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P18

  ..續本文上一頁禅法要》,亦稱《小止觀》或《童蒙止觀》。因爲在他看來,「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

  智顗集中論禅的著作是《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其卷五引偈言:「佛說甘露門,名阿那波那,于諸法門中,第一安隱道。」阿那波那即安般禅,在這裏成爲甘露門的唯一代表,所以又名第一安隱道。卷七將《安般守意經》中的十六特勝抽出來,作爲專題進行發揮。又將安般禅名之曰六妙法門:「妙名涅槃,此之妙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門,亦名六妙門」。又說:「菩薩善入六妙門,即能具一切佛法,故六妙門即是摩诃衍(大乘)。」此外,他還專著有《六妙法門》一書,開頭就說:「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叁乘得道之要徑,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爲物軌,示迹若斯,叁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這樣,安般就成了天臺宗指導叁乘正士,開發萬行,通向成道之路的啓蒙門徑,所謂「安那般那,叁世諸佛入道之初門」。

  但智顗還特別指出,所謂安般六事,于凡夫、外道、二乘、菩薩,都可以修行,「解慧不同,是故證涅槃殊製」。這在客觀上反映了安般禅流行和普及的範圍遠遠超過了佛教界。如其中「凡夫鈍根行者,當數息時,唯知從一至十,令心安定,欲望此入禅,受諸快樂」。所謂凡夫,可以包括一切修持呼吸吐納的人。中國自古就傳有吐納之法,並多爲養生家所看重,可謂源遠流長。數息之法與禅那缬合,後來爲道家所吸收,在某些儒士中間相當通行,與近年來被稱爲氣功的健身法,也有許多共同點。當然,在佛教之外的這類修爲,決不會與佛教的目的一樣。智顗所強調的凡夫之修,在于受諸快樂,而且特爲標明,此快樂是于數息中而起魔業,是貪生死的表現。所謂魔業,當指追求神異及其由此形成的身心畸變;斥其貪生死,指妄求生天,或謀求長生之類。智顗在大小《止觀》等著作中,曾再叁提醒行者不要著魔,並列舉了魔事種種,完全可以作爲今天行禅練功者之鑒。

  可以說,天臺宗是繼承和發揚安般禅最力的一個宗派,其影響之深廣,直到近現代還能見其痕迹。蔣維喬先生于一九一四年出版《因是子靜坐法》及其以後的持續發展,就是以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和六妙法門爲基本內容,在社會上曾引起相當的反響。他的著作,還被題名《中國的呼吸習靜養生法——氣功防治法》于一九五五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安般禅從佛教的領域擴大成了中國整體健身、養生學的一部分。

  在唐代諸宗派中,法相宗是偏重教理,不甚看重禅修的一個派別。但其譯傳的瑜伽行派,卻以精于禅觀而知名。在所有的修持中,無不是奢摩他與毘缽舍那並提,其對叁摩地的分類和介紹,也最精細。其中安般禅占有重要地位。《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中專釋「算數修習」,指導修行者如何在數息念中計數,並達到心理安定的方法。它分此算數爲四種:「一者一爲一算數,二爲以二爲一算數,叁者順算數,四者逆算數」。所謂一爲一算數,指數入息爲一,出息爲二,如是輾轉,數至其十;所謂二爲一算數,指入、出息總合數之爲一,依此數至其十;順算數,指從一至十順次計數;逆算數,指自十到一,逆序計算。通過這四種算數的反複練習,做到心無散亂,然後進到勝進算數,即將此四種算數合而爲一,配合入息出息,從一至十,乃至以百爲一而算數之。如此反複,達到極串習,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間,無斷,相續而轉。由此可以産生一種能取的能力,不應再數。這種數息入定之法,在細密的程度上,同《安般守意經》講的十六特勝如出一轍。已故的巨贊法師即在吸取法相宗有關禅學的基礎上,特別發揮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和六妙法門,也是主要用于民衆的健身和醫療。近代以來,佛教救世的思想複興,將佛家禅修改造爲一門有益人們身心健康的事業,應該屬于其中之一。

  注釋:

  (1)見《出叁藏記集

  安玄傳》和〈沙彌十慧句序〉署名。

  (2)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

  (3)〈安般守意經序〉,見《出叁藏記集》卷六。

  (4)《晉書

  王衍傳》記何晏、王弼之說。

  (5)〈安般注序〉,見《出叁藏記集》卷六。

  (6)《世說新語

  文學篇》引注。

  (7)《大乘大義章

  七問法身感應並答》。

  解說

  上述簡要地曆史回顧,大體反映了《安般守意經》的價值,它的思想演化,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軌迹。

  就此經本身言,盡管組織松散,次第紊亂,在細節上不易弄通,但其總體結構和思想特色還是相當清楚的。大體說,上卷著重論述安般禅本身,下卷廣釋叁十七品經,觸及的內容幾乎包括小乘佛教的全部修持。

  安般禅是梵文安那般念(Anapanasmrti)的略稱,新譯作阿那波念,意譯持息念、數息觀等。《安般守意經》將它分爲六個步驟(1),即所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這六個步驟又可分爲兩大部分:即止與觀。數息、相隨的目的在于止,是禅的原始本義。止給觀提供一種特殊心理條件,而觀想的對象及其由此達到的境界、得出的結論,則多種多樣,無窮無盡。作爲一種特定的禅法,《安般守意經》將觀引向還與淨,即通過對佛教教理的思考,滅除五陰穢想,還心以潔淨,而歸于泥洹。

  所謂止,或禅,在這部經典中稱之爲守意,與中國佛教對心、意、念、想等精神作用的認識有直接關系。換句話說,對于心意念想等主觀精神作用的認識,實爲中國人接受禅定這一外來思想的哲學根柢。遠的勿論,就康僧會看來,「心之溢盈無微不浃,恍惚髣髴,出入無間」,盡管不可視聽,但像化生萬物的種子一樣,「一朽乎下,萬生乎上,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叁億意」,因此而支配整個人身,作種種業行,所以必然成爲行道者關注的中心。所以謝敷說:「夫意也者,衆苦之萌基,背正之元本,荒迷放蕩,浪逸無涯,若狂夫之無所麗;愛惡充心,耽昏無節,若夷狄之無君」,如果順其奔流,必然淪于叁界生死,因而必須嚴加守護,令其自反。這就是禅之所以名爲守意的基本原因。

  這些言論是針對心意的消極一面說的。僧叡則特別發明心意的積極功能。他在〈關中出禅經序〉中說:「夫馳心縱想,則情愈滯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則澄鑒朗照而造極彌密。心如水火,擁之聚之則其用彌全,決之散之則其勢彌薄。」心無形故力無上,心力既全,乃能轉昏入明。因此,禅定不但在祛惑防患,而且主要在使思想清明,心力集中,便于充分發揮精神的能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止的原理,對于任何人的正確思惟都是適用的,因而帶有極大的普遍性。

  在佛教的禅法中,最典型的形式是禅那(靜慮)。但如何達到禅那的那種身心安適、甯靜、明智的狀態,禅那本身並沒有說明。安般禅從數到止的方法,則提供了極具體的運作程序。數息是默念十個數字,首先系念于呼吸的次數,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計數與呼吸的聯結上,所謂「系意著息,數一至十,一數不誤,意定在之」。如此行定,經過叁天或七天,可以做到寂無他念,泊然若死,棄十叁億穢念之意,此稱數定。既獲數定,則不再數數,注意力轉移到隨順一吸一呼的氣息上,所謂轉念著隨,意定在隨,由此達到垢濁消滅,心稍清淨,謂之得息。既已得息,注意力再次轉移,集中于鼻頭,此謂之止。據說「得止之行,叁毒、四趣、五陰、六冥諸穢滅矣,昭然心明」,偃以照天,覆以臨土,聰叡聖達,靡不能睹。」

  以上是康僧會在〈安般守意經序〉中的解釋。他稱數定爲一禅,得息爲二禅,得止爲叁禅,總名行寂止意,實現心靖意清。這正是禅的本質規定。他舉例說,假若人處鬧,「馳心放聽,廣采衆音,退宴存思,不識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濁翳其聰也;若自閑處,心思寂寞,側耳靖聽,萬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這段話,正符合禅定的本來意義。當然,《安般守意經》對止的理解決不限于此。止的引伸還在于能控製心意的外向探求,不爲五欲所左右,因而也可以成爲禁欲主義的方便法門。

  由止轉向觀,是修持安般過程的一大轉變。那就是藉止的清明,觀想思惟種種教理,從而得以解脫。按經文本身的說法,觀想的對象及其意向,即是此經下卷所介紹的叁十七品經的範圍。叁十七品經是叁十七道品的古譯,新譯爲叁十七菩提分,乃是對小乘佛教全部修習的總會。其思想傳來中國也很古老,安世高譯有《佛說叁十七品經》,漢魏之際的《牟子理惑論》曾就叁十七品的名數作過答辯。東晉竺昙無蘭注釋〈叁十七品經〉並爲之作序,可見傳播的也相當廣泛。《安般守意經》把它列爲自己的觀法,當然含有以安般統攝全部修習的意思。

  但是,對于此經的诠釋和安般的運用,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頗不相同的側重點。大體說,迄于東晉,它被看重而且發揮最多的一面,是厭世情緒和禁欲主義。康僧會的序言說:「還觀其身,自頭至足,反複微察,內體汙露,森楚毛豎,猶覩膿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亡……攝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還』也。穢欲寂盡,其心無想,謂之『淨』也。」此處釋安般六事中的觀,指的是觀身不淨,亦即二甘露門中的不淨觀。其在四谛中,屬苦谛四行相之一,在叁十七道品中屬四念住的第一念住,同時又是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等著名禅觀的入門處,其核心思想,在令人厭惡人身,從根本上遏製情欲的發生,屬于早期佛教人生觀中的一種最普遍的基調。所謂「還」特規定爲諸陰皆滅,即五陰皆空的意思,是從五陰的和合上對于人我的否定,屬于佛教最基礎的教義之一:康僧會說爲四禅以上的境界,當是四無色定所達到的那種心理狀態。最後的「淨」,此處指其心無…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