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P2

  ..续本文上一页只是这样的一点而已!

  

  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缘起(p.224)

  龙树以缘起显示中道,肯定的表示缘起法为超胜世间,能得涅槃解脱的正法,如《中论》卷3,〈观法品第十八〉(大正30,24a9~12)说: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39」。

  

  从缘所生的,是果法,果法不即是因(不一),也不异于因(不异)。果法并不等于因,所以不是常的;但果不离因,有相依不离的关系,所以也就不断。

  

  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是一切法的如实相。约教法说,那是如来教化众生,能得甘露味──涅槃解脱味的不二法门。

  

  依缘起法说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是《阿含经》所说的。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龙树把握这缘起深义,阐明八不的缘起,成为后人所推崇的中观派。

  

  七、缘起的意义(p.224~p.226)

  【(一)佛的缘起说通于集与灭(p.224~p.225)】

  佛说的缘起,是「诸说中第一」,不共世间(外道等)学的。但佛教在部派分化中,虽一致的宣说缘起,却不免着相推求,缘起的定义,也就异说纷纭了。大都着重依缘而生起,忽略依缘而灭无。不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固然是缘起;而「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还是缘起。《杂阿含经》正是这样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40。佛的缘起说,是通于集与灭的。

  

  【(二)佛教界对「缘起」字义的解释(p.225~p.226)】

  这不妨略论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意义。缘起是佛法特有的术语,应该有他的原始意义。但原义到底是什么?由于「一字界中有多义故」,后人都照着自宗的思想,作出不同的解说。佛教界缘起「字义」的论辩,其实是对佛法见解不同的表示。

  

  如《大毗婆沙论》师,列举了不同的五说41,却没有评定谁是正义。

  世亲《俱舍论》的正义是:「由此有法,至于缘已,和合升起,是缘起义」。又举异说:「种种缘和合已,令诸行法聚集升起,是缘起义」42。依称友的论疏,异说是经部师室利罗多所说。43

  《顺正理论》的正义是:「缘现已合,有法升起,是缘起义。」44

  清辨的《般若灯论》说:「种种因缘和合(至•会)得起,故名缘起。」45

  《中论》的月称释《明显句论》46,与世亲《俱舍论》说相同。

  觉音的《清净道论》,也有对缘起的解说。47

  鸠摩罗什早期传来我国的龙树学,缘起的字义,极可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起」。如著名的「空假中偈」48,原语缘起,译作「众缘所生法」49(罗什每译作「因缘生法」)。在《大智度论》中,「众缘和合假称」50;「众法和合故假名」51;「因缘和合生」52,更是到处宣说。「众缘和合生」,似乎与《般若灯论》说相近。

  印顺法师对缘起的阐释(p.226)

  (1)其实,文字是世俗法,含义有随时随地的变化可能。龙树的「缘起」字义,是探求原始的字义而说?还是可能受到当时当地思想的影响?或参综一般的意见,而表达自己对佛说「缘起」的见解呢?我以为,论究龙树的缘起,从缘起的字义中去探讨,是徒劳的。

  (2)从龙树论去理解,龙树学是八不中道的缘起论。中道的缘起说,不落两边,是《阿含》所固有的。通过从部派以来,经大乘《般若》而大成的──「空性」、「假名」的思想开展,到龙树而充分显示即空、即假的缘起如实义(所以名为《中论》)。

  (3)一切是缘起的:依缘起而世间集,依缘起而世间灭。《相应部》说:缘起「是法定、法确立(住),即相依性」53。相依性(idappaccayatā),或译「缘性」,「依缘性」。《杂阿含经》与之相当的,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54。界(dhātu)也是因义,与「依缘性」相当。

  所以如通泛的说,缘起是「依缘性」。一切是缘起的,即一切依缘而施设。

  

  八、龙树依《阿含经》的八不缘起遮破种种异执(p.226~p.227)

  【(一)《中论》遮破外道与部派佛教】

  《中论》等遮破外道,更广破当时的部派佛教,这因为当时佛教部派,都说缘起而不见缘起的如实义,不免落于二边。

  

  【(二)近代学者的研究盲点】

  近代的学者,从梵、藏本《中论》等去研究,也有相当的成就,但总是以世间学的立场来论究,着重于论破的方法──逻辑、辨证法,以为龙树学如何如何。

  

  不知龙树学只是阐明佛说的缘起,继承《阿含》经中,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有不无)的缘起;由于经过长期的思想开展,说得更简要、充分、深入而已。

  

  【(三)举经证说明龙树学是继承《阿含经》,阐明佛说的缘起】

  1、破四作(四生)

  

  如《杂阿含经》,否定外道的自作、他作、自他共作、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四作,而说「从缘起生」55。

  《中论》的〈观苦品〉,就是对四作的分别论破56。

  一切法从缘起生,所以〈观(因)缘品〉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57《中论》归结于无生,也就是缘生,如《无热恼请问经》说:「若从缘生即无生」58。

  

  2、破有见、无见等四种执

  

  (1)又如有与无二见,《中论》〈观有无品〉59,是引《删陀迦旃延经》60而加以破斥的。

  (2)〈观涅槃品〉也遮破涅槃是有、是无:「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61。

  但世人又执涅槃是亦有亦无,或说是非有非无,所以又进一步遮破,而破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四执。

  3、例破有边,无边等四句

  

  其实,遮破四句,是《阿含经》62旧有的,如: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去,不去,亦去亦不去,非去非不去;我有色,我无色,我亦有色亦无色,我非有色非无色。

  种种四句,无非依语言,思想的相对性,展转推论而成立。

  

  4、破即蕴我、离蕴我等

  

  又如〈观如来品〉说:「非阴非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63

  观我(我与如来,在世俗言说中,有共同义64)与五阴,「不即、不离、不相在」,是《杂阿含经》65一再说到的。即阴非我,离阴非我,这是一、异──根本的二边;不相在是我不在阴中,阴不在我中。

  这四句,如约五阴分别,就是二十句我我所见。

  由于世人的展转起执,《中论》又加「我(如来)不有阴」,成为五门推求66。到月称时代,大抵异说更多,所以又增多到七门推求67。

  

  九、从「不即不离、如幻如化」来理解缘起的深义(p.228~p.230)

  【(一)「不即不离」的缘起】

  1、有、无;生、灭

  

  缘起,依「依缘性」而明法的有、无、生、灭。

  「有」是存在的,「无」是不存在,这是约法体说的。

  从无而有名为「生」,从有而无名为「灭」(也是从未来到现在名「生」,从现在入过去名「灭」),生与灭是时间流中的法相。

  缘起法的有与生,无与灭,都是「此故彼」的,也就是依于众缘而如此的。「此故彼」,所以不即不离,《中论》等的遮破,只是以此法则而应用于一切。

  一般的解说佛法,每意解为别别的一切法,再来说缘起,说相依,这都不合于佛说缘起的正义,所以一一的加以遮破。

  

  2、随俗说相对法(有与无,生与灭,因与果,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等)

  

  随世俗说法,不能不说相对的,如有与无,生与灭,因与果,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等。

  

  佛及佛弟子的说法,有种种相对的二法,如相与可相,见与可见,然(燃)与可然,作与所作,染与可染,缚与可缚等。

  如人法相对,有去与去者(来与住例此),见与见者,染与染者,作与作者,受与受者,着与著者。

  也有三事并举的,如见、可见、见者等。

  

  这些问题,一般人别别的取着,所以不符缘起而触处难通。《中论》等依不即不离的缘起义,或约先后,或约同时,一一的加以遮破。遮破一切不可得,也就成立缘起的一切,如〈观四谛品〉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68。

  

  【(二)不能依世俗常谈去理解「有无,生灭」,而应从「如幻如化」去理解「不生、不灭」等八不缘起】

  「观十二因缘品」69,说明苦阴[蕴]的集与灭外,《中论》又这样说:

  

  「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70。

  「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71。

  「今我不离受,亦不即是受,非无受、非无,此即决定义」72。

  「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73。

  《中论》所显示的、成立的一切法,是缘起的,不能依世俗常谈去理解,而是「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缘起,也就是要从即空而如幻、如化的去理解缘起法,如《中论》说:

  

  「如幻亦如梦,如干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74。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响」75。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梦,如干闼婆城。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净与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