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都很清楚。
昨天有一位13歲的小孩在《般若攝頌》的講考中引用了麥彭仁波切的教言,即世間功德最大者有叁:第一、發無上菩提心;第二、宣說大乘佛法;第叁、觀修空性。對凡夫人來講,這叁種功德也能獲得。若我們首先發起菩提心,然後有能力就爲別人宣講,沒有能力就恭敬地聽聞,在此基礎上自己還不斷觀修的話,那麥彭仁波切所講的叁大功德就能一並獲得。
當然,這並非獲得一個世間學位,或獲得幾萬塊錢所能相比。在世間,有些人賺了幾十萬就開心得不得了,還要購買房子等家産,准備好好享受。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居士在電話裏一直笑。我問她:“你出現什麼問題了?”她笑了半天才說:“我今天賺了十萬塊錢!”然後又“哈哈哈哈哈…!”確實,做股票生意賺十萬塊錢很不容易,笑一笑也可以。但我從來沒聽說過,誰獲得《般若攝頌》的傳承後,一直哈哈哈地笑。爲什麼我們的心力一直提不起來呢?這是因爲我們對因果並沒有深深相信。如果對因果或佛陀的教言百分之百誠信,那佛陀所說的金剛語一旦在耳邊聽到,就會生起永不改變或永不退轉的信心。
可是,現在很多佛教徒只有形象,因爲自己畢竟是一位佛教徒。但內心中並沒有像以前高僧大德那樣的,對佛語的虔誠信心、對輪回的恐懼感和對解脫的向往之情。所以,在我們宣說了這樣的功德之後,大家一定要生起歡喜心。相信很多人今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因爲聽到了這麼殊勝的佛法。的確,在輪回中有那麼多衆生,他們都沒有得到,而我們已經獲得,這確實值得歡喜。
很多道友經常說:在那麼多人當中考試,我得到了如何如何的成績,這確實很榮幸!就像這樣,在那麼多衆生中,我們皈依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而且不是爲了自利的小乘皈依,而是爲了度化天邊無際衆生的大乘皈依,同時也聽受了這麼殊勝的空性法門,這確實是數劫以來的因緣和福報,也即通過長時積功累德後才擁有了如今這麼好的機緣。所以,這又怎能不讓人産生歡喜之心呢?
當然,要使自己的修行善始善終,一定要祈禱上師叁寶。前一段時間也講過,要想修行不出違緣,按照傳承上師的教言,祈禱蓮花生大士很重要。我們可以這樣祈禱:“哦堅仁波切拉所瓦得,嘎金瓦洽麼炯央,騰金叁巴哲巴當,巧當騰蒙烏哲作(2)。”常念這個祈禱文可以不出違緣,故非常重要!另外,大家也應經常祈禱度母,若實在不會念《二十一度母贊》,也應這樣念誦:“傑增帕瑪卓瑪切欽諾,傑擋燈阿根內甲德所(3)。”之後還應念度母心咒:“嗡達瑞度達瑞度瑞所哈。”若能隨時這樣祈禱,修行就會圓滿!
癸叁(暫時加行本體功德)分二:一、雖不分別增減等卻不證一邊涅槃;二、雖無分別亦能利生。
子一、雖不分別增減等卻不證一邊涅槃:
這一科判的意思是說:雖然在勝義中,所修般若的本體是不分別,而且菩薩也證得了這種無分別智慧,但他卻不會像聲聞緣覺那樣入于一邊寂滅。
行勝般若瑜伽者,不見色之增與減,
不見非法法法界,不證涅槃彼住智。
頌詞是這樣講的:在如理如實修持或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勝乘瑜伽者通過觀察或安住等種種方法,在整個萬事萬物或輪涅所攝的一切法中,根本見不到色等諸法的增上,因爲它們的相續原本不存在、後來才出現的産生絲毫也得不到,同理它們的相續轉變後出現的損減與毀滅也不可得。爲什麼在他的境界中這些絕對得不到呢?因爲,安住于遠離一切戲論的菩薩根本慧定時,增減、盈虧、來去、常斷等戲論全都沒有。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也說:“無棄亦無得,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意思是說,真正的涅槃或法性,沒有什麼可棄的、也沒什麼可得的,既沒有新生與毀滅,也沒有來去、常斷等,即它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無分別本體。
還有,這樣的菩薩也不會以耽著的方式見非法,比如殺生、不與取、邪淫、離間語等,也即造罪業方面的因和果都見不到。善法方面的放生、持戒、布施、修空性等,在他的境界中也得不到。另外,不管是阿羅漢所證得的寂滅境界,還是菩薩根本慧定所趣入的真如,這樣的法界也不可得。盡管菩薩安住于遠離一切戲論的一無所得的境界當中,即完全處于無爲的平等狀態,但他卻不會像阿羅漢入于涅槃一樣,證入一邊的寂滅。這就是所謂的大菩薩或大瑜伽士,安住于般若波羅蜜多的殊勝境界。此時,一切痛苦、快樂乃至修行全都沒有。
以前我去五臺山時,翻譯了很多故事,有些故事跟密宗非常相似。記得有一則禅宗公案是這樣的:有一位叫文喜的和尚,他從很遠的南方去五臺山朝禮文殊菩薩,到了那裏後,在一個茅棚中見到了一位老翁,然後就不知不覺地跟他聊起天來。那個老修行人問:你是從哪裏來的?他說:我是從南方來的。老人又問:南方的佛教狀況怎麼樣?禅師說:不太好,現在末法時代,守持清淨戒律的出家人非常少。接著又問:大概有多少人?禅師回答說:有叁五百人左右。文喜也問老翁:你們這裏的狀況怎麼樣?他說:這裏也不是很好,龍蛇混雜,凡聖同居。禅師又問:你們這裏有多少人?老修行人說:前叁叁後叁叁。他們這樣聊著。到了晚上的時候,文喜問老人:可不可以讓我借住一宿?老人說:你有執著不能住在這裏。文喜說:我沒有執著。老人問他:你受戒多長時間了?他說:我出家受戒好多年了。老僧人說:你看你又執著了,若沒有執著,怎麼會說出家受戒好多年,這難道不是執著嗎?那個時候文喜有點不好意思,只好離開這個地方。當他回頭看時,原來的茅棚和老人全都沒有了,只見虛空中文殊菩薩騎著獅子騰空而飛。那個時候他很後悔,覺得錯過了良機。後來他便在山下茅棚中精進修行,幾年之後,通過文殊菩薩的加持終于大徹大悟。
開悟後他就去爲僧衆做飯。有一天,在他面前出現文殊菩薩,當時菩薩騎著獅子在鍋臺上像蜜蜂一樣轉來轉去。因爲他已經證悟了,一切好壞全都沒有,所以他說:文喜就是文喜,文殊就是文殊,我們互不相幹,你不要打擾我。還用鍋鏟打文殊菩薩。那個時候文殊菩薩在空中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叁大劫,卻(又作反)被老僧嫌。”意思是說,苦瓜連根也是苦的,甜瓜連蒂也是甜的,修行叁大劫,卻被這個老僧欺嫌。
雖然在顯現上,凡夫人跟文殊菩薩有很大差別,但若像文喜禅師那樣,真正通達萬法的法性,或現證輪涅無二的境界,那善和不善的分別就不會有。此時哪怕是一個做飯的人,也跟至高無上的文殊菩薩沒有差別。可見一旦真正開悟,只不過在身相上不相同,實際境界完全變成一味一體。而誰到達這種境界,這位菩薩就完全通達了般若波羅蜜多的甚深境界。在還沒有到達之前,自己稍微有一點感覺或感應,這只是覺受,並不是證悟,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搞錯。當然,我也願大家通過修行到達這種最高的境界。
子二、雖無分別亦能利生:
行此不計佛諸法,五力神足寂菩提,
遠離分別依加持,行此即行勝般若。
這個頌詞也講,證得菩薩果位或通達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會有分別。首先,如理如實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行者不會執著佛陀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種種不可思議的法,也就是說對佛陀的諸法不會妄加分別。其次對道法中的,比如從資糧道一直到佛地之間的叁十七道品(4)的法,也不會去分別或耽著。最後,對所證入的真如空性或所獲得的寂靜菩提也不會有任何執著。另外,對色等蘊界處也不會分別。其實,依靠《佛說入無分別陀羅尼經》的意義來講,這裏已經講了四種不分別,即:對蘊等輪回法不分別,對對治它們的般若空性也不分別,對所到達的真如法界也不分別,對最終要獲得的佛陀無量無邊的功德法也不分別。也就是說,真正行持般若者遠離一切執著。
當我們遠離一切分別進入空性的狀態,或通達對一切萬法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就能降伏一切世間邪魔外道、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因爲這些功德依靠佛陀或者空性的加持,自然而然就可出現。而所獲得的境界,就是所謂的一無所得。
以前貝若紮納到印度去求法,剛開始他到了西日桑哈幻化出的一個岩洞附近,當時他在那裏碰見了一位提水的瑜伽母。貝若紮納想讓她捎信,說他要求見上師,但那位瑜伽母不理他。于是貝若紮納顯現神通,讓她的桶沈入地下提不起來。瑜伽母也是成就者,她突然裸露雙乳,刹那間心間就顯露出了密乘的壇城。互相顯示神變後,瑜伽母把他帶到華及桑給上師那裏,上師給他傳授了很多密法。因爲當時印度國王的政策比較嚴,最殊勝的密法不許往外傳,所以只好白天宣講因果法、晚上傳授密法。雖然得了很多密法,但貝若紮納一直不滿足,仍然要求上師傳授。上師給他說:“法界雖無盡,若知一真如,無余已圓滿,立誓無別法。”意思是說,法界無邊無盡,如果通達一法(指心)的真如空性,其他全都已經圓滿了,除此之外,我立誓再沒有其他的法。上師的意思是說:你趕快走吧,不要呆在這裏,我已經給你傳講了最甚深的法,除此之外絕對不會有,我可以發誓。
貝若紮納回到藏地後,在夜晚時將大圓滿法秘密傳授給國王赤松德贊,白天給信衆們傳講一些因果法。後來印度人說,我們最甚深的密法傳到西藏去了,于是搞各種各樣的挑撥離間,再加上受藏地部分王妃和大臣的控製,貝若紮納不得不前往擦瓦絨。在擦瓦絨,他遇到了很多殊勝弟子。返回時,他遇到了一位叫邦甘麥彭滾波的八十五歲老人,他未修過行且受家人嫌棄,所以特別痛苦。給他傳授佛法後,他一下子就證悟了,由于內心特別歡喜,他摟著上師一天一夜都不放。後來邦甘麥彭滾波活了一百多歲,一直利益衆生。
《般若攝頌釋》也講了:只…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