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38

  ..续本文上一页败,至于不可救药!这是「甚可哀愍」,是非常可怜悲哀的一件事!

  大梵天王继而请愿说:「唯愿」大智大悲的「世尊」您,「以时敷演」,也就是及时说法救度那些愚痴成性的众生,「勿使众生」「坠落余趣」。余趣为善趣之余,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趣。大梵天王虽知其理难证,众生难度,然而他也知道舍佛即没人能救度这此众生。故请佛陀慈悲,及时救济,使这些欲念填胸的众生有被救度的机会。不然即会随着各人的业力,而愈坠愈深,其极处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之余趣,所以三请佛陀慈悲启教,使众生免坠三途之苦!

  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懃劝讲,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罗花、钵头摩华、鸠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着,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是时毘婆尸佛,一共三次听到大梵天王殷懃的劝请为众生说法后,就用他的佛眼,去观察此世界的一切。佛陀发见众生们之烦恼有重的,有轻的。根性有利的,有钝的。对于教理有难接受的,有容易接受的。容易接受教法的人,即畏惧来世之罪业,而能灭除恶法,因之而能出生于善道。譬喻优钵罗花(青色莲华)、钵头摩华(赤色之莲华)、鸠勿头华(一种黄色的莲华)、分陀利华(白莲华),有的才由污泥中生出,而还未到了水面。有的已经由污泥中生出后,也已到了水面的。有的虽已出于水面,而还未展开的。可是均同样的不会被水所染着,而容易展开其花朵。在此世间的众生们,也是和此道理一样!

  「尔时」毘婆尸「世尊」,一共「三」次听「闻」过大「梵」天「王」的「殷懃劝请」其阐说真理度化众生之故,已没有理由再子婉拒说法度众之事。前面说过,佛陀本为慈悲的结晶,其发辉慈悲的机缘一触,就会积极的去说法度化。不过佛陀也遇过些微的难题(如前述)。因此,还是慎重的「以」他的佛「眼」,去「观」看「视」察「世界」里的「众生」一番。毘婆尸佛在遍观世界时,发见众生们的根智等事,其内容如下:

  他发见众生当中,「垢有厚薄」。垢为烦恼的别名,烦恼会染污净心,使人妄动迷惑,故名。厚薄即为重与轻。有的众生的烦恼微薄,污垢很少。有的众生即结业深重,污垢很大。佛陀并发见众生当中,「根有利钝」。根为人的根性(天性)。人的根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有利根与钝根之别。利为锐利、速疾,根为能生之义。利根为速疾产生妙解之人。钝根即为愚钝之根机,是指不堪成就佛道之人。有的众生,累世修来,有良好的根智,有的却善根微薄,根性卑劣。对于这些众生,欲施「教」化,定「有难易」之别。众生当中,有的依凭宿世以来的信心,一旦受教,即会深信而启悟。有的信心不足,想使其觉悟,是件难事。佛陀以佛眼观察,而知道这些种类不同的众生的一切。

  佛陀又观察这些众生当中,「易受教者,畏后世罪」。也就是一旦听到佛陀的说法,即会痛改前非,不会一再的贪染世欲,定会欣然接受佛陀的教化,而欣然接纳真理之熏陶。其原因就是听闻真理后,已知轮回之可怕,故会畏惧未来世之流转不息等罪业,而精进于学道。这种人定「能灭」诸「恶法」,终会「出生」于「善道」。

  佛陀以譬喻来形容这些众生。他说:「譬如优钵罗花、钵头摩华、鸠勿头华、分陀利华」。优钵罗花为青的莲华,是青色中略带赤白等色之莲华。钵头摩华为赤色莲华,是赤色当中略带青黄等色之莲华。鸠勿头华为一种黄色的莲华。芬陀利华是白色的莲花,经典里所谓的白莲华,或莲华,大概都是指此莲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莲华山自污泥,生长在水中,有的才由水中而出,但是还沉在水中,未出水面,而能育大。莲华虽和污泥连在一起,可是不会腐败,还能放出清香之气,真是妙极,莫怪佛经处处以莲华喻妙法,尤其是『法华经』即以妙法莲华为经名。

  「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有的莲华生于水中,已和水面平齐而成长。也就是还未露出水面以上,其顶最高和水齐立而已。「或有出水,未敷开者」。有的莲华生于水中,成长于水,已由水面露出,也就是已由水中拔出,不过还是含苞待放,并未展开其花瓣耳。佛陀将这些成长过程中,由小至大,由幼至长的不同的莲华的形态举出后,总结其欲阐之语而说:「然皆不为水所染着,易可开敷」。莲花依泥,依水,在污泥,在水中成长,而不会被泥与水所染所腐,都容易开展其清香之华,绝不会受泥与水之所影响,而不成长开华。一般来说,水与泥会将华草浸污,至于腐败不能成育,唯独莲花不落此套,故有是喻。佛陀以莲华为喻的用意,在于「世界众生,亦复如是」。也就是毘婆尸佛本不弘扬真理,其原因是怕众生未能领悟真理。然而既受大梵天王之三请,即义不容辞,已想开其教,而先予以佛眼观察世界的众生之一切。他观察后发觉众生的根智参差不齐,有的被烦恼污染很深,有的被污的程度较轻微,有的利根,有的劣根,有的有信心,有的信心微薄,有的会悟,有的难解,有的畏惧未来世之罪业,然而都能接受真理的熏陶,总会深信佛理,终能成就道业。此世界里的众生,和莲华之在泥水中一样,不会因泥水而会有所损,还而会容易开展其美丽的花朵。众生被尘垢所染,致有不同的种类之产生,但如能学佛,即成道之事,并没有甚么问题!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尔时梵王,知佛受请,欢喜踊跃,达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

  这时毘婆尸佛告诉大梵天王说:我因悲愍你们,现在将开教演说如甘露之法门。此法是非常的深奥,是很难了解得知的。现在将为那些能够起信接受,愿意听法之人讲说,不为那些不耐烦,不能得到法益之人讲述。这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已接受他的劝请,因之而欢喜的雀跃异常,因之而环遶佛陀的身边三次,五体投地礼谢佛陀后,突然之间,已杳无行踪!

  毘婆尸佛遍观世间的众生之一切后,已决定大启其教,救度众生。因此之故,「尔时」的毘婆尸「世尊」,就「告」诉大「梵」天「王」而说:「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甘露为天人所食之物,为命长身安不死之药,味甘如蜜,故喻为能滋润众生之身心。甘露法即为如来之教法。佛之教法是清净解脱之法,也是涅槃寂静之法,是令人启发智慧德性,永离生死,得大安乐之法,故名。甘露法门即为甘露涅槃之法之门户。毘婆尸佛说他因悲愍大家,所以决定不入涅槃(逝世),决定开甘露法门,广度众生,使众生早日解脱一切苦恼,同登涅槃寂静安乐的彼岸!

  「是法深妙,难可解知」。甘露之法门是到涅槃最上之法门,和世间之法相反,是非常的深奥微妙之故,很难得以了解知道的。也许世人都被欲念所燃娆,每日都在追求享乐之法。虽然快乐并不因追求而能达到,如幸运的得到,也不能常保快乐,相反的还会增加其痛苦的为多,但是世人却心甘情愿的随心所欲去追求,终日忙忙碌碌的为生存而出尽其力,结果还是苦多乐少的一生。如前面述过,生老病死,以及其它所谓四苦八苦,所谓天灾人祸等,都无时不在吾人的身边环遶,而不自觉知,当苦难临头时,才知一切都是苦。然而叫苦皈叫苦,不想找一条永恒快乐之道。不过这实在也不能全怪众生,因为凡愚生性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脑袋实在找不出真正快乐之道来。佛陀知此,而想开甘露之法门,惟佛陀也声明在先,使人有个心理准备!

  佛陀说:「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佛陀如站在高山观察一切一样,他的智慧足够了解众生的内心奥处。他知道那一种人可以用那一种教去开导,那一类众生应暂时搁置不说,所以说,毘婆尸佛欲开教时,先予声明──他现在要开始讲说无上之法,要为那些能够接受真理之人启教,暂时不为那些不能接受真理之人启说!因为能契悟真理之人,正在渴望人去开导,故听后定会信受奉行,而增益其智慧,终会完成道业。而那些机缘还未成熟之人,虽听真理,也不一定会信受,不但如此,恐会因为不信而做出诽谤等罪业来,这样,即不会有甚么好处。佛陀之用心,可谓良苦,诚如大乘经典所明示的:不懂真理之人,不得不暂时放弃,并不是佛陀的慈悲不平等。佛陀是等候这些人接受种种的磨练,到了走头无路时,自会回到真理这一边来!

  毘婆尸佛既许大梵天王之请,既决定开教,即大梵天王请愿的使命已达成,故说:「尔时」大「梵」天「王」,「知」道毘婆尸「佛」已接「受」他的劝「请」,将真理弘扬于世,就因之而「欢喜踊跃」,也就是非常的欢喜,所谓手舞足蹈,禁不住其喜悦!大梵天王于是「遶佛三匝」,从佛的右边环遶了佛陀的身边三圈,然后「头面」和手脚都投在地上,「礼」拜佛陀的「足」下,所谓五体投地之礼完成后,「忽然不现」,也就是他的工作已完,就离开那个地方,其速度之快,是凡愚不得而知之事,故说突然隐形似的不见其影!

  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曰:「当入盘头城内,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盘头城,盘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自恣而游行,彼佛亦如是,游行无罣碍。

  梵天王去后不久,那个时候,毘婆尸佛即静静的冥想如下之事:我现在该对谁开始说法?然后就自言自语说:「应该先入盘头城内,首先为国王之子──提舍,以及大臣的公子──骞荼,开甘露法之门!」于是毘婆尸佛就像大力士之屈伸手臂一样之快,忽然不在波波罗树之处,就到盘头城,在盘头城王所有之鹿野苑中,敷一座位,而坐在…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