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_《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八節 空與一切法 (p.188~p.194)
一、空與一切法之關系(p.188~p.189)
空與一切法之關系,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38b12-20)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如是學爲學何法?
佛告舍利弗:菩薩如是學于法無所學。何以故?舍利弗!是諸法不爾如凡夫所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今雲何有?
佛言: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凡夫不知),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于二邊不知不見,于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于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1
如凡夫所知的,以爲如何如何的一切法,都是有所取著的;一切法的實相,並不如凡夫所著的那樣。
舍利弗問佛:那末一切法是怎樣的呢?
佛說:一切是無所有而有的,凡夫不知道,以爲是一般所知那樣的,所以說是無明。無明是衆生的根本迷惑,也就是生死流轉的根源。
這一問答,表示了二方面:
一、衆生以爲如是如是有的,是迷執的生死。
二、聖者知一切無所有,是解脫。
這就符合早期的二谛說,如《中論》「青目釋」說: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于世間是實。
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谛,名爲實。2
二谛說,到「中本般若」的「後分」,大大的應用起來。依《般若經》說:
第一義谛──勝義谛是沒有任何差別可說的。
爲了方便說法,不能不說二(相對的),不立二就一切無可說了。3
所以有名相安立的一切法,及不落名相的勝義。
二、勝義的異名(p. 189)
(一)勝義,「下本般若」多依真如(tathatā)立論,也有名爲法性(dharmatā)的,如說:「法性唯一,無二無叁;是性亦非性、非作」4。
「中本般若」的「前分」,「後分」,多稱爲法界(dharma-dhātu)、實際(bhūtakoṭi),也有稱爲法住性的。
(二)在「真如」的十二異名5中,空與無相沒有計算在內,但也一再說到無相,如說:「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6。
空也被稱爲空相,如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7。
叁、一切法皆空(p.189~p.193)
一切法皆空 ── 一切法與空,應怎樣的去如實信解?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03(大正7,14a7~26)說:
〔標宗〕
舍利子!諸色空,彼非色;諸受、想、行、識空,彼非受、想、行、識。
〔明義〕
何以故?舍利子!諸色空,彼非變礙相;諸受空,彼非領納相;諸想空,彼非取像相;諸行空,彼非造作相;諸識空,彼非了別相。何以故?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結成〕(結論)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染不淨,不增不減;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處,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色處、無聲、香、味、觸、法處;無眼界、色界、眼識界,無耳界、聲界、耳識界,無鼻界、香界、鼻識界,無舌界、味界、舌識界,無身界、觸界、身識界,無意界、法界、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滅,乃至無老死愁歎苦憂惱,亦無老死愁歎苦憂惱滅;無苦聖谛、無集、滅、道聖谛;無得、無現觀;無預流、無預流果,無一來、無一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正等覺、無正等覺菩提。
這就是一般最熟悉的:(如《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的教說。這一教說,「中本般若」一再的說到8,而上面所引的,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9最接近,所以引述這段文來解說。
這段文字,明色、受、想、行、識──五蘊空,然後依空明一切法不可得。五蘊,主要是每人(一切衆生)的身心自體,廣義是包含了器世間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可說是一切現象界的分類──五類聚。爲了文字的簡約,且依色蘊來說。
全文可分叁節:標宗,明義,結論。
【(一)標宗】
「諸色空,彼非色」,是標宗。
菩薩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就是「空相應」。爲了要闡明般若波羅蜜照見的空義,所以揭示了「諸色空,彼非色」的宗要。
色是一般所說的物理現象(其他四蘊,是心理現象的分類)。一般所知的色法,是本性空的10;本性空的,也就是非色。這二句,或作:「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11。這是說:色是非色的,所以色是空;色是空的,所以是非色。反複說明,而意義還是相同的。
【(二)明義】
「何以故」下,是明義。
1、諸色空,彼非變礙相
爲什麼「色空非色」呢?「諸色空,彼非變礙相」,約自相空說。
爲什麼知道有這樣那樣的法?
「以相故知」,相是一一法的特征,以不同的相,知不同的法。如「變礙」是色相:「變」是變異;「礙」是物質占有一定的空間,有此就不能有彼。如部派佛教者說:色,分析到最微細的物質點,名爲極微,極微是不可析、不可入的,與古代的原子說相同,不可入就是「礙」。
一般所說的變異與質礙相,大乘法是加以否定的12。沒有變礙的決定相,那怎麼說是色呢?所以,沒有變礙相──相空,也就是空非色了。
2、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3,是進一層的解明空義。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或作「色不離空,空不離色」14。
空是涅槃的異名,〔外人〕或以爲「空與色是相對的,涅槃空是離色、滅色而後空的」。所以〔經〕進一步說:上文的「色空非色」,是本性空。色如幻如化,沒有決定性的相,色相空,所以說「非色」。
沒有決定性的相,宛然似有,當體即空;色與空不是離異的,而是即色明空的。即色是空,就是色的本性空。
般若大乘的特色,是一切法本空,本性清淨,也就是世間(五蘊,生死)即涅槃。如《大智度論》,舉《般若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引《中論》頌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15。這就是「色空彼非色」的進一步說明。
【(叁)結成】
「是諸法空相」以下,是結成。
1、諸法空相
般若法門,從信解一切法空,經柔順忍而無生法忍16,得到與涅槃同一內容的深悟(不過通達而不證入)。般若是聖道的實踐,不是深玄的理論,所以般若相應,只是一切法本性空的觀照,目的是空(性)相的體悟。所以先標「色空非色」(等),再從色(等)相空而明即色是空,然後結歸正宗,而表示一切法空相。
空(性)相,是超越名、相、分別,不落對待,實是不可說的。如《摩诃般若經》說:「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17。所以名爲空相,也只是佛以方便假說而已。
經上提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及非未來等叁世,以表示空相。
2、不生不滅
生是生起,是有;滅是滅去,是無,約法體的存在與不存在說。但空相,不可說是有是無;非先無而後有,也非先有而又後無的;不生不滅,表示了超越有無、生滅的相對性。
3、不垢不淨
垢是雜染,淨是清淨,約法的性質說。空相,本無所謂雜染與清淨的。經上或稱爲清淨,也是佛的方便說,如《大智度論》說:「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18。依方便說,空性也是在纏而不染,出纏而非新得清淨的。所以不垢不淨,超越了染淨的相對性。
4、不增不減增是增多,減是減少,約法的數量說。空性無數無量,所以不增不減,超越了增減的相對性。
5、非未來,非過去,非現在
空性是超越時間相的,所以說「非未來,非過去,非現在」。
6、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谛、十二緣起
「是空不可說」,說空相不生不滅等,還是依超越世俗所作的方便說。空(性)相是這樣的,所以接著說:「是空(相)中無色」等五蘊,無十二處,無十八界,無四谛,無十二緣起。
7、無得、無現觀;無叁乘聖者,無聖果
「無得無現觀」,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現觀是現證智。沒有智,沒有得,所以「無預流,無預流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沒有聲聞乘的四果聖者,及所得的四沙門果。無獨覺聖者,無證得的獨覺菩提;無菩薩(人),無菩薩行;無正等覺(者),無正等覺菩提。叁乘人、法,空性中是不可得的。
這一段文字,與《心經》的主體部分,完全一樣,只是《心經》要簡略些。如「照見五蘊皆空」,到「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與「諸色(等)空,彼非色」,到「空即是受、想、行、識」相當。既然「無智無得」,有智有得的叁乘聖者與聖法,當然也不可得而不妨簡略了。
四、般若道的實踐(p.193)
般若道的實踐,是依一切法而觀爲一切皆空,不離一切而超越一切。如實的體…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八節 空與一切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