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P4

  ..续本文上一页12(296经):「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大正2,84b16-17);《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11引经(大正26,505a17~18)。

  ^17

  (1)《相应部》(12)「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p.36)。

  

  (2)《汉译南传.相应部》第14册(p.29)。

  

  ^18《法蕴足论》卷11(大正26,505a20~22)。

  ^19

  (1)《异部宗轮论》卷1(大正49,15c24~27;17a7~10)。

  (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23:

  「或复有执:缘起是无为,如分别论者。问:彼因何故作如是执?答:彼因经故。谓契经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佛自等觉,为他开示乃至广说。故知缘起是无为法。

  

  为止彼宗,显示缘起是有为法,堕三世故。无无为法堕在三世。」(大正27,116 c4~10)。

  

  (3)另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510。

  ^20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2:「云何缘?如佛告诸比丘:我当说缘、缘生法。云何缘?无明缘行。若诸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住彼法界,如来正觉正解已,演说开示分别显现,说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如此法如尔,非不如尔、不异、不异物、常法、实法、法住、法定。」(大正28,,606 b17~22)

  ^21

  (1)《杂阿含经》卷14〈347经〉(大正2,97a3~c7)。

  

  (2)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63。

  

  ^22

  (1)《相应部》(12)「因缘相应」,「不得禅定」作「不得五通」。通是依禅定而发的,所以虽所说各别而大义相合(日译南传13,p.176~p.179)。

  

  (2)《汉译南传.相应部》(14)第一因缘相应,第七大品(70)须尸摩(p.141~p.153)。

  

  ^23《长阿含》卷10(第13经)《大缘方便经》,大正1,60a28-62b27。

  ^24《中阿含经》卷24(第97经)《大因经》,大正1,578b~582b。

  ^25《长部》(第15经)《大缘经》,日译南传7,p.1~p.26。

  ^26参见《杂阿含经》卷2〈57经〉(大正2,14a13-21)。

  ^27 《俱舍论》卷9〈分别世品第三之二〉:「若谓意说有别法体名为缘起,湛然常住。此别意说,理则不然。」(大正29,50b8~9)

  ^28《大毗婆沙论》卷23(大正27,116c11~13)。

  ^29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38 ~ p.39:

  「今依龙树开示的《阿含》中道,应该说:缘起不但是说明现象事相的根本法则,也是说明涅槃实相的根本。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释迦以「缘起为元首」,缘起法可以说明缘生事相,同时也能从此悟入涅槃。

  

  (一)依相依相缘的缘起法而看到世间现象界──生灭,缘起即与缘生相对,缘起即取得「法 性法住法界常住」的性质。

  

  (二)依缘起而看到出世的实相界──不生灭,缘起即与涅槃相对,而缘起即取得生灭的性质。

  

  《阿含》是以缘起为本而阐述此现象与实相的。依《阿含》说:佛陀的正觉,即觉悟缘起,即是「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缘起,即当体摄得(自性涅槃)空寂的缘起性;所以正觉的缘起,实为与缘生对论的。

  

  反之,如与涅槃对论,即偏就缘起生灭说,即摄得──因果生灭的缘起事相。

  

  缘起,相依相缘而本性空寂,所以是生灭,也即是不生灭。释尊直从此迷悟事理的中枢而建立圣教,极其善巧!这样,声闻学者把缘起与缘生,缘起与涅槃,作为完全不同的意义去看,是终不会契证实义的。若能了解缘起的名为空相应缘起;大乘特别发挥空义,亦从此缘起而发挥。以缘起是空相应,所以解悟缘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灭;而缘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缘起而成立。三法印中的无常与涅槃,即可依无我──缘起性空而予以统一。」

  

  ^3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2(大正23,1027c6~7)。

  ^31 《四分律》卷33:「如来说因缘生法,亦说因缘灭法,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若法所因灭,大沙门亦说此义,此是我师说。」(大正22,798c21-23)

  ^32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6:「我师所说,法从缘生,亦从缘灭,一切诸法,空无有主。」(大正22, 110b17-19)

  ^33 《大智度论》卷11:「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大正25,136c4-5)

  ^34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2:「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大正23,1027b21-22)

  ^3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50卷(大正7,831 a20~21)。

  ^36 《佛说大乘稻[卄/干]经》卷1:「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彼复有二,谓外及内。」(大正16,824a6~7)。

  ^37 《十二门论》卷1:「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大正30,159c28~160a1)

  ^38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已灭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生是灭相不?世尊!是灭相。须菩提!于意云何?是灭相法当灭不?不也。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须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大正8,567b7~13)。

  (2)参见《空之探究》p.172 ~ p.173:

  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而有的,那末前灭后生,怎么能相续而善根增长,圆成佛道呢?佛举如灯烧炷的譬喻,以不即不离的意义来说明,这才引起了这一段的问答。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有灭相,这灭相却是不灭的。灭相是不灭的,所以问:那就真如那样的住吗?是真如那样的,却不是常住的。这一段问答,不正是「非常、非灭」吗?……依《般若经》及龙树论意:「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若一切法实皆无常,佛云何说世间无常是名邪见!……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破常颠倒,故说无常。……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0b;卷18,大正25,193a-b)所以,法相是非常非灭,也就是非常非无常的。观一切法非常非灭,不落常无常二边,契会中道的空性。

  

  上文所引如灯烧炷的譬喻,经说是「缘起理趣极为甚深」。甚深缘起是「非常非灭」的缘起,而在十八空中 「非常非灭,本性尔故」,表示了一切法的空性。非常非灭,也就是假名而没有自性的。……可见般若的正观,是通达一切法非常非灭(不落二边)而空的。

  

  ^39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339。

  ^40《杂阿含经》卷2〈53经〉(大正2,12c23~25)。

  ^41 《大毗婆沙论》卷23:「问:何故名缘起?缘起是何义?答:1、待缘而起故名缘起。待何等缘?谓因缘等。2、或有说者:有缘可起故名缘起,谓有性相可从缘起,非无性相,非不可起。3、复有说者:从有缘起故名缘起,谓必有缘,此方得起。4、有作是说:别别缘起故名缘起,谓别别物从别别缘和合而起。5、或复有说:等从缘起故名缘起。」(大正27,117c24~118a2)

  ^42《俱舍论》卷9〈分别世品第三之二〉(大正29,50b17~c16)。

  ^43 参见山口益•舟桥一哉共着《俱舍论之原典解明》所引(p.215)。法藏馆,昭和30年11月1日第1刷发行,昭和62年5月10日第2刷发行。

  ^44《顺正理论》卷25(大正29,481a28~29)。

  ^45《般若灯论释》卷1(大正30,51c26~27)。

  ^46 山口益译注,月称造《中论释》第1卷(p.7):「诸法由因与缘相待生起,是缘起义。」清水弘文堂书房,昭和43年2月25日发行。

  ^47《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156~p.163)。

  ^48 《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正30,33b11-12)

  ^49 《十二门论》卷1:「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大正30,159c26-27)

  ^50《大智度论》卷35:「此菩萨名字,众缘和合假称。」(大正25,318 b21~22)。

  ^51《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18b23)。

  ^52 《大智度论》卷62:「先说一切法从因缘和合生。」(大正25,500 a15~16)。

  ^53

  (1)《相应部》(12)「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p.37)。

  (2)《汉译南传.相应部》第14册(p.29~p.30),第一因缘相应,(20)第十「缘」:

  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及缘生之法,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诸比丘!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