而佛爲最上之仙,故爲大仙。毘婆屍佛「升仙」,也就是成道,其「名」聲,很快就「普」遍的被衆生傳「聞」。「善智離世邊」之善智爲智識之意,也是菩薩之義,所謂善智識就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等是。釋尊贊稱毘婆屍善智識已離開俗世之一邊,也就是已覺悟而超越世間的一切。對「于法」──真理,已能起大「自在」…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