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間現見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谛中故。後二谛是勝義谛,諸出世間真實功德,皆入滅道二谛中故。
二、複有說者:于四谛中前叁谛是世俗谛。苦集谛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佛說滅谛如城、如宮、或如彼岸,諸如是等世俗施設滅谛中有,是故滅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勝義谛,世俗施設此中無故。
叁、或有說者:四谛皆是世俗谛攝。前叁谛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道谛亦有諸世俗事,佛以沙門、婆羅門名說道谛故。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勝義谛,空、非我中,諸世俗事絕施設故。
四、評曰:應作是說,四谛皆有世俗、勝義。苦集中有世俗谛者,義如前說。苦谛中有勝義谛者,謂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谛中有勝義谛者,謂因、集、生、緣理。滅谛中有世俗谛者,佛說滅谛如園、如林、如彼岸等;滅谛中有勝義谛者,謂滅、靜、妙、離理。道谛中有世俗谛者,謂佛說道如船筏、如石山、如梯蹬、如臺觀、如花、如水;道谛中有勝義谛者,謂道、如、行、出理。由說四谛皆有世俗、勝義谛故,世俗、勝義俱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虛空、非擇滅亦二谛攝故。(大正27,399c8~400a3)
^5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121〜p.122):
《婆沙》卷七七說有四家的建立二谛,第四家是自宗主張的理事二谛,這與後來《俱舍》、《順正理》所說的不同,其第一家,如論說:「有作是說:于四谛中,前二谛是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間現見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谛中故。後二谛是勝義谛,諸出世間真實功德,皆入滅道二谛中故。(《大毗婆沙論》卷77 ,大正27,399c9~13)
《順正理論》卷五八(大正29,667a8~29),也說到這種主張。這以一般苦集相生的有漏因果爲世俗谛。世俗,含有變遷的、虛僞的意思。「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一切常識所見的世俗事,都是苦、集二谛法,都是變遷虛僞的,所以名爲世俗谛。滅、道二谛,是無漏智所體證的境界,是「諸出世間」的「真實功德」,故是勝義谛。
滅道是真,苦集是妄,所以這二谛是真妄的二谛;苦集是世間,滅道是出世,所以也就是世出世的二谛。它不是婆沙自宗的主張,與傳說「俗妄真實」的說出世部思想相近。《異部宗輪論述記》傳說出世部的主張說:「世間煩惱從顛倒起,此複生業,從業生果;世間諸法既顛倒生,顛倒不實,故世間法但有假名都無實體。出世之法非顛倒起,道及道果,皆是實有。」(唐窺基撰《異部宗輪論述記》卷1,卍續藏83,p.218a13~16)苦集從顛倒起,是虛幻無體的,故是世俗;滅道二谛不從顛倒起,是真實有的,故是勝義;這含有勝義谛是實有,世俗谛是無體的意思。
^6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123〜p.126):
第二家的主張,如論雲:「複有說者,于四谛中前叁谛是世俗谛。……世俗施設滅谛中有,是故滅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勝義谛,世俗施設此中無故。」(《大毗婆沙論》卷77,大正27,399c13~18) 這以是否世俗言義施設來分別二谛,所以不但苦谛集谛是世俗,滅谛經中嘗說它是「如城如宮」,也有世俗施設,還是世俗谛。只有道谛,「世俗施設此中無故」,才是勝義。
《順正理論》卷五八,也說有叁谛世俗、一谛勝義的二谛論,不過它以是否有爲生滅的意義來安立二谛,故說道爲世俗,滅爲勝義。如雲:「有一類言:叁是世俗,有爲皆是亡失法故。」(大正29,665c21~22)
(一)以「道」爲勝義的意涵:
(A)《婆沙》引述的以道爲勝義的二谛論,很有深義。滅谛是依緣起法建立的,就在「此生故彼生」的否定──「此滅故彼滅」上建立的,它只是世俗雜染因果的否定,不是世俗因果系列外別立的,就是經部也不以他爲勝義。道谛則不同,它是在清淨無漏的另一因果系上建立的。所以阿含在說緣起法則是真是實之外,又說八聖道支是古仙人道,也是真實的。
(B)大衆系在「緣起無爲」外又建立道支無爲(法寶著《俱舍論疏》卷1,大正41,470a21~27),因爲它是與有漏雜染對立的另一系統的因果必然理則。
(C)《雜阿含》卷24,638經說,舍利弗般涅槃了,其弟子均頭沙彌取舍利回祇園,阿難看見了非常的悲傷,釋尊安慰他,謂:「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大正2,176c11~13)舍利弗涅槃了,只是有漏因果的身心息滅,不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也滅無;這啓示了「道是勝義」的思想,也就是後來無漏功德常住的思想本源。有漏因果可以否定,而戒定慧等無漏因果,究竟清淨,本來常住,不可取消。
(D)這思想,學派中的大衆系,很有所發揮。如傳說是迦旃延創始的說假部,謂「道不可修,道不可壞」。《宗輪論述記》解釋道:「一得以去,性相常住,無剎那滅,故不可壞。」(唐窺基撰《異部宗輪論述記》卷1,卍續藏83,p.228a6~7)道是本有的,常在的,只要經一種因緣方便,就可以顯發出來,而且顯發後不是剎那歸于滅無的。
(E)南傳《論事》第19品第3、4章,說大衆系案達羅學派的東山住部,主張「沙門果及道是無爲」(漢譯南傳62冊•p.327~p.331),以無漏因的道及無漏果的沙門果,都是常住無爲的。
這些,與此所說的「道是勝義」的見解相同,而且還是真常大乘無漏功德本有常住思想的前身。所不同的,後代的真常論者是綜合了道與滅,不再將滅當作有漏的否定看(經過一切法空的融冶)。這「道是勝義」,是真實常住,雖只有這片言只語,缺乏更多的資料,但已足以窺見它與後期真常大乘教的關系了。他以道谛爲中心,成立無漏功德的實有常住,不以一切法空本性寂滅爲勝義,與後期大乘有宗的不以性空爲了義,是出發于同樣的意境和要求。
(二)以「滅」爲勝義的意涵:
《順正理論》所引述滅爲勝義的二谛論,也很有深意。這家的意思說,有爲生滅的可亡失法是世俗谛;苦集與道,雖有染淨之別,其爲無常亡失法,並無不同(後代有四智菩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參見:《成唯識論》卷10,大正31,56a12~b2)]也是無常生滅的一大主張),所以都是世俗谛。唯滅谛──灰身泯智的涅槃界,才是無爲常住的究竟歸宿,才是勝義;這應是上座系中「見滅得道」的見解。滅谛,就是擇滅無爲,這在有部等認爲是實有,經部等認爲非有,雖有诤論,照《順正理論》卷四七所說的:「如正法中于涅槃體,雖有謂實謂非實異,而同許彼是常是寂故。」(《順正理論》卷47,大正29,607a3~4)滅谛是雜染不複現起,常寂而非變動的,實是大家共認的真理。
(A)從消極方面引發之,經過經部的「無爲無實」,可以達法法皆空的大乘空宗,以遍一切法的空寂理性爲勝義。
(B)從積極方面考察之,它是否定了雜染所開顯的那內在的離言實性,是遍一切一味的妙有真常的空所顯性;經過經部折衷有義而達大乘唯識學的思想。
所以,無論以道爲勝義,以滅爲勝義,都是很有意義的。
^7《性空學探源》(p.126〜p.127):
《婆沙》引述第叁家的二谛論,又把世俗擴大,主張四谛都是世俗,因爲都是世俗施設的。不但滅谛有「如宮如城」的施設安立,就是道谛,經中也以沙門、婆羅門稱之,也用如燈明等形容之。所以四谛都是施設安立的,唯有「法空非我」的理性,才是勝義。論雲:「四谛皆是世俗谛攝。……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勝義谛;空非我中,諸世俗事絕施設故。」(《大毗婆沙論》卷77,大正27,399c18~22)這與空宗的思想相順。「法空非我」,固可作我空與法空兩種解釋,但總相觀之,是一切法空。一切有部說四谛各有四種理性──四谛十六行相,「空、非我」,只是苦谛「苦、空、無常、無我」四行相之二。其實不必如此,有部自宗也認爲唯苦行相局在苦谛,無常已可通叁谛,空無我是可遍通四谛的。所以空無我,是一切法最高級最普遍的理性,不同其余通此不通彼有局限性的理性。
不但大乘,小乘空宗學者也在事相的「安立四谛」外,又建立一個空性遍通的「平等四谛」;這也就是阿含法住智之通達四谛相,與涅槃智之體證遍一切法空寂性的差別。後代以一切法空爲究竟了義的大乘,都與這「法空無我理是勝義谛」的思想有關。
向來傳說大衆系的一說部,「說世出世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宗鏡錄》卷46,大正48,688a18);世法是苦、集二谛,出世法是滅、道二谛,世出世法皆是假名無實,就與四谛皆是世俗施設的意義一樣。所以這第叁家四谛是世俗,法空非我是勝義的二谛論,近于一說部的主張。
^8《性空學探源》(p.127〜p.128):
第四家,《婆沙》自宗的主張說:「評曰:應作是說:四谛皆有世俗、勝義。……苦谛中有勝義谛者,謂苦、非常、空、非我理(余叁谛例此)。」(《大毗婆沙論》卷77,大正27,399c22~24)這說,四谛的事相是世俗,十六行相的四谛理才是勝義。要通達此理,才能證得聖道。此十六行相(理),是殊「勝」智慧所觀的特殊境界──「義」,故曰「勝義谛」。這裏要知道,十六行相是共相,是此法與彼法的共通性;這共通性是不離于差別法,因差別的自相法,而顯出的遍通的理性。所以這婆沙自宗,與上面第叁家意義是很相近的。同以四谛的理性爲勝義;所不同者,第叁家說的是最高…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九節 二谛與一切法空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