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P5

  ..续本文上一页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缘有而有生。诸比丘!缘取而有有。诸比丘!缘爱而有取。诸比丘!缘受而有爱。诸比丘!缘触而有受。诸比丘!缘六处而有触。诸比丘!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缘行而有识。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相依性。如来证知。此已证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诸比丘!于此有如不虚妄性、不异如性、相依性者,诸比丘!此谓之缘起。

  

  诸比丘!何为缘生之法耶?诸比丘!老死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减法。诸比丘!生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诸比丘!无明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此等谓之缘生法。

  

  ^54

  《杂阿含经》卷12〈296经〉: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大正2,84b13-26)

  

  (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5)

  ^55

  (1)《杂阿含经》卷14〈342经〉:「诸外道出家复问:云何尊者浮弥苦乐自作耶?说言无记。苦乐他作耶?说言无记。苦乐自他作耶?说言无记。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耶?说言无记。今沙门瞿昙说苦乐云何生?尊者浮弥答言诸外道出家: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大正2,93c9~14)。

  

  (2)参见《杂阿含经》卷12〈302经〉(大正2,86a29~b3)。

  

  ^56

  (1)《中论》卷2〈观苦品第12〉: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苦若自作者,则不从缘生,因有此阴故,而有彼阴生。若谓此五阴,异彼五阴者,如是则应言,从他而作苦。若人自作苦,离苦何有人,而谓于彼人,而能自作苦。若苦他人作,而与此人者,若当离于苦,何有此人受。苦若彼人作,持与此人者,离苦何有人,而能授于此。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若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彼无有自体,何有彼作苦?若彼此苦成,应有共作苦。此彼尚无作,何况无因作?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一切外万物,四义亦不成。(大正30,16b21~17a24)。

  

  (2)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222~ p.229。

  

  ^57《中论》卷1〈观因缘品第1〉(大正30,2b6~7)。

  ^58

  (1)《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引经,汉藏教理院刊本,p.49下;福智之声出版社,89年12月第一版七刷,p.448~ p.449。

  

  (2)《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2(大正15,497b3):「缘生彼无生」。

  

  ^59 《中论》卷3〈观有无品第15〉:「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大正30,20b1~2)。参见《空之探究》p.211。

  ^60

  (1)《杂阿含经》卷12〈301经〉:

  「佛告[跳-兆+散]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大正2,85 c20~29)

  (2) 《杂阿含经》卷10(262经):

  「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正2,66c25-67a9)

  (3)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78:

  《杂阿含经》「如来记说」,佛化诜陀迦旃延经,说「真实禅」与「强梁禅」,是以已调伏的良马,没有调伏的劣马,比喻深禅与世俗禅(《杂阿含经》卷33(926经),大正2,235c27~236b11)。……与诜陀迦旃延氏有关的教授,传下来的仅有二则。另一则是佛为诜陀说:离有离无的正见──观世间缘起的集与灭,而不落有无的中道(《杂阿含经》卷12,301经,大正2,85c17-86a3)。车匿(Chanda)知道了无常、苦、无我、涅槃寂灭,而不能领受「一切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阿难为他说「化迦旃延经」,离二边而不落有无的缘起中道,这才证知了正法(《杂阿含经》卷10,262经,大正2,66b~67a)。这是非常著名的教授!龙树《中论》,曾引此经以明离有无的中道(《中论》卷3,大正30,20b)。

  ^61《中论》卷4〈观涅槃品第25〉(大正30,35b14~15)。

  ^62

  (1)《杂阿含经》卷34〈961经〉:佛告婆蹉种出家:「我不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常是则真实,余则虚妄。云何瞿昙作如是见.如是说?世间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有边.无边.边无边.非边非无边、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佛告婆蹉种出家:我不作如是见.如是说,乃至非有非无后死。」(大正2,245c1~8)。

  

  (2)《长阿含经》卷14(21)《梵动经》:「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无想, 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此实余虚。」(大正1,92c16~20)。

  

  ^63《中论》卷4〈观如来品第22〉(大正30,29c10~11)。

  ^64《空之探究》p.99 ~ p.100:

  先尼梵志事,见《杂阿含经》(巴利藏缺)。佛与仙尼的问答,是:色(等五阴)是如来?异(离)色是如来?色中有如来?如来中有色?如来(tathāgata)是我的异名,如如不动而来去生死的如来,不即色,不离色,如来不在色中,色不在如来中──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非是我,异我,不相在」。《论》文所说「不说五众(五阴)即是实,亦不说离五众是实」,「实」就是如来,无实即无如来──我。这是二十句我我所见,而法空说者,依四句不可说是如来,解说为法空。

  ^65

  《杂阿含经》卷2(33经)大正2,7b27-c11: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如实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参见《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138 ~ p.139)

  ^66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观如来品第22〉(p.405~ p.406):

  一、五阴不能说他是如来:假使五阴是如来,五阴是生灭的,如来也就应该是生灭。如来是生灭的,这就犯了无常有为的过失……。二、离了五阴也不可说有如来:假使离了五阴有如来,就不应以五阴相说如来,如来就成为挂空的拟想。……。三、如来不在五阴中:假使说如来在五阴中,那就等于说人住在房子里,灵魂住在身体中。既有能在所在,就成了别体的二法。别体的东西,五阴有生灭,如来没有生灭,还是堕在常过的一边。四、五阴不在如来中:假使如来中有五阴,同样的是别体法,犯有常住过。……。五、五阴不属如来所有:这仍然别体的,但又想象为不是相在,而是有关系,五阴法是如来所有的。假使如来有五阴,那就如人有物,应该明显的有别体可说。然而离了五阴,决难证实如来的存在,所以说「如来不有阴」。

  ^67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48~ p.249:

  月称论师,更增加到以七法观我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