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來,漸著重傾向于虛妄無實的空義33,也有針對當時部派佛教的「對治」意義。
【(一)部派佛教論究一一法的自性,而引出「假必依實」、「法性恒住」的思想】
初期的《阿含經》,有prakṛti──本性(也有譯爲自性的),而沒有svabhāva──自性一詞,自性是部派佛教所有的術語。
佛說的一切法──色、心、心所等,佛弟子研求一一名詞的特相──自相,又從相而論究一一法的實質,就稱爲「自性」。這對于經說的解說,明確而不致誤解,是有必要的。但探求實體,終于達到「假必依實」的結論;論到一一法的因果、生滅,關涉到未來、現在、過去時,引出「法性恒住」的思想。
【(二)說一切有部與犢子部系等,主張「叁世實有,法性恒住」】
這是一大系,除說一切有部外,犢子部及其分出的(四)部派34,都是主張一切有自性的。
《大毗婆沙論》說:「謂彼(犢子部)與此(說一切有部)所立義宗,雖多分同而有少異。謂彼部執……補特伽羅體是實有。彼如是等若六若七,與此不同,余多相似」35。
可見這兩大派,起初不過六七義不同而已。這一思想系,在西、北印度36,有廣大的教區,極爲興盛。
這一系以爲:一一法是實有自性的。從未來來現在,從現在入過去,似乎有生滅,有變異,其實,「體實恒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37。
「諸行自性,無有轉變。……謂一切法各住自體。……有轉變者,謂有爲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38。
這是以一一(有爲)法爲本來如此的:現在是這樣,(未生時)未來也是這樣,(已滅)過去也還是這樣。所以說:「叁世實有,法性恒住」。
恒,是在時間(叁世)流中,始終是沒有增減,沒有變異的。
佛說從因緣生,並非說法自性──自體有生滅、變異,只是因緣和合時,作用的現起與滅失,說有說無而已。
有爲生滅法有自性,不生滅的無爲法,也是實有自性的。
【(叁)南印度大衆部系中的安達羅派,主張「一切法有,叁世各住自位」】
這一類思想,在南印度大衆部系中的安達羅派(共有四部)39,以爲:「一切法有,叁世各住自位」40;「一切法自性決定」41。
雖不能充分了解他們的法義,但顯然與說一切有部有同樣的意趣。
【(四)龍樹的立場:破斥自性有,專依無自性明空性】
龍樹專依緣起的無自性說空,可說是破斥當時盛行的「自性有」者,處于完全相反的立場。42
六、龍樹之論義與其他學派之類似看法及其根本差異(p.249~p.252)
世間的理論,每每敵體相反的,卻有類似的意見。
【(一)「空性」與「自性有」】
如《大智度論》卷32說:
「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
各各相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法,各自有相。
實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破。……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地之實相[性]。一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爲如。」43
「一一法有九種:一者,有體;二者,各各有法;……
知此法各各有體、法具足,是名世間下如。
知此九法終歸變異盡滅,是名中如。……
是法非有非無,非生非滅;滅諸觀法,究竟清淨,是名上如」。44
如──真如,是表示如此如此,無二無異的。這一名詞,可通于幾方面的。
初段文、分爲二:
(1)堅等一一法性,是一直如此,不舍自性的,所以世間堅等性,也可以名爲如。
(2)推求一一法的實性不可得,「其實皆空」,空是如如不異(並不是一)的,是一切法的實性,這也名爲如。
第二段文,分「如」爲叁類:
(1)下如,是一切法堅等自性。
(2)中如,是無常等共相。
(3)上如,就是實性──空,非生滅、非有無。
從這段論文,可看出一般的「自性有」,與「空性」有類似處。
依說一切有者說:一一法自性恒住,不增不減,非生非滅;
以因緣起用,所以說生說滅,說有說無。
依龍樹論說:空性是一切法的實性,也可名爲(勝義)自性45。空性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的;
依因緣力,而說爲生滅有無。
這不是有些類似嗎?當然這是根本不同的。
一切有者的一一法自性,是自有而無限差別的;無限差別的自性,彼此間不能說有什麼關系;法自性是這樣的,又依法作用說變異,不免矛盾!
龍樹的緣起即空性,是超越數量的,超越數量的空性,不礙一切。空無自性,非別別的存在,所以可說依緣而不一不異,成立一切法。
這是徹底相反的,然通過無自性空的緣起法,是叁世一如的,如幻(這是譬喻)的叁世一切有者。
【(二)《中論》之「受假」與犢子部的「不可說我」】
〔龍樹論:〕緣起無自性的有,不但一切法有,我也是〔如幻〕有的。
說一切有部說:法是自性有,補特伽羅[數取趣]是假有。
犢子部說:法是自性有,不可說我是受假,也是有的。
〔龍樹論所說〕似乎更近于犢子部系。因此聯想到:《中論》〈觀本住品〉,是破婆私弗多羅──犢子部的46。
〈觀叁相品〉破生生、住住、滅滅時,破說一切有部47。
而《般若燈論》說:犢子部執一法起時,「總有十五法起」48,也是破犢子部的。
特別是:說一切有部說法有我無,所以論究法義,不立作者、受者,也就不用破斥。
《中論》一再的破「者」,如「見者」,「聞者」,「染者」,「作者」,「受者」,「去者」,「合者」,這都是遮破實有我的。犢子部說:「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衆[蘊]和合有人[補特伽羅]法」49;《中論》徹底的破斥了他,成立無自性的緣起有的我、法,如說:「因業有作者,因作者有業,成業義如是,更無有余事」50。
從《中論》立「受假」51,成立無自性的我、法來說,與犢子部52相反,而卻又非常相似的。
【(叁)有部之「虛空無爲」對《中論》「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之啓發】
1、有部立「虛空無爲」:爲物質存在與活動的依處。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5說:
「虛空非色……無見……無對……無漏……無爲。53……
若無虛空,一切有物應無容處;……應一切處皆有障礙。」54
說一切有部等所立虛空無爲,是與色法──物質不相障礙的絕對空間;是不生滅的無爲法,不屬于物質,而爲物質存在與活動的依處。
2、《般若經》以虛空喻一切法空。
《般若經》中,每以虛空來比喻一切法空。
3、《中論》:「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般若經》的虛空喻以外,說一切有部等的虛空無爲,應有重要的啓發性。
經上說一切法空,空性無差別,一切依世俗而假立。然空性對于一切法的成立,似乎沒有關系。如「不壞真際建立諸法」55,「依無住本立一切法」56,也只是依處,如大地在空中一樣。
而虛空無爲,不但是色法的依處,而且是無礙的,所以有色法活動的可能。
以此來喻解空性,不但一切法不離于空性,正因爲空無自性,而一切依緣起,才成爲可能。
所以《中論》的特義,以有(無自性)空義而一切得成,虛空無爲應有啓發性的。
七、爲引導衆生故,以世俗假名說「空」,不應著空見(p.252~p.253)
【(一)一切法不可說,爲引導衆生故佛以方便力分別說】
「性空之空義,是緣起義,非作用空無事之義」57,只是無有自性。
空性也是無自性的,所以《中論》說:「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58?
無自性空,是涅槃異名,在聖智通達中,脫落一切名、相、分別,是一切不可說的。
《般若經》說:「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亦)不可說」59。「是法不可說,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說」60。
不可說而不得不說,依世俗假名說,名爲空(性),名爲真如等,這是不能依名著相的,所以《中論》說:「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61說,但以假名說」62。
一切不可說,爲什麼要說是「空」呢?當然是「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63。
【(二)爲離見而說空,如取著于空,諸佛所不化】
引導衆生的意趣,如《中論》卷2說:
「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64。
這一頌,是依《大寶積經》──「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65而說的。
衆生迷著──無明,根本是我我所見。從《阿含經》以來,無我我所空。薩迦耶見爲一切煩惱的上首,離我我所見,即離一切見而得解脫。
爲了離見而說空,如取著于空,那是如以藥治病,藥又成病,就難以治愈了。
【(叁)空相應是第一相應,不應著空相、語言】
《大智度論》釋「空相應名爲第一相應」66說:
「空,是十方諸佛深奧之藏,唯一涅槃門,更無余門能破諸邪見戲論。是(空)相應,不可壞,不可破,是故名爲第一」67。
由于解釋《般若經》,當然會著眼于脫落名相的空義,《大智度論》一再的說:
「法空中,亦無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難(一切皆無)。是法空,諸佛以憐憫心,爲斷愛結、除邪見故說。」68
「欲令衆生得此畢竟空,遠離著心。畢竟空但爲破著心故說,非是實空。」69
「如執事比丘高聲舉手唱言:衆皆寂靜!是爲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雖說…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節 空性——無自性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