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節 緣起——八不緣起▪P5

  ..續本文上一頁教示宣布,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

  

  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諸比丘!緣有而有生。諸比丘!緣取而有有。諸比丘!緣愛而有取。諸比丘!緣受而有愛。諸比丘!緣觸而有受。諸比丘!緣六處而有觸。諸比丘!緣名色而有六處。諸比丘!緣識而有名色。諸比丘!緣行而有識。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如來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相依性。如來證知。此已證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

  

  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諸比丘!于此有如不虛妄性、不異如性、相依性者,諸比丘!此謂之緣起。

  

  諸比丘!何爲緣生之法耶?諸比丘!老死是無常、有爲、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減法。諸比丘!生是無常、有爲、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 諸比丘!無明是無常、有爲、緣生、滅盡之法、離貪之法、滅法。諸比丘!此等謂之緣生法。

  

  ^54

  《雜阿含經》卷12〈296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雲何爲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雲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谛、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大正2,84b13-26)

  

  (參見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5)

  ^55

  (1)《雜阿含經》卷14〈342經〉:「諸外道出家複問:雲何尊者浮彌苦樂自作耶?說言無記。苦樂他作耶?說言無記。苦樂自他作耶?說言無記。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說言無記。今沙門瞿昙說苦樂雲何生?尊者浮彌答言諸外道出家: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大正2,93c9~14)。

  

  (2)參見《雜阿含經》卷12〈302經〉(大正2,86a29~b3)。

  

  ^56

  (1)《中論》卷2〈觀苦品第12〉:自作及他作,共作無因作,如是說諸苦,于果則不然。苦若自作者,則不從緣生,因有此陰故,而有彼陰生。若謂此五陰,異彼五陰者,如是則應言,從他而作苦。若人自作苦,離苦何有人,而謂于彼人,而能自作苦。若苦他人作,而與此人者,若當離于苦,何有此人受。苦若彼人作,持與此人者,離苦何有人,而能授于此。自作若不成,雲何彼作苦?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若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彼無有自體,何有彼作苦?若彼此苦成,應有共作苦。此彼尚無作,何況無因作?非但說于苦,四種義不成,一切外萬物,四義亦不成。(大正30,16b21~17a24)。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222~ p.229。

  

  ^57《中論》卷1〈觀因緣品第1〉(大正30,2b6~7)。

  ^58

  (1)《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9引經,漢藏教理院刊本,p.49下;福智之聲出版社,89年12月第一版七刷,p.448~ p.449。

  

  (2)《佛說弘道廣顯叁昧經》卷2(大正15,497b3):「緣生彼無生」。

  

  ^59 《中論》卷3〈觀有無品第15〉:「佛能滅有無,如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大正30,20b1~2)。參見《空之探究》p.211。

  ^60

  (1)《雜阿含經》卷12〈301經〉:

  「佛告[跳-兆+散]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爲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系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于二邊說于中道。(大正2,85 c20~29)

  (2) 《雜阿含經》卷10(262經):

  「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正2,66c25-67a9)

  (3)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78:

  《雜阿含經》「如來記說」,佛化诜陀迦旃延經,說「真實禅」與「強梁禅」,是以已調伏的良馬,沒有調伏的劣馬,比喻深禅與世俗禅(《雜阿含經》卷33(926經),大正2,235c27~236b11)。……與诜陀迦旃延氏有關的教授,傳下來的僅有二則。另一則是佛爲诜陀說:離有離無的正見──觀世間緣起的集與滅,而不落有無的中道(《雜阿含經》卷12,301經,大正2,85c17-86a3)。車匿(Chanda)知道了無常、苦、無我、涅槃寂滅,而不能領受「一切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阿難爲他說「化迦旃延經」,離二邊而不落有無的緣起中道,這才證知了正法(《雜阿含經》卷10,262經,大正2,66b~67a)。這是非常著名的教授!龍樹《中論》,曾引此經以明離有無的中道(《中論》卷3,大正30,20b)。

  ^61《中論》卷4〈觀涅槃品第25〉(大正30,35b14~15)。

  ^62

  (1)《雜阿含經》卷34〈961經〉: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是則真實,余則虛妄。雲何瞿昙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大正2,245c1~8)。

  

  (2)《長阿含經》卷14(21)《梵動經》:「諸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論:我此終後生有色無想,此實余虛。有言:我此終後生無色無想,此實余虛。有言:我此終後生有色無色無想, 此實余虛。有言:我此終後生非有色非無色無想,此實余虛。」(大正1,92c16~20)。

  

  ^63《中論》卷4〈觀如來品第22〉(大正30,29c10~11)。

  ^64《空之探究》p.99 ~ p.100:

  先尼梵志事,見《雜阿含經》(巴利藏缺)。佛與仙尼的問答,是:色(等五陰)是如來?異(離)色是如來?色中有如來?如來中有色?如來(tathāgata)是我的異名,如如不動而來去生死的如來,不即色,不離色,如來不在色中,色不在如來中──這就是一般所說的:「非是我,異我,不相在」。《論》文所說「不說五衆(五陰)即是實,亦不說離五衆是實」,「實」就是如來,無實即無如來──我。這是二十句我我所見,而法空說者,依四句不可說是如來,解說爲法空。

  ^65

  《雜阿含經》卷2(33經)大正2,7b27-c11:

  「比丘!于意雲何?色爲是常,爲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是苦,世尊」!「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于中甯見有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比丘!多聞聖弟子,于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參見《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38 ~ p.139)

  ^66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如來品第22〉(p.405~ p.406):

  一、五陰不能說他是如來:假使五陰是如來,五陰是生滅的,如來也就應該是生滅。如來是生滅的,這就犯了無常有爲的過失……。二、離了五陰也不可說有如來:假使離了五陰有如來,就不應以五陰相說如來,如來就成爲挂空的擬想。……。叁、如來不在五陰中:假使說如來在五陰中,那就等于說人住在房子裏,靈魂住在身體中。既有能在所在,就成了別體的二法。別體的東西,五陰有生滅,如來沒有生滅,還是墮在常過的一邊。四、五陰不在如來中:假使如來中有五陰,同樣的是別體法,犯有常住過。……。五、五陰不屬如來所有:這仍然別體的,但又想象爲不是相在,而是有關系,五陰法是如來所有的。假使如來有五陰,那就如人有物,應該明顯的有別體可說。然而離了五陰,決難證實如來的存在,所以說「如來不有陰」。

  ^67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248~ p.249:

  月稱論師,更增加到以七法觀我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節 緣起——八不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