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76。
「五陰常相續,猶如燈火炎」77。
緣起的世間法,如幻、如化;出世的涅槃,「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爲涅槃」78,也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成立。
說到如來,是「我」那樣的五種求不可得,而也不能說是沒有的,所以說:「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79。
總之,如來與涅槃,從緣起的「八不」說,是絕諸戲論而不可說的:「如來性空中,思惟亦不可(非世俗的思辯可及)……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80;「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81。
如從八不的緣起說,那如來與涅槃,都如幻、如化而可說了,這就符合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所說:「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于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82
注解
^1 《空之探究》p.243 ~ p.244:龍樹尊重釋迦的本教,將《般若》的「一切法空」,安立于中道的緣起說,而說:「衆因緣生法[緣起],我(等)說即是空」性。緣起即空,所以說:「不離于生死,而別有涅槃」。同時,迷即空的緣起而生死集,悟緣起即空而生死滅;生死與涅槃,都依緣起而成立。緣起即空,爲龍樹《中論》的精要所在。闡發《阿含經》中(依中道說)的緣起深義,善巧的貫通了聲聞與大乘,爲後代的學者所尊重。
^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40b1~8)。
^3 《空之探究》第叁章第六節〈空之雙關意義〉p.178:「空與無所有,是顯示如實相的,也用來表示虛妄性,所以說有雙關的意義。……虛诳不實這一類術語的更多應用,意味著般若法門,不只是深法相的體悟,而要觀破世俗的虛妄,從而脫落名相以契入如實相。」
^4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0:「須菩提!癡空不可盡故,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行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識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名色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六處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六觸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受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愛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取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有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生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老、死、憂、悲、苦、惱空不可盡故,菩薩般若波羅蜜應生。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應生。須菩提!十二因緣,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邊顛倒。坐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诃薩,以虛空不可盡法,行般若波羅蜜觀十二因緣,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正8,364b10-27)
(2)《大智度論》卷80:「如佛自說,叁世諸佛用般若波羅蜜得道,般若故不盡:已不盡,今不盡,當不盡。是故我今但問不盡義。佛答:如虛空不盡故,般若亦不盡。如虛空無有法,但有名字,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般若波羅蜜如虛空無所有故不可盡,雲何菩薩能生是般若波羅蜜?能生者,菩薩雲何心中生能行、能得?佛答:色無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若色有生必有盡,以無生故亦無盡。色真相即是般若波羅蜜相,是故說色不可盡,般若波羅蜜亦不可盡。受、想、行、識,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複次,應生般若者,無明虛空不可盡故。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何以故?若法從因緣和合生,是法無有定性;若法無定性,即是畢竟空寂滅相;離二邊故,假名爲中道。是故說十二因緣如虛空無法故不盡。癡亦從因緣和合生,故無自相,無自相故,畢竟空如虛空。複次,因緣生故無實,如經中說:因眼、緣色、生觸念,觸念從癡生。觸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亦不從十方叁世來,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無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爲癡。是故癡相、智慧相無異,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癡。是故癡實相畢竟清淨,如虛空無生無滅。是故說得是觀故,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名般若波羅蜜。」(大正25,621c23-622a26)
^5 《增壹阿含經》卷7〈有無品第15〉(10經)(大正2,578a5~6);《中阿含經》卷58(211)《大拘絺羅經》:「尊者大拘絺羅答曰:二因二緣而生正見。雲何爲二?一者從他聞,二者內自思惟,是謂二因二緣而生正見。」(大正1,791a1-3)
^6 《雜阿含經》卷2〈57經〉:「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爲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無常,有爲,心緣起法;彼觸、受、愛,行,亦無常,有爲,心緣起法。」(大正2,14a13-21)另參見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71 ~ p.172。
^7另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68。
^8
(1)《發趣論》:「1、因緣,2、所緣緣,3、增上緣,4、無間緣,5、等無間緣,6、俱生緣,互相緣,8、依止緣,9、親依止緣,10、前生緣,11、後生緣,12、修習緣,13、業緣,14、異熟緣,15、食緣,16、根緣,17、靜慮緣,18、道緣,19、相應緣,20、不相應緣,21、有緣,22、無有緣,23、離去緣,24、不去緣。」(漢譯南傳,第54冊,p.1;日譯南傳,第50冊,p.1)。參見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443~p.444。
(2)另參見《清淨道論》(漢譯南傳,第69冊,p.168),(日譯南傳,第64冊,p.180~ p.192)。
(3)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443。
^9
《舍利弗阿毗昙論》25卷〈緒分遍品第一〉:「十緣:謂1、因緣,2、無間緣,3、境界緣,4、依緣,5、業緣,6、報緣,7、起緣,8、異緣,9、相續緣,10、增上緣。」(大正28,679 b8~9)。
參見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439~p.445,第九章第二節第叁項《舍利弗阿毗昙論》〈十緣說〉:「說一切有部的《發智論》主,四緣以外,別立六因說,有人懷疑他有無根據。審細的研究起來,六因與四緣的總和,實與本論的十緣相近。本論說十緣,也可稱爲十因,這才說一切有部與上座分別說系的因緣說,開始分流了。」
^10
(1)《阿毗達磨發智論》卷1:「有六因:謂相應因、俱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能作因。」(大正26,920c5~8)
(2) 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參見《阿毗達磨發智論》卷3(大正26,933b)《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5:「有四緣: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大正26,712b12-13)
^11 《般若燈論釋》卷1:「如大衆部亦作是言:『先生、無有等諸緣』。」(大正30,55a2~3)。
^1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55:「應觀因緣無限量故隨順般若波羅蜜多,應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限量故隨順般若波羅蜜多。」(大正7,860a16~18)。
^13
(1)《中論》卷1:「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大正30,2 b29-c1)
(2)《大智度論》卷49:「一切有爲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大正25,296 b12~13)。
^14
《雜阿含經》卷12〈29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雲何爲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雲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谛、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于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于當來世爲有,爲無,雲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雲何有?此爲前誰?終當雲何之?此衆生從何來?于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系,謂說我見所系,說衆生見所系,說壽命見所系,忌諱吉慶見所系,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于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2,84 b12~ c10)。
另參見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4 ~ p.35。
^15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4。
^16 《雜阿含經》卷…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節 緣起——八不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