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量理寶藏論》第二品分別有境,也即分別心識,觀察心識的道理,現在抉擇非量識中建立自宗。
建立自宗分叁:一、非量總法相;二、數目之分攝;叁:各自之安立。
各自安立分叁:一、不悟識;二:顛倒識;叁、猶豫識。
今天講顛倒識的法相和分類。
執彼即有非彼害,乃顛倒識分爲二,
分別以及無分別,彼一一分共五類。
首先講顛倒識的法相,取對境本身卻有反方面量的違害,這種識叫顛倒識。舉例說明:有人執著外境的瓶子是常有的,這種常有的執著存在正量的違害,這就是顛倒識。
顛倒識與不悟識有些差別,不悟識是沒有如理如實地了知對境的真相;顛倒識不但沒有了解對境的真相,而且還在反方面理解它的本體,如是會存在現量或比量的違害。所以千萬不能承認由顛倒識得出的結論,否則在正理面前會有妨害。
在《中觀四百論》中講到,凡夫人有四種顛倒:無常執著爲常有、不淨的事物執著爲清淨, 苦執著爲樂, 無我執著爲有我。這就是中觀當中所謂的四種顛倒,它們都是沒有了解對境的真相,反而執著反方面的另一本體,如是而有正量的違害;當然,因明當中也是這樣承認的。
顛倒識與邪見的含義基本上相同。比如說,本來世間中的因果、叁寶的加持、前世後世等世間正理是存在的,可是有些人因爲自己的俱生智慧不圓滿,或者依靠外道宗派的遍計執著産生了邪見,把真相執著爲相反的事物,即認爲因果、叁寶、前後世等不存在,無常執爲常有、不淨執爲清淨等,這些都是顛倒識。因此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自相續中決不能讓顛倒識有立足之地,因爲如果有了顛倒識,那不但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反而會被錯覺染汙自相續。
總之,顛倒識的法相就是這樣安立的,而且顛倒識一定有正理的違害;而不悟識是從另一個方面去執著,但並沒有正量的違害。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必須了解,一方面猶豫識、顛倒識和不悟識有各自反體不同的法相;另一方面它們也有共同點,正如昨天所講的那樣,從不能了解事物真相的角度來講,這叁個非量是相同的。
然後講顛倒識的分類,它分爲分別和不分別顛倒識兩種。其中分別顛倒識又分叁種:錯亂相分別顛倒識、錯亂時分別顛倒識、錯亂境分別顛倒識。
首先講錯亂相分別顛倒識。
那麼,什麼是錯亂相分別顛倒識呢?對于事物的相,因爲有另一個相似錯亂因而執著爲同樣,這就是錯亂相分別顛倒識。如剛才我上來時,有一個人突然在我面前說:“哎,你回來啦。”我有點尴尬,因爲我們並不認識,這時他自己也有點不好意思:“哦,對不起,我看錯了。”這就是錯亂相分別顛倒識,因爲我與他所認識的人面貌相似,所以當時他就認錯了;還有將花色的繩子看成毒蛇,藍色的陽焰看成清澈的河流,紅色的布看成燃燒的火焰等,我們的分別念從相方面把這個東西執著爲另一個東西,這就是相的錯亂分別顛倒識。
然後講錯亂時分別顛倒識。
比如說今天看見的河流,仍然當作是昨天的河流;或者今天看到的人仍然當作以前的人。因爲有一個相續相似的錯亂因,所以從時間上沒有分開了知,本來現在看到的事物肯定不是以前看到的事物,但卻一直認爲是以前看到的事物,這種心態是錯亂時分別顛倒識。
最後是錯亂境分別顛倒識。
比如說人站在山頂上,山腳下的人感覺他好像站在虛空當中一樣,實際上他不是站在虛空當中;或者說門口上的瓶子看作是屋裏的瓶子,屋子裏的瓶子看成在門口上,這種因位置而産生顛倒錯亂的分別念就是錯亂境分別顛倒識。
在這裏所分析的都是分別念,但是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分別念和無分別念之間的差別,所謂的分別念一定是在當時有一定的執著:“哦,這是什麼東西。”無分別雖然能如理如實地照見對境的一切行相,但是不存在對其進行判斷、分析的意識,就像鏡子顯現外境的影像一樣,根本不評價對方的差別法等,這是無分別念。
當然,衆生的相續如果大概分類,可分爲叁種:相、時間和環境。實際上,有時候在相方面的分析,也可以從本質上分析,如本來柱子的本體是無常,但你卻把它執著爲常有;此處看起來好像也有時間上的差別,因爲在時間上,本來它是無常的東西,但是你卻把它看作常有,這也是一種錯亂的分別念,但是以前因明論典當中並沒有說屬于時間當中。
凡是分別念的顛倒識,基本上可以包括在這叁種分別錯亂當中,這是分別念的錯亂顛倒識。
無分別念的顛倒識有兩種,即根識染汙和意識錯亂的無分別念顛倒識。
首先講根識染汙的無分別念顛倒識。
我們的眼根出現問題時,在虛空當中看見二月或毛發,以及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黃色的海螺等,這些都是根識染汙的無分別念顛倒識。如果你覺得“這是二月”而去執著時,此時已不是根錯亂無分別念顛倒識了,只有未用分別念進行取舍時,在眼前出現的二月,這個境相才是無分別的根識錯亂。《釋量論大疏》中說,幻化師依靠木塊、石子和咒語加持,幻化出的大象和駿馬,此時觀衆的心識也是無分別的錯亂根識,爲什麼呢?因爲在其旁邊根識沒有被染汙的人,則看不見這些幻化的象馬。《大疏》的意思是說,幻化師通過咒語的力量使觀衆的根識受到染汙,從而顯現外境的錯亂相。這樣一來,可能有些人會想:“那我們看電視、電影,這些到底是無分別的根識錯亂,還是真相的事物呢?”按照因明的觀點來講,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圖像等不是無分別的根識錯亂,而是現量見到的。爲什麼說是現量見到呢?因爲通過攝像機等儀器已經把外境拍攝下來了,經過轉換之後,就變成了眼識所見的電視圖像。按照《俱舍論》的觀點,鏡子中的影像實際上是鏡面反射的一種影像,我們通過眼識照見這個影像,這不是無分別的根識錯亂,因爲當時自己的根並未受到染汙,影像也不過是由物質的一種力量幻化而成,然後通過我們的眼根現量照見而已,應該這樣來理解。
當然,無分別的根識錯亂還有很多種,無論哪種根出現錯亂時,都會在外面顯現出一些境相,導致根識出現錯亂。比如說有些人的眼根出現問題,經常會看到外面有鬼或者非人在說話或製造違緣等,這是無分別的眼識錯亂;當我們的身識産生錯覺時,會覺得身上很癢,因此會想,可能有很多小虱子在我身上爬著,其實身體上根本沒有小虱子在咬,這也是一種錯覺。實際上這些都是由根出了問題而導致識錯亂的,余根亦可如此類推,這就是根識染汙的無分別念顛倒識。
然後是意識錯亂的無分別念顛倒識。
一般來講,意識錯亂的無分別念顛倒識指的就是夢中的無分別識。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在夢境中我們的眼等前五根沒有起作用,成了相應根,所以不會現起根識,而那個時候的意識通過無始以來或暫時串習的習氣産生錯亂,從而顯現夢中的各種現象,從現象明顯分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現量,但是它是現量中的相似現量,因爲它完全是由意識錯亂而導致的。
以上講的是無分別的意識錯亂,另外還有一種分別的意識錯亂。比如說你在做夢的時候執著夢中的大象、紅色的火焰和藍色的天空等,《釋量論大疏》中說這種心態是一種意識的錯亂分別,因爲當時它明顯地執著這是此、那是彼等,若有執著即是錯亂的意識分別而不是無分別。當然,有關錯亂分別和錯亂無分別的問題,你們可以看一下《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把密宗和因明的教言相結合而開示的竅訣,尤其是在解釋做夢之時,光明的顯現,以及如何認識光明等教言,非常深奧。當然,這些如果按照因明的觀點來進行解釋則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在講解因明的時候,必須要按照名言的傳統和規矩來進行。那夢中有沒有真實的意識呢?真正的意識是沒有的,爲什麼呢?因爲那個時候,人的六聚識當時都沒有活動,所以按照因明的觀點,夢中的有分別識和無分別識都安立爲錯亂識;當然,按照唯識宗萬法唯心的觀點,夢境也是如幻如夢的顯現,但這與因明在抉擇名言時的情況還是有些不一樣。
以上講了顛倒識的法相和分類,其中分類有分別的顛倒識和無分別的顛倒識,我們在學習任何一部論典時,懂得這個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有時候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哪些識是錯覺,哪些是正確的覺知,所以希望大家在這方面要作詳詳細細地分析。
最後講猶豫識的法相和分類。
執彼複有非彼者,乃猶豫相分二類,
現前猶豫及隱蔽,均衡偏重而執取。
首先講猶豫識的法相,即我們正在執著一個對境的時候,它的這種作用沒有消失的同時,又出現一種認爲不是它的執著,這樣的識叫猶豫識。意思是什麼呢?我執著柱子是無常的同時,也會産生不是無常的懷疑。因明和中觀中經常講,衆生只有一個相續,不可能有兩個心相續,于是有些人會這樣認爲:“那是不是一個人的相續當中同時出現了“既是無常,又是常有”的兩種分別念呢?如果一個人的相續中同時有兩種分別念,那會不會有變成兩個相續的過失?”我們這樣回答,當然不會成爲兩個相續,爲什麼呢?因爲我剛才認爲這根柱子可能是無常的,當時無常這種執著的作用和習氣尚未消失的同時,又産生了另一種想法“可能是常有的”,當時在我的心態當中,這兩種分別念並沒有同…
《第十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