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九节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P2

  ..续本文上一页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间现见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谛中故。后二谛是胜义谛,诸出世间真实功德,皆入灭道二谛中故。

  二、复有说者:于四谛中前三谛是世俗谛。苦集谛中有世俗事,义如前说。佛说灭谛如城、如宫、或如彼岸,诸如是等世俗施设灭谛中有,是故灭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胜义谛,世俗施设此中无故。

  三、或有说者:四谛皆是世俗谛摄。前三谛中有世俗事,义如前说。道谛亦有诸世俗事,佛以沙门、婆罗门名说道谛故。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胜义谛,空、非我中,诸世俗事绝施设故。

  四、评曰:应作是说,四谛皆有世俗、胜义。苦集中有世俗谛者,义如前说。苦谛中有胜义谛者,谓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谛中有胜义谛者,谓因、集、生、缘理。灭谛中有世俗谛者,佛说灭谛如园、如林、如彼岸等;灭谛中有胜义谛者,谓灭、静、妙、离理。道谛中有世俗谛者,谓佛说道如船筏、如石山、如梯蹬、如台观、如花、如水;道谛中有胜义谛者,谓道、如、行、出理。由说四谛皆有世俗、胜义谛故,世俗、胜义俱摄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虚空、非择灭亦二谛摄故。(大正27,399c8~400a3)

  ^5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21〜p.122):

  《婆沙》卷七七说有四家的建立二谛,第四家是自宗主张的理事二谛,这与后来《俱舍》、《顺正理》所说的不同,其第一家,如论说:「有作是说:于四谛中,前二谛是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间现见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谛中故。后二谛是胜义谛,诸出世间真实功德,皆入灭道二谛中故。(《大毗婆沙论》卷77 ,大正27,399c9~13)

  

  《顺正理论》卷五八(大正29,667a8~29),也说到这种主张。这以一般苦集相生的有漏因果为世俗谛。世俗,含有变迁的、虚伪的意思。「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一切常识所见的世俗事,都是苦、集二谛法,都是变迁虚伪的,所以名为世俗谛。灭、道二谛,是无漏智所体证的境界,是「诸出世间」的「真实功德」,故是胜义谛。

  

  灭道是真,苦集是妄,所以这二谛是真妄的二谛;苦集是世间,灭道是出世,所以也就是世出世的二谛。它不是婆沙自宗的主张,与传说「俗妄真实」的说出世部思想相近。《异部宗轮论述记》传说出世部的主张说:「世间烦恼从颠倒起,此复生业,从业生果;世间诸法既颠倒生,颠倒不实,故世间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出世之法非颠倒起,道及道果,皆是实有。」(唐窥基撰《异部宗轮论述记》卷1,卍续藏83,p.218a13~16)苦集从颠倒起,是虚幻无体的,故是世俗;灭道二谛不从颠倒起,是真实有的,故是胜义;这含有胜义谛是实有,世俗谛是无体的意思。

  

  ^6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23〜p.126):

  第二家的主张,如论云:「复有说者,于四谛中前三谛是世俗谛。……世俗施设灭谛中有,是故灭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胜义谛,世俗施设此中无故。」(《大毗婆沙论》卷77,大正27,399c13~18) 这以是否世俗言义施设来分别二谛,所以不但苦谛集谛是世俗,灭谛经中尝说它是「如城如宫」,也有世俗施设,还是世俗谛。只有道谛,「世俗施设此中无故」,才是胜义。

  

  《顺正理论》卷五八,也说有三谛世俗、一谛胜义的二谛论,不过它以是否有为生灭的意义来安立二谛,故说道为世俗,灭为胜义。如云:「有一类言:三是世俗,有为皆是亡失法故。」(大正29,665c21~22)

  

  (一)以「道」为胜义的意涵:

  (A)《婆沙》引述的以道为胜义的二谛论,很有深义。灭谛是依缘起法建立的,就在「此生故彼生」的否定──「此灭故彼灭」上建立的,它只是世俗杂染因果的否定,不是世俗因果系列外别立的,就是经部也不以他为胜义。道谛则不同,它是在清净无漏的另一因果系上建立的。所以阿含在说缘起法则是真是实之外,又说八圣道支是古仙人道,也是真实的。

  (B)大众系在「缘起无为」外又建立道支无为(法宝着《俱舍论疏》卷1,大正41,470a21~27),因为它是与有漏杂染对立的另一系统的因果必然理则。

  (C)《杂阿含》卷24,638经说,舍利弗般涅槃了,其弟子均头沙弥取舍利回祇园,阿难看见了非常的悲伤,释尊安慰他,谓:「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大正2,176c11~13)舍利弗涅槃了,只是有漏因果的身心息灭,不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也灭无;这启示了「道是胜义」的思想,也就是后来无漏功德常住的思想本源。有漏因果可以否定,而戒定慧等无漏因果,究竟清净,本来常住,不可取消。

  (D)这思想,学派中的大众系,很有所发挥。如传说是迦旃延创始的说假部,谓「道不可修,道不可坏」。《宗轮论述记》解释道:「一得以去,性相常住,无剎那灭,故不可坏。」(唐窥基撰《异部宗轮论述记》卷1,卍续藏83,p.228a6~7)道是本有的,常在的,只要经一种因缘方便,就可以显发出来,而且显发后不是剎那归于灭无的。

  (E)南传《论事》第19品第3、4章,说大众系案达罗学派的东山住部,主张「沙门果及道是无为」(汉译南传62册•p.327~p.331),以无漏因的道及无漏果的沙门果,都是常住无为的。

  这些,与此所说的「道是胜义」的见解相同,而且还是真常大乘无漏功德本有常住思想的前身。所不同的,后代的真常论者是综合了道与灭,不再将灭当作有漏的否定看(经过一切法空的融冶)。这「道是胜义」,是真实常住,虽只有这片言只语,缺乏更多的资料,但已足以窥见它与后期真常大乘教的关系了。他以道谛为中心,成立无漏功德的实有常住,不以一切法空本性寂灭为胜义,与后期大乘有宗的不以性空为了义,是出发于同样的意境和要求。

  

  (二)以「灭」为胜义的意涵:

  《顺正理论》所引述灭为胜义的二谛论,也很有深意。这家的意思说,有为生灭的可亡失法是世俗谛;苦集与道,虽有染净之别,其为无常亡失法,并无不同(后代有四智菩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参见:《成唯识论》卷10,大正31,56a12~b2)]也是无常生灭的一大主张),所以都是世俗谛。唯灭谛──灰身泯智的涅槃界,才是无为常住的究竟归宿,才是胜义;这应是上座系中「见灭得道」的见解。灭谛,就是择灭无为,这在有部等认为是实有,经部等认为非有,虽有诤论,照《顺正理论》卷四七所说的:「如正法中于涅槃体,虽有谓实谓非实异,而同许彼是常是寂故。」(《顺正理论》卷47,大正29,607a3~4)灭谛是杂染不复现起,常寂而非变动的,实是大家共认的真理。

  

  (A)从消极方面引发之,经过经部的「无为无实」,可以达法法皆空的大乘空宗,以遍一切法的空寂理性为胜义。

  (B)从积极方面考察之,它是否定了杂染所开显的那内在的离言实性,是遍一切一味的妙有真常的空所显性;经过经部折衷有义而达大乘唯识学的思想。

  所以,无论以道为胜义,以灭为胜义,都是很有意义的。

  

  ^7《性空学探源》(p.126〜p.127):

  《婆沙》引述第三家的二谛论,又把世俗扩大,主张四谛都是世俗,因为都是世俗施设的。不但灭谛有「如宫如城」的施设安立,就是道谛,经中也以沙门、婆罗门称之,也用如灯明等形容之。所以四谛都是施设安立的,唯有「法空非我」的理性,才是胜义。论云:「四谛皆是世俗谛摄。……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胜义谛;空非我中,诸世俗事绝施设故。」(《大毗婆沙论》卷77,大正27,399c18~22)这与空宗的思想相顺。「法空非我」,固可作我空与法空两种解释,但总相观之,是一切法空。一切有部说四谛各有四种理性──四谛十六行相,「空、非我」,只是苦谛「苦、空、无常、无我」四行相之二。其实不必如此,有部自宗也认为唯苦行相局在苦谛,无常已可通三谛,空无我是可遍通四谛的。所以空无我,是一切法最高级最普遍的理性,不同其余通此不通彼有局限性的理性。

  

  不但大乘,小乘空宗学者也在事相的「安立四谛」外,又建立一个空性遍通的「平等四谛」;这也就是阿含法住智之通达四谛相,与涅槃智之体证遍一切法空寂性的差别。后代以一切法空为究竟了义的大乘,都与这「法空无我理是胜义谛」的思想有关。

  

  向来传说大众系的一说部,「说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宗镜录》卷46,大正48,688a18);世法是苦、集二谛,出世法是灭、道二谛,世出世法皆是假名无实,就与四谛皆是世俗施设的意义一样。所以这第三家四谛是世俗,法空非我是胜义的二谛论,近于一说部的主张。

  

  ^8《性空学探源》(p.127〜p.128):

  第四家,《婆沙》自宗的主张说:「评曰:应作是说:四谛皆有世俗、胜义。……苦谛中有胜义谛者,谓苦、非常、空、非我理(余三谛例此)。」(《大毗婆沙论》卷77,大正27,399c22~24)这说,四谛的事相是世俗,十六行相的四谛理才是胜义。要通达此理,才能证得圣道。此十六行相(理),是殊「胜」智慧所观的特殊境界──「义」,故曰「胜义谛」。这里要知道,十六行相是共相,是此法与彼法的共通性;这共通性是不离于差别法,因差别的自相法,而显出的遍通的理性。所以这婆沙自宗,与上面第三家意义是很相近的。同以四谛的理性为胜义;所不同者,第三家说的是最高…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九节 二谛与一切法空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