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死的果报,毕竟是属于苦患,并没有安乐之性。生存在宇宙中的人们,所遇的一切,确实如此,故此理是通于古今的真理,故谓苦谛。是圣者始能彻知,非凡愚所能了解者,故为苦圣谛。毘婆尸佛说一切皆苦的真理,也「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集谛为四谛之二,集为业,为烦恼。集成生死苦果之业烦恼就是集,是属于生死的原因。人们会苦恼不已,就是有此业烦恼,故苦集可说就是令吾人受报生死苦患之主要因素。敷演开解,分布宣释,是指佛陀将此真理分别详细的加以解释,使人直至了悟为止之意。
毘婆尸佛说一切皆苦的真理,说会受一切生死果报之原因之集,是欲使人了知轮回六道的原因结果,使人彻悟其非。其次所阐述的就是出世间的因果关系,所谓「苦灭圣谛,苦出要谛」。灭为寂灭,是灭生死苦果之涅槃。苦灭谛就是灭谛,是圣智所能了知的。苦出要谛正译为「苦灭导法圣谛」,是属于道谛。道为圣道,谓可得涅槃之正道,是导人至于苦灭之境界。此灭谛与道谛为出世间的因与果。寂灭为圣果,正道为圣果之正因,故名。苦集灭道之四谛,是生死与涅槃的一双因果,如苦为生死之果,集为生死之因,灭为涅槃之果,道为涅槃之因。都以果为先,以因为后。也许因属幽微难知,果则显著易晓,故其列次有异耳(四谛请参酌劣着佛法僧三宝讲话)。
这时「提舍王子」,以及「大臣」之「子」「骞荼」等人,谛听佛陀阐述四谛真理后,就在于听法的「座」位「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尘垢为烦恼,法眼是指听说法后,即开智慧的心眼,也就是深信佛陀所说之语的惯用之语。提舍王子们听佛演说四谛的真理后,心眼已开,已将烦恼消灭,也就是将整个人生观都改变,已能深入经藏!
「犹若素质,易为受染」。素质是没有垢秽之布,是极为清洁的对象之形容。受染即为接受染色。洁白清净之布,是极容易接受颜色之染着,故用来形容王子们之心情,在此时已没有其它的烦恼,而能容纳佛陀所说的真理,所谓得度是也。
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毘婆尸如来,于盘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彻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
这时地神即发言而说:毘婆尸佛成道后,在盘头城郊外之鹿野苑里,大转无上道之*轮。此*轮是出家的沙门(勤息)、婆罗门(净裔)、天上界的诸天神、魔王、梵天,以及其它世上的贤人都不能讲说得出的大法。像这样的展转互响的声音,响彻至四大天王所住之处,乃至到了他化自在天所住的地方。在短短的时间内,其声音就达于梵天宫。
「是时地神,即唱斯言」。地神为地下之神,因安住不动,故别名坚牢神。坚牢地神看见毘婆尸佛开始度化众生,演说妙法,而禁不住他的喜悦,乃将此好消息传达于诸天住处。她带看一股欣喜的心,大声疾呼的说:「毘婆尸如来」已经在「于盘头城」郊外之「鹿野苑中」,大「转无上」的「*轮」。也就是将佛陀自身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原原本本讲说出来。她称赞佛陀所证悟而开演的妙法,是「沙门」(勤息──一般学道的出家人,后为佛陀出家弟子的专有名词)、「婆罗门」(净裔──婆罗门教自称为天神的后裔,是宗教家)、「诸天」(天上的诸位天神)、「魔」(麻罗,译为障,唐时麻下加一鬼字而为魔字,是天魔中之王。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名为波旬,是成佛之障道者,故名)、「梵」(梵为净,是梵天王,是色界初禅的天主),以「及」其「余」的「世人」(指长者、学
者、有德之士)「所不能转」。佛之教法谓之*轮,说教就是转*轮,故转为启示开导,是说教度化之意。坚牢地神称赞毘婆尸佛所开的佛教,是任何人都不能阐扬得来的最妙之教。
「如是」这般「展转」,展转为展张而移转于他,也就是其声音由此世界而舒展转传到天上界。其「声」音响「彻」至「四天王天」(第一层天),也响彻到其它诸天,「乃至」响彻到「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在「须臾」短短的时「顷」内,其「声」音就响「至」「梵天」(色界天)所住的地方。
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称赞于如来,毘婆尸成佛,转无上*轮。
初从树王起,往诣盘头城,为骞荼提舍,转四谛*轮。
时骞荼提舍,受佛教化已,于净*轮中,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及以天帝释,欢喜转相告,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转无上*轮,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善智离世边,于诸法自在,智慧转*轮。
观众平等法,息心无垢秽,以离生死厄,智慧转*轮。
苦灭离诸恶,出欲得自在,离于恩爱狱,智慧转*轮。
释尊于此时以偈颂称赞说:
禁不住欢喜的心情,我要称赞毘婆尸佛的伟大!毘婆尸菩萨已成为佛陀,而开始讲说无上的妙法。当初从他所坐的树王之下站起来,直接到了盘头城的郊外,为了骞茶与提舍们讲说四谛的真理。是时骞荼与提舍们,承受佛陀的教化后,在清净的教法当中所得的清净的梵行,是最高无上
之法。那些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众们,以及帝释天,都欢喜此事而互相转告,所有的天众都因此而能听到此事──佛陀出现在世间,在阐说无上的妙法,使天神们也能增加法益,而消减那些不正派的阿须伦(阿修罗、非天)类。直升大觉金仙之名,普遍的被闻知,善智识──佛陀已离世间法,对于诸法都能自在的佛陀,以他的智慧去讲说妙法。观察众生本来均为平等没有差别之法,使人息灭烦恼心,使人弃除尘垢烦恼,脱离生死之苦厄,用他的智慧讲说妙法。苦恼已灭,诸恶也已离开,脱出欲念而得大自在,离开恩爱牵缚之牢狱,以佛智慧大转*轮!
释尊将毘婆尸佛大转*轮,化度提舍与骞荼的经过叙述后,又以偈颂的方式重新赞颂而说:
我回想过去毘婆尸佛成道后,接受梵天的劝请,而踏入讲经说法化度众生的步伐事。首先化度提舍王子与大臣之子骞荼,使他们达到解脱烦恼的境地。释尊一时兴
起,而说「欢喜心」由衷而兴,所谓踊跃,就是禁不住喜悦,同喜之心由然而起,滚滚而兴,也就是非常热衷之意。释尊以此心情「称赞」毘婆尸「如来」成道,转*轮的情景!他说:「毘婆尸」菩萨已「成」就「佛」陀的智慧,而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陀。成佛后的毘婆尸佛既受梵天三次之劝请,就义不容辞的开始大「转」其「无上」的「*轮」,也就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理老老实实的阐释出来,使诸众生都能沾润到其法雨!
毘婆尸菩萨成佛后,当「初从」那株菩提「树王」的树下,由禅座中站起,直「往」趋「诣」首都──「盘头城」的郊外,住锡于鹿野苑,而派人至城内将提舍王子、大臣之子骞荼等人找来。二人听佛陀的恩召,即刻备车赶至鹿野苑。他们到达目的地行礼如仪后,毘婆尸佛即为他们大「转」「*轮」。最初是由布施、持戒、生天等法开始,继之即为他们讲解欲念之弊,清净其心,超出凡迷之优点,将
他们的心净化。此时他们的心情确有一大转变,慕法之心由然而起!毘婆尸佛眼看他们将成大器,就为他们大「转四谛」之「*轮」。也就是讲说宇宙人生实实在在的真理。所谓苦集灭道,乃道尽在世与出世之因果。一看简单明了之四谛,不但为修道者入门之真谛,也是修道者彻悟的真理!由了解世相而舍弃了凡迷之心,由于修道而达到涅槃寂灭的境地,是佛教的入门,也是佛教的皈趣!
此「时」大臣之子「骞荼」与「提舍王子」们,因闻毘婆尸佛所说的真理,而启发他们的宿智,他们言下顿悟,故说他们承「受」毘婆尸佛的「教化」后(已),在「于」清「净」的佛「*轮」廓当「中」,得到清净的「梵行」。梵行为清净之行,本为断媱欲而生梵天之行。但佛教之涅槃也属梵行,所谓证涅槃清净梵行之相是也!此涅槃梵行,是佛教至高的深理,故说他们已经得到「无有」比得「上」的「梵行」!
佛陀成道后大转*轮,度化王子们的消息,很快就被诸天神们相传,所以说「彼」「忉利天」的「众」神们,「以及」「帝释天」,都非常的「欢喜」而「转相告」知,终于遍及「诸天」的耳朵里,使他们「无」人「不闻」到此消息。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属于欲界天六层天的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四方各有八天,中央的天城即为天帝释(帝释天)所居的地方。据说为掌握人间的善恶,有赏罚善恶之大权,故通称为天帝。诸天即统摄其它的天神,如色界天等诸天是。
他们相传的消息是:毘婆尸「佛」「出」现在「于」「世间」,也就是娑婆世界,在那里成道,大「转无上」的「*轮」。佛陀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不只为了凡愚的众生,也会普及于诸天。诸天均能听到无上的法音,而得大法益,所以说,佛陀出世说法,也会「增益诸天」的「众」生。诸天既能增大法益,即表示会「减损阿须伦」。何须伦为阿修罗,译为非天(果报胜,似天而非天)、无端正(容貌丑陋)。阿修罗常与帝释天争斗,被认为并不是甚么善类,故虽为天,但不受诸天之欢迎。所以说,诸天一增益,即好斗的阿修罗类会减损。也许佛陀在世讲经说法,普渡众生时,阿修罗类也因受佛的感化,而改变他们好斗的作风,而成为护法的神祇。由此可知,阿修罗这类众生,也因佛陀之降世而带给他们以福音!
「升仙名普闻」。仙为仙人,是长寿不死的通称,故佛陀也被译为仙,所谓大觉金仙是也。又菩萨、缘觉、声闻等,有时也被译为仙(长寿不死),而佛为最上之仙,故为大仙。毘婆尸佛「升仙」,也就是成道,其「名」声,很快就「普」遍的被众生传「闻」。「善智离世边」之善智为智识之意,也是菩萨之义,所谓善智识就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等是。释尊赞称毘婆尸善智识已离开俗世之一边,也就是已觉悟而超越世间的一切。对「于法」──真理,已能起大「自在」…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