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十叁課

  

第叁十叁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前面已經遮破了境之相屬,在外境當中沒有相屬。不管同性相屬,還是彼生相屬,在外境當中,以自相的方式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已經講完了。現在是第二個問題,就是遣除自性相屬不存在的辯論。

  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論)分二:一、遣除連結同性之诤;二、遣除連結彼生之诤。

  壬一、遣除連結同性之诤:

  

所作無常心連結,境前若成乃境屬,

  

境前彼等若不成,非境能立辯方說。

  這個道理比較簡單。我們前面,剛剛已經遮破完了境之同性相屬,也就是說,無常、所作和柱子叁者,在外境上一點關系都沒有,它們之間的同性相屬在外境上不存在。雖然這叁者在實體上是一體,但它們之間的相屬唯是心的假立。我們建立這樣一個觀點的時候,對方不承認,他們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按照你們所說那樣,所作和無常是像心來連結一樣,在外境上成立,也就是說,就像心連結無常和所作的同性相屬在心面前成立一樣,在外境上也存在這樣的連結東西,就相屬成立。如果在外境上成立了這樣的相屬,也就是說,所作就是無常,無常就是柱子,這叁者之間的這種關系如果在外境當中真實成立,那這就是相屬。雖然你們前面,以千方百計,從方方面面遮破了外境當中的同性相屬,已經遮破了這個道理;但是,如果你承認,所作和無常在外境當中是真實一體的方式存在,那這就是相屬。所以,外境的自相相屬應該存在。這是對方給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對方說:如果所作和無常,在外境的柱子上的的確確不存在,連芝麻許的關系也不存在;那麼,依靠所作推出柱子是無常的推理,就完全是錯誤的。爲什麼呢?因爲它們在外境上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既然外境上所作和無常同體的方式不存在,那以所作來推柱子爲無常,就完全是一種錯誤,就像“柱子是石女的兒子,是龜毛之故”,與這種方式沒有什麼差別。這樣一來,你們所謂的外境當中不存在同性相屬的道理,到底怎麼安立?對方給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學過因明的人,或者說只學過一點點,但裏面的甚深道理沒有搞懂的人,恐怕不一定能回答正確。今天有些人說:我因明學得還可以,外境當中根本不存在相屬。然後,我專門提出這兩個問題來問他,但是,他的回答並不是按照薩迦班智達的觀點,也許他有其他的智慧吧!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踏實。不僅文字上要搞懂,而且內容上,自己要産生定解,這是很重要的。不管學任何一種知識,如果你覺得:哎!確實是這樣的,應該這樣來理解。如果自相續當中産生了這樣堅定的智慧,以後就很不容易忘記。你如果沒有這樣,每天的聞思修行全部是走馬觀花,囫囵吞棗,字面上過了就可以了,這樣的話,那對自相續是無利的。所以,大家學因明也好,學中觀也好,一定要認真踏實。

  我們現在學習的因明知識,它是名言量的一種境界,實際上並不是很困難。但這種名言的境界,對我們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來講,非常重要。也許,你們的想法跟我的想法不一定相同。當我翻閱、學習了一些因明教典、因明資料的時候,對諸佛菩薩,尤其對法稱、陳那爲主的高僧大德,生起了無僞的信心,並經常想:哎,今生非常幸運啊!而有些人卻認爲:擁有世間的財富、名聲,或者說自己生活過得快樂,這就是人生的價值。但我認爲,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回顧人生,即生當中遇到了這麼好的學問,這麼好的知識,而且自相續當中,不敢說有非常好的見解,但是,比較穩固的見解基本上是有的。所以有時候,自己對自己還是有一種沾沾自喜之感;同時,對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還有上師,也有一種無僞的感恩之情。所以我想,學習因明對每個人來講,應該說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人學的知識並不是非常踏實,你真正向他問幾個問題,他就答不出來。這說明,我們的智慧還沒有訓練成熟,還沒有開啓。就像有些體育運動員,雖然他有很好的身體,但並沒有鍛煉得特別好,那跟最好的運動員比較起來,他的身體並不能如是靈活而強健。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智慧的本能與功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通過因明和中觀來訓練,那即使名言當中比較簡單的一些問題,通過比較正規的邏輯推理來進行辯駁的時候,恐怕有些人無法回答。因此,在學習因明的時候,大家應該值得重視。

  剛才,對方給我們提出這個問題:如果“所作無常心連結”,那所作和無常在本性上存在還是不存在?存在的話,說明外境有相屬;不存在,那我們運用同體相屬來進行推理,就成了可笑的事情,就成了一種不合理的說法。

  下面,我們進行回答:

  

假立亦有二類別,相符事實與不符,

  

相符獲得照了境,堪當相屬另者非。

  其實,別人對我們提出一些問題的時候,沒有必要分析卻分析很多,這不合理,這是一種愚者的行爲。有些人提出的問題非常簡單,如叁寶是什麼?然後你說:你是從勝義角度來講叁寶是什麼呢?還是從世俗的角度來講?或者,是從現相的角度來講叁寶是什麼?還是從實相的角度來講?沒有必要這樣複雜。如果別人問得比較簡單:叁寶是哪些?你就可以說:佛寶、法寶、僧寶,這樣就可以了。從多方面來進行分析,沒有必要。但有些問題,當別人給我們提問或者辯駁的時候,應該值得分析,不分析,有些問題是說不清楚的。因此,我們在這裏可以進行如下分析。

  所謂相屬實際上是假立的,這一點我們是承認的。但假立有兩種:有一種是符合實際真理的假立,比如說:柱子,它刹那刹那無常,人們通過各種因緣而製造的(所作)緣故,這叁者有同性相屬。這種同性相屬,雖然是人們分別念進行假立的,但是,這種假立符合實際道理。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的的確確,柱子是刹那刹那無常的東西,它也是所作的東西,而且這兩者在柱子的本體上是不可分割的。雖然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在外境當中不存在,只是心的一種假立;但是,這樣的假立是符合外境的。

  還有一種假立不符合實際道理。它是什麼樣的呢?比如:所謂的柱子,我們承許它是常有的,它是非所作的;或者它是石女的兒子,它是瓶子的本體,它是其它麥克風的本體,等等。在名言當中,這種假立也是不合理的。

  既然假立分兩種,一種假立符合事物的事實,而另一種不符合;那我們所謂的同體相屬,指的是哪一種呢?指的是前一者。也就是說,符合實際道理的這種關系稱之爲同體相屬。這種同體相屬,我們前面也再叁再四地講過,是怎樣講的呢?從事物本體的角度來講,所作、無常、柱子叁者,應該說互相毫無相幹,沒有任何關系。但是,憑我們分別念來進行判斷的時候,它們之間有不可分割的一種關系,在腦海中有這樣一種同性相屬的概念,並加上了這樣一種名稱。這種命名,與我們把石女的兒子、兔角、柱子叁者結合起來命名,完全不相同。如果這叁者是同性相屬,那世間當中,這也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種說法。

  那符合實際道理和不符合實際道理的兩種假立,分別有什麼功過呢?符合實際道理的這種法,依靠它能獲得照了境。什麼意思呢?如我們說柱子是無常的,柱子是所作的,依靠這種概念和說法,實際上也能真正得到,柱子是無常和所作的這種本體。如果不符合實際道理,我們說柱子是石女的兒子,那依靠柱子能不能得到石女的兒子呢?或者依靠石女的兒子能不能得到柱子呢?絕對不可能的。因此,符合實際道理的這種途徑,可以獲得它的真正自相;而不符合實際道理的這種途徑,根本不能得到所需求的事物自相。

  我們學習因明,大家一定要了解,在本論當中,薩迦班智達完全總結了《因明七論》的所有要訣。昨前天有些道友給我這樣說:請你老人家,一定要翻譯麥彭仁波切的《釋量論大疏》,我們大家都覺得,這部論典非常好。當然,肯定非常好。但我想,如果我們真的學得比較精通,所有因明七論的竅訣,全部在《量理寶藏論》當中。如果你完整學習了《因明七論》,就會知道:大多數的內容,都包括在《量理寶藏論》當中。因此,大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管是對論典,還是對作者,應該有不共的信心吧!作者本來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們通過學習這樣的論典,也的的確確會感受到,文殊菩薩化身的稱呼名副其實。應該會有這種定解,會有這種信心。

  在這裏,大家一定要知道。所作和無常在外境當中成立一體,但這種一體並不是說反體法,這個很重要。如果是反體法成爲一體,那就不合理。然後,心中呈現的所作和無常,應該說是他體;但是,這種他體並不是實體法。如果按照因明前派的觀點,就會認爲:所作和無常在本體上是一體,是反體法的一體。但是,這種反體法以他體的方式,在事物的本體上具足是不可能的。從實體的角度來講,它們是不可分割的。而反體的法,應該是可以分開的,一個法可以分很多,這就是遣余的特征。因此,你們這樣的分法,只不過在分別念面前可以這樣成立;在外境的自相上,應該說是沒有的。這樣以後,我們就會深深地認識到:一品和二品裏面,主要講外境和心識;叁品、四品、五品到現在的六品,在這幾品之中,所講的總相和別相也好,或者說能诠所诠,建立遣余,以及現在…

《第叁十叁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第叁十四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