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手足之人,又何異于禽獸?同是人類,同生天地之間,就有天堂地獄之分,以及人鬼畜生之別。何況衆生,自無量劫來,所作善惡業,品級不同,種類各異,依因感果,據業受報,自然六道懸殊,苦樂天淵。
衆生隨著自己所作的善惡業因,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生生世世,不斷在六道輪回中轉世,前世之前,還有數不盡的前世;來生之後的來生,仍然連綿不絕,如是叁世因果循環不息,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征之事實,無論古今中外,對于人死轉世爲人、爲畜、或互爲夫妻眷屬,或受因果報應的紀錄甚多,豈可不信?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此故事正是發生在中國康熙年間,據說:當年中國南京金耕縣,有一養驢之家,其子叁歲,母死,由惡業牽,投生子家爲驢,代負貨物。十六年後,其子用驢負糧食回家,驢已老,不勝負荷重物,走得很慢,子因趕路,鞭驢出血,驢望著兒子,悲泣不已。夜托夢其子說:因生前盜汝父銀叁兩,故死做驢還債。今債已還完,希望勿再使之負荷重物及鞭打。子始知是母投生,而善養其終。
牽豕就屠故事,亦是發生在當時浙江省,黃岩縣,有一屠戶,以殺豬爲業。臨死自割臂肉食,並命其子加一刀,叁年後,子家畜一豬甚肥,決定牽往屠場宰殺,竟牽之不動。後文殊菩薩,示現一人在前,輕呼其生前爲人之名,豬竟隨行,子因知是父親投胎,泣不成聲,即停止殺業,善養肥豬。
近代(一九四八年八月七日)重慶陪都晚報載,貴州通訊一則雲:本月初叁日,貴州修文縣,發生一件果報之事,頗堪尋味。緣修文縣,岩腳鄉,李姓農民,家有妻子,與年方周歲男孩,夫妻視此子若拱壁,每日外出工作,均抱此孩同往,以防發生意外。李某過生日,赴城買母雞一只,返家命妻煨雞,其妻遂將雞洗淨,置于鍋中煮。不久李因田中工作未完,即偕妻往田工作,估計返家時雞必熟,其子因午睡未醒,不便攜往,恐其著涼,隨將棉被蓋在小孩身上,放心而去。剛走不久,同村陳某,因家中走失母雞一只,四處找尋不獲,乃至李家,忽發覺鍋中煮有一母雞,錯認爲己物。李陳素有嫌隙。陳將雞取出,心尚不甘,複施其極殘忍手段,將李某之子,放置鍋內,取雞代之而去。不久李某夫妻返家,床上孩子不見,方感驚異,突見鍋內有異,前往一看,當時魂飛天外。原來二人之獨子,被煮爛于鍋中,皮肉均裂,慘不可睹。二人見狀,痛不欲生,當夜妻即憂病而亡,李某亦自殺死。隔一日,雷電大作,陳某竟被雷擊死。陳某屍旁,死有野貓一只,口內尚有雞毛數根。因此,知謀殺李某之子的凶手,即爲陳某。而食陳某之雞的是野貓。故陳某及野貓均被雷擊(錄自唐湘清著因果報應故事類編)。
當知,因果報應,既通叁世,複通善惡。人由自己所作善惡行爲,將引生未來類似的果報。是以人的正報,容貌好醜、壽命長短,健康好壞;人的依報,貧富貴賤,苦樂懸殊,皆由人宿業或現業所感。故人想富貴,當散播富貴種子,實行布施,種福惜福;人想長壽,必須戒殺放生,仁慈愛物;人想平安,如意吉祥,一定要立品積德,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否則,一方面求神拜佛,希望福壽康甯,平安如意;一方面行爲不檢,無惡不作,不種善因,欲得善果,神佛豈不變爲幫凶?
然則,如何種福?佛說布施就是種福。布施,是將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財物,知識,精神與力量,分布給予其他急需的人。例如:出錢出力,從事社會文化教育工作,作育英才;或隨時隨地,給人知識學問的協助,是法施。出錢出力,建設社會慈善、救濟等福利事業,給人財物的援助,是財施。服務社會,警衛,拯溺,救火……各種社工;或隨時隨地,替人排難解紛,救急扶危,是無畏施。
關于布施的對象,佛經分爲恩田、敬田、悲田、福田等四種,對自己父母師長,給予物質供養,精神安慰,力量支持,執役服勞,是在恩田種福。對叁寶恭敬,禮拜供養,護持正法,盡一切義務,是在敬田種福。對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悲愍同情,以財解困,以智解憂,以力除畏,是在悲田種福。對凡有生命的動物,無論凡夫,或聖人,不管是人類,或畜生,平等施與,平等愛護;或慈心照顧病人,侍奉湯藥,是在福田中種福。等如農夫在田中散播種子,努力耕耘,必有收獲。我們將自己的金錢,學問,愛心,敬心,悲心,散播在恩田,敬田,悲田,福田中,則善因善果,福報無量,是名種福。
有人以爲將自己財物分給別人,自己必遭損失,往往善財難舍;殊不知樂善好施,福報常隨左右。結果愈施愈有,所謂:“施財猶如井中水,一邊吊打一邊盛,叁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檻邊。”
或有人說,貧窮布施難。其實只要有心布施,不一定要大量金錢。如佛在世時,貧女點燈供佛,夜來大風吹不熄,天亮,目連欲熄不能。佛告目連,即使海水暴風,亦不能熄滅此燈。因爲貧女一錢,得來不易,且發心廣大,將因此燈供佛,心光照明,得大智慧,終必成佛。可知布施非關金錢的多少,而是在乎發心的大小。何況除金錢外,家中余物,個人知識,時間,精神,力量,皆可布施。身體器官,生前死後,亦可布施。
或用友善喜悅,含有鼓勵同情的眼睛看人,是好眼施:用歡喜心,和顔悅色,對父母、師長、叁寶、及一切人,是和顔悅色施。常用語言文字,歌頌贊歎別人,不妄言绮語,不惡口罵人,是言辭施。以禮待人,迎送如儀,不生輕慢心,對父母師長,執役代勞,是身施。對人態度誠懇,和藹可親,是心施;對叁寶、父母、師長及一切人讓床讓坐,供給使用,是床座施。以房舍供養一切人,方便遠行者,或以私人住宅,改建道場,供佛安僧,是房舍施。此外,對殘障人士,給予方便協助,或對孤獨老人,無依孤兒,照顧供給,無一不是布施種福。
種福之人,實行方便,廣種福田外,還要惜福,切勿損福。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否則,未富先驕,揮霍無度,不知惜福,結果,福盡壽未盡,晚景淒涼,衣食欠缺,貧病交逼,真是苦不堪言。報章時有報道,老翁跳樓自殺,或老婦自缢身亡,正是壽星公吊頸嫌命長,皆因有壽無福之過。
或有人富甲天下,享用如意,可惜疾病纏身,或英年早喪,此正是有福不能享的慘劇。因此,我們求福,種福,惜福外,還要求壽。然欲想健康長壽,非戒殺放生,多積陰德不可。因爲殺生之因,必招多病短命之報。可惜世人,皆迷信肉類滋補,肉類營養。爲了健康長壽,更爲滿足口腹之欲,不但殺生食肉,還要想出種種殘忍無道的方法,殺害生物。自己要長壽,而奪取其他生物的性命,還要令其難死慘死,太不公平啊!
黃庭堅詩曰:
“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
原是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甘肥爲我須;
莫教閻老斷,自揣應何如。”
耐庵道人詩:
“有命盡貪生,無分人與畜,
最怕是殺烹,最苦是割肉,
擒執未施刀,魂驚氣先窒,
斷喉氣未絕,顛倒叁起伏,
魚鼈無聲類,見死睜兩目,
揮命砧幾間,張口不能哭,
念此恻肺肝,何忍飽口腹。”
何況動物被殺,恐怖憤怒,怨恨痛苦的情緒,往往使細胞産生毒素;人將含有毒素的肉類,吃入口中,藏到體內,日積月累,人體細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而引生各種疾病。還有動物和人類一樣,患有各種疾病,人將生病動物殺食,直接從動物傳染病菌,焉能不病?
即使是最健康動物,被殺死後,體內細胞,立刻開始腐敗,細菌立即成長,所以食肉的人,不但腸胃填滿各種動物屍體,同時吸入大量危害健康的毒素。現代科學已否認肉類滋補的說法,並且證明肉類傳染病菌與毒素,能破壞人的健康,求健康長壽的人,最好戒殺放生,實行素食。
至于平安,亦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環,否則,有福兼有壽,但終日煩煩惱惱,或疾病綿纏,或意外頻生,有福不能享,有壽不能保,何樂之有?古人說:“平安就是福”。可見平安對人的重要,人欲想平安,必須敦品勵行,處處忍讓,切莫貪名,貪利,又貪色,或爭是、爭非、又爭強,以排除人事的困擾與沖擊。
此外,還要宅心仁慈,止惡行善,實行不殺而仁愛,不盜而義利,不邪淫而禮節,不妄語而誠實,不離間而和睦,不惡口而友善,不绮語而警世,不貪欲而好施,不嗔恚而寬恕,不邪見而正信;身口意叁業皆善,則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災人禍,防止意外發生,平安不求自然得。
不過,因果報應之理,既通叁世,則今生行善積德,善果可能報在今生,亦可能報在來世。至于宿世惡業未消。今生雖努力行善,仍不能避免宿世惡業所招惡果。因此有人雖終身行善,仍遭劫難,主要原因是宿業所追,不能幸免,當人力無法抗拒宿業逼害時,唯一辦法,就是敬信叁寶,忏悔業障,求佛菩薩慈悲加被,消除宿業,自可逢凶化吉,遇禍成祥。特別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無論是痛苦,是天災,是人禍,種種不幸或意外發生;不管是求福,求壽,求平安,甚至求富貴,求子女;只要專心誠意,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必然離苦得樂,所求如意。
法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中佛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因爲觀音菩薩,悲心救苦,無處不現身,所以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救人舟。
各位,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何況人的心理,有種種煩惱,人的生理有種種病苦,人的四周,有人際關系的風險;人的環境,有自然界的災害,真是苦惱多端,彷徨無依。當我們身心苦惱之際,最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保證身心輕安,離苦得樂。既…
《湛江市佛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