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38

  ..續本文上一頁敗,至于不可救藥!這是「甚可哀愍」,是非常可憐悲哀的一件事!

  大梵天王繼而請願說:「唯願」大智大悲的「世尊」您,「以時敷演」,也就是及時說法救度那些愚癡成性的衆生,「勿使衆生」「墜落余趣」。余趣爲善趣之余,是指地獄,餓鬼、畜生之叁惡趣。大梵天王雖知其理難證,衆生難度,然而他也知道舍佛即沒人能救度這此衆生。故請佛陀慈悲,及時救濟,使這些欲念填胸的衆生有被救度的機會。不然即會隨著各人的業力,而愈墜愈深,其極處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之余趣,所以叁請佛陀慈悲啓教,使衆生免墜叁途之苦!

  爾時世尊,叁聞梵王殷懃勸講,即以佛眼,觀視世界衆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易受教者,畏後世罪,能滅惡法,出生善道。譬如優羅花、缽頭摩華、鸠勿頭華、分陀利華,或有始出汙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開者。然皆不爲水所染著,易可開敷,世界衆生,亦複如是。

  是時毘婆屍佛,一共叁次聽到大梵天王殷懃的勸請爲衆生說法後,就用他的佛眼,去觀察此世界的一切。佛陀發見衆生們之煩惱有重的,有輕的。根性有利的,有鈍的。對于教理有難接受的,有容易接受的。容易接受教法的人,即畏懼來世之罪業,而能滅除惡法,因之而能出生于善道。譬喻優缽羅花(青色蓮華)、缽頭摩華(赤色之蓮華)、鸠勿頭華(一種黃色的蓮華)、分陀利華(白蓮華),有的才由汙泥中生出,而還未到了水面。有的已經由汙泥中生出後,也已到了水面的。有的雖已出于水面,而還未展開的。可是均同樣的不會被水所染著,而容易展開其花朵。在此世間的衆生們,也是和此道理一樣!

  「爾時」毘婆屍「世尊」,一共「叁」次聽「聞」過大「梵」天「王」的「殷懃勸請」其闡說真理度化衆生之故,已沒有理由再子婉拒說法度衆之事。前面說過,佛陀本爲慈悲的結晶,其發輝慈悲的機緣一觸,就會積極的去說法度化。不過佛陀也遇過些微的難題(如前述)。因此,還是慎重的「以」他的佛「眼」,去「觀」看「視」察「世界」裏的「衆生」一番。毘婆屍佛在遍觀世界時,發見衆生們的根智等事,其內容如下:

  他發見衆生當中,「垢有厚薄」。垢爲煩惱的別名,煩惱會染汙淨心,使人妄動迷惑,故名。厚薄即爲重與輕。有的衆生的煩惱微薄,汙垢很少。有的衆生即結業深重,汙垢很大。佛陀並發見衆生當中,「根有利鈍」。根爲人的根性(天性)。人的根性,有生善惡作業之力,有利根與鈍根之別。利爲銳利、速疾,根爲能生之義。利根爲速疾産生妙解之人。鈍根即爲愚鈍之根機,是指不堪成就佛道之人。有的衆生,累世修來,有良好的根智,有的卻善根微薄,根性卑劣。對于這些衆生,欲施「教」化,定「有難易」之別。衆生當中,有的依憑宿世以來的信心,一旦受教,即會深信而啓悟。有的信心不足,想使其覺悟,是件難事。佛陀以佛眼觀察,而知道這些種類不同的衆生的一切。

  佛陀又觀察這些衆生當中,「易受教者,畏後世罪」。也就是一旦聽到佛陀的說法,即會痛改前非,不會一再的貪染世欲,定會欣然接受佛陀的教化,而欣然接納真理之熏陶。其原因就是聽聞真理後,已知輪回之可怕,故會畏懼未來世之流轉不息等罪業,而精進于學道。這種人定「能滅」諸「惡法」,終會「出生」于「善道」。

  佛陀以譬喻來形容這些衆生。他說:「譬如優缽羅花、缽頭摩華、鸠勿頭華、分陀利華」。優缽羅花爲青的蓮華,是青色中略帶赤白等色之蓮華。缽頭摩華爲赤色蓮華,是赤色當中略帶青黃等色之蓮華。鸠勿頭華爲一種黃色的蓮華。芬陀利華是白色的蓮花,經典裏所謂的白蓮華,或蓮華,大概都是指此蓮華。「或有始出汙泥,未至水者」。蓮華山自汙泥,生長在水中,有的才由水中而出,但是還沈在水中,未出水面,而能育大。蓮華雖和汙泥連在一起,可是不會腐敗,還能放出清香之氣,真是妙極,莫怪佛經處處以蓮華喻妙法,尤其是『法華經』即以妙法蓮華爲經名。

  「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有的蓮華生于水中,已和水面平齊而成長。也就是還未露出水面以上,其頂最高和水齊立而已。「或有出水,未敷開者」。有的蓮華生于水中,成長于水,已由水面露出,也就是已由水中拔出,不過還是含苞待放,並未展開其花瓣耳。佛陀將這些成長過程中,由小至大,由幼至長的不同的蓮華的形態舉出後,總結其欲闡之語而說:「然皆不爲水所染著,易可開敷」。蓮花依泥,依水,在汙泥,在水中成長,而不會被泥與水所染所腐,都容易開展其清香之華,絕不會受泥與水之所影響,而不成長開華。一般來說,水與泥會將華草浸汙,至于腐敗不能成育,唯獨蓮花不落此套,故有是喻。佛陀以蓮華爲喻的用意,在于「世界衆生,亦複如是」。也就是毘婆屍佛本不弘揚真理,其原因是怕衆生未能領悟真理。然而既受大梵天王之叁請,即義不容辭,已想開其教,而先予以佛眼觀察世界的衆生之一切。他觀察後發覺衆生的根智參差不齊,有的被煩惱汙染很深,有的被汙的程度較輕微,有的利根,有的劣根,有的有信心,有的信心微薄,有的會悟,有的難解,有的畏懼未來世之罪業,然而都能接受真理的熏陶,總會深信佛理,終能成就道業。此世界裏的衆生,和蓮華之在泥水中一樣,不會因泥水而會有所損,還而會容易開展其美麗的花朵。衆生被塵垢所染,致有不同的種類之産生,但如能學佛,即成道之事,並沒有甚麼問題!

  爾時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當開演,甘露法門。是法深妙,難可解知。今爲信受,樂聽者說。不爲觸擾,無益者說。爾時梵王,知佛受請,歡喜踴躍,達佛叁匝,頭面禮足,忽然不現。

  這時毘婆屍佛告訴大梵天王說:我因悲愍你們,現在將開教演說如甘露之法門。此法是非常的深奧,是很難了解得知的。現在將爲那些能夠起信接受,願意聽法之人講說,不爲那些不耐煩,不能得到法益之人講述。這時大梵天王知道佛陀已接受他的勸請,因之而歡喜的雀躍異常,因之而環遶佛陀的身邊叁次,五體投地禮謝佛陀後,突然之間,已杳無行蹤!

  毘婆屍佛遍觀世間的衆生之一切後,已決定大啓其教,救度衆生。因此之故,「爾時」的毘婆屍「世尊」,就「告」訴大「梵」天「王」而說:「吾愍汝等,今當開演,甘露法門」。甘露爲天人所食之物,爲命長身安不死之藥,味甘如蜜,故喻爲能滋潤衆生之身心。甘露法即爲如來之教法。佛之教法是清淨解脫之法,也是涅槃寂靜之法,是令人啓發智慧德性,永離生死,得大安樂之法,故名。甘露法門即爲甘露涅槃之法之門戶。毘婆屍佛說他因悲愍大家,所以決定不入涅槃(逝世),決定開甘露法門,廣度衆生,使衆生早日解脫一切苦惱,同登涅槃寂靜安樂的彼岸!

  「是法深妙,難可解知」。甘露之法門是到涅槃最上之法門,和世間之法相反,是非常的深奧微妙之故,很難得以了解知道的。也許世人都被欲念所燃娆,每日都在追求享樂之法。雖然快樂並不因追求而能達到,如幸運的得到,也不能常保快樂,相反的還會增加其痛苦的爲多,但是世人卻心甘情願的隨心所欲去追求,終日忙忙碌碌的爲生存而出盡其力,結果還是苦多樂少的一生。如前面述過,生老病死,以及其它所謂四苦八苦,所謂天災人禍等,都無時不在吾人的身邊環遶,而不自覺知,當苦難臨頭時,才知一切都是苦。然而叫苦皈叫苦,不想找一條永恒快樂之道。不過這實在也不能全怪衆生,因爲凡愚生性就是這樣,以自己的腦袋實在找不出真正快樂之道來。佛陀知此,而想開甘露之法門,惟佛陀也聲明在先,使人有個心理准備!

  佛陀說:「今爲信受,樂聽者說,不爲觸擾,無益者說」。佛陀如站在高山觀察一切一樣,他的智慧足夠了解衆生的內心奧處。他知道那一種人可以用那一種教去開導,那一類衆生應暫時擱置不說,所以說,毘婆屍佛欲開教時,先予聲明──他現在要開始講說無上之法,要爲那些能夠接受真理之人啓教,暫時不爲那些不能接受真理之人啓說!因爲能契悟真理之人,正在渴望人去開導,故聽後定會信受奉行,而增益其智慧,終會完成道業。而那些機緣還未成熟之人,雖聽真理,也不一定會信受,不但如此,恐會因爲不信而做出誹謗等罪業來,這樣,即不會有甚麼好處。佛陀之用心,可謂良苦,誠如大乘經典所明示的:不懂真理之人,不得不暫時放棄,並不是佛陀的慈悲不平等。佛陀是等候這些人接受種種的磨練,到了走頭無路時,自會回到真理這一邊來!

  毘婆屍佛既許大梵天王之請,既決定開教,即大梵天王請願的使命已達成,故說:「爾時」大「梵」天「王」,「知」道毘婆屍「佛」已接「受」他的勸「請」,將真理弘揚于世,就因之而「歡喜踴躍」,也就是非常的歡喜,所謂手舞足蹈,禁不住其喜悅!大梵天王于是「遶佛叁匝」,從佛的右邊環遶了佛陀的身邊叁圈,然後「頭面」和手腳都投在地上,「禮」拜佛陀的「足」下,所謂五體投地之禮完成後,「忽然不現」,也就是他的工作已完,就離開那個地方,其速度之快,是凡愚不得而知之事,故說突然隱形似的不見其影!

  其去未久,是時如來,靜默自思:我今先當爲誰說法?即自念曰:「當入盤頭城內,先爲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開甘露法門」。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頃,于道樹忽然不現,至盤頭城,盤頭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頌曰:

  如師子在林,自恣而遊行,彼佛亦如是,遊行無罣礙。

  梵天王去後不久,那個時候,毘婆屍佛即靜靜的冥想如下之事:我現在該對誰開始說法?然後就自言自語說:「應該先入盤頭城內,首先爲國王之子──提舍,以及大臣的公子──骞荼,開甘露法之門!」于是毘婆屍佛就像大力士之屈伸手臂一樣之快,忽然不在波波羅樹之處,就到盤頭城,在盤頭城王所有之鹿野苑中,敷一座位,而坐在…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