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76。
「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炎」77。
缘起的世间法,如幻、如化;出世的涅槃,「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78,也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成立。
说到如来,是「我」那样的五种求不可得,而也不能说是没有的,所以说:「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79。
总之,如来与涅槃,从缘起的「八不」说,是绝诸戏论而不可说的:「如来性空中,思惟亦不可(非世俗的思辩可及)……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80;「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81。
如从八不的缘起说,那如来与涅槃,都如幻、如化而可说了,这就符合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82
注解
^1 《空之探究》p.243 ~ p.244:龙树尊重释迦的本教,将《般若》的「一切法空」,安立于中道的缘起说,而说:「众因缘生法[缘起],我(等)说即是空」性。缘起即空,所以说:「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同时,迷即空的缘起而生死集,悟缘起即空而生死灭;生死与涅槃,都依缘起而成立。缘起即空,为龙树《中论》的精要所在。阐发《阿含经》中(依中道说)的缘起深义,善巧的贯通了声闻与大乘,为后代的学者所尊重。
^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b1~8)。
^3 《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六节〈空之双关意义〉p.178:「空与无所有,是显示如实相的,也用来表示虚妄性,所以说有双关的意义。……虚诳不实这一类术语的更多应用,意味着般若法门,不只是深法相的体悟,而要观破世俗的虚妄,从而脱落名相以契入如实相。」
^4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0:「须菩提!痴空不可尽故,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应生;行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识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名色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六处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六触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受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爱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取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有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生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老、死、忧、悲、苦、恼空不可尽故,菩萨般若波罗蜜应生。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应生。须菩提!十二因缘,是独菩萨法,能除诸边颠倒。坐道场时,应如是观,当得一切种智。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虚空不可尽法,行般若波罗蜜观十二因缘,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8,364b10-27)
(2)《大智度论》卷80:「如佛自说,三世诸佛用般若波罗蜜得道,般若故不尽:已不尽,今不尽,当不尽。是故我今但问不尽义。佛答:如虚空不尽故,般若亦不尽。如虚空无有法,但有名字,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般若波罗蜜如虚空无所有故不可尽,云何菩萨能生是般若波罗蜜?能生者,菩萨云何心中生能行、能得?佛答:色无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若色有生必有尽,以无生故亦无尽。色真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相,是故说色不可尽,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尽。受、想、行、识,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复次,应生般若者,无明虚空不可尽故。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何以故?若法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有定性;若法无定性,即是毕竟空寂灭相;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是故说十二因缘如虚空无法故不尽。痴亦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相,无自相故,毕竟空如虚空。复次,因缘生故无实,如经中说:因眼、缘色、生触念,触念从痴生。触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从十方三世来,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无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为痴。是故痴相、智慧相无异,痴实相即是智慧,取着智慧相即是痴。是故痴实相毕竟清净,如虚空无生无灭。是故说得是观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般若波罗蜜。」(大正25,621c23-622a26)
^5 《增壹阿含经》卷7〈有无品第15〉(10经)(大正2,578a5~6);《中阿含经》卷58(211)《大拘絺罗经》:「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二因二缘而生正见。云何为二?一者从他闻,二者内自思惟,是谓二因二缘而生正见。」(大正1,791a1-3)
^6 《杂阿含经》卷2〈57经〉:「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爱,行,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大正2,14a13-21)另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171 ~ p.172。
^7另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68。
^8
(1)《发趣论》:「1、因缘,2、所缘缘,3、增上缘,4、无间缘,5、等无间缘,6、俱生缘,互相缘,8、依止缘,9、亲依止缘,10、前生缘,11、后生缘,12、修习缘,13、业缘,14、异熟缘,15、食缘,16、根缘,17、静虑缘,18、道缘,19、相应缘,20、不相应缘,21、有缘,22、无有缘,23、离去缘,24、不去缘。」(汉译南传,第54册,p.1;日译南传,第50册,p.1)。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443~p.444。
(2)另参见《清净道论》(汉译南传,第69册,p.168),(日译南传,第64册,p.180~ p.192)。
(3)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443。
^9
《舍利弗阿毗昙论》25卷〈绪分遍品第一〉:「十缘:谓1、因缘,2、无间缘,3、境界缘,4、依缘,5、业缘,6、报缘,7、起缘,8、异缘,9、相续缘,10、增上缘。」(大正28,679 b8~9)。
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439~p.445,第九章第二节第三项《舍利弗阿毗昙论》〈十缘说〉:「说一切有部的《发智论》主,四缘以外,别立六因说,有人怀疑他有无根据。审细的研究起来,六因与四缘的总和,实与本论的十缘相近。本论说十缘,也可称为十因,这才说一切有部与上座分别说系的因缘说,开始分流了。」
^10
(1)《阿毗达磨发智论》卷1:「有六因:谓相应因、俱有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能作因。」(大正26,920c5~8)
(2) 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参见《阿毗达磨发智论》卷3(大正26,933b)《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5:「有四缘: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大正26,712b12-13)
^11 《般若灯论释》卷1:「如大众部亦作是言:『先生、无有等诸缘』。」(大正30,55a2~3)。
^1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55:「应观因缘无限量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应观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无限量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大正7,860a16~18)。
^13
(1)《中论》卷1:「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大正30,2 b29-c1)
(2)《大智度论》卷49:「一切有为法皆从四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大正25,296 b12~13)。
^14
《杂阿含经》卷12〈29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2,84 b12~ c10)。
另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4 ~ p.35。
^15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24。
^16 《杂阿含经》卷…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