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難解空。
※十喻:如幻、如[陽]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參見《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1c~105c)
七、(p.346)順勝義觀慧 [自性如何有?是觀順勝義。]
(一)自性:自體、自有、自成,本來如此,自己如此,永遠如此。
(二)順于勝義的觀慧:觀察自性如何而有,而趣入勝義(究竟真實)的智慧。
勝義谛是究竟真實的體驗;依世俗事而作徹求究竟自性的觀察,觀察他如何而有。這種觀察,名爲順于勝義的觀慧。(p.347)
1、從「前後延續」中:觀察什麼是最先的,最先的怎麼會生起?(p.348)
2、從「彼此相關」中:觀察彼此的絕對差別性是什麼,怎麼會成爲彼此的獨立體?
3、從「小」觀之:約受假來說,觀集微成著,那不能再小的,到底是什麼?這是怎樣的存在與生起。
4、從「大」觀之:如以爲宇宙的實體是同一的,觀察這同一體是什麼,是怎樣的存在?一體怎能成爲差別?
勝義觀慧──從聞而思而修,專是觀察自性而深入究竟。這才能徹破衆生的根本愚迷,通達世間的實相。(p.348)
八、(p.348)觀空證滅 [苦因于惑業,業惑由分別,分別由戲論,戲論依空滅。]
☆ 戲論 → 分別 → 惑 → 業 → 苦
(一)「苦生由業集,業集複由惑,發業與潤生,緣會感苦果。」(《成佛之道》p.154)
(二)「惑」是無明──我我所見爲主的煩惱,經說『無明,不正思惟』爲因,就是由不如理的虛妄「分別」而起。(p.349)
※《雜阿含經》卷13(334經),大正2,92b21~c1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爲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谛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雲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爲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爲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爲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爲愛,愛所作名爲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因愛,愛因爲業,業因爲眼2。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有緣有縛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表單的底部
(參見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412)
☆無明觸 → 不正思惟 → 無明 → 愛 → 業 → 眼、耳、鼻、舌、身、意。
※《瑜伽師地論》卷92,大正30,825c27~826b14:
若于諸根無護行者,由樂聽聞不正法故,便生無明觸所生起染汙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于當來世諸處生起,所有過患不如實知。不如實知彼過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長彼相應業;造作增長相應業故,于當來世六處生起,如是名爲順次道理。
逆次第者,謂彼六處以業爲因;業,愛爲因;愛複用彼無明爲因;無明複用不如正理作意爲因;不正作意複用無明觸爲其因。又于此中,先所造業是現法受六處之因,現法造業是次生受六處之緣,或是後受六處由藉。愛等、業等,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複次、由二因緣,後有生起:一、後有業,二、後有愛。而但說言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何以故?略有叁愛:一者、欲愛,二者、色愛,叁、無色愛。此中欲愛,是不善者雖有異熟,然若不起惡不善業,終不能與惡趣異熟。若欲界愛,于無明觸所生諸受起希求時,于可愛境發生貪欲,于可憎境發生瞋恚,于可迷境發生愚癡,由此叁種增上力故,行不善業;由此業故,生諸惡趣。非但由彼貪、瞋、癡纏,定墮惡趣,然即此愛于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爲助伴。又由希求可愛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語、意業,由此爲因,得生善趣。此中可愛諸異熟果,但應用業爲引生因,非染性愛。
又若此愛,色、無色系,雖非不善,然是染汙,一切皆非有異熟果。又即由此色、無色愛,名有愛者。彼由聽聞正法因故,于其欲界觀粗鄙相,證得明觸,而生世間如理作意相應諸受,調伏欲界貪、瞋、癡等,造修所成善有漏業。由于此間造彼業故,當得生彼,不由于彼染汙性愛;然即此愛,于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爲助伴,是故但說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
(叁)(p.349)戲論(prapaJca)3:
1、經說『無明,不正思惟』爲因,就是由不如理的虛妄分別而起。爲什麼衆生的心識,總是妄「分別」而不能如實知呢?這是由于戲論。
2、什麼叫戲論?妄分別是不離境相而現起的,妄分別生時,直覺得境是實在的,這似乎是自體如此,與分別心等無關的。這不只是妄分別的錯覺,在凡夫的心境中,那個境相,也確是現爲這樣的。這是錯誤的根本來源,是不合實際的。
3、不能如實理解勝義谛,而産生種種錯誤的認識,乃至引起各式各樣的語言文字,皆是戲論。(將無自性誤執爲自性,這是最根本的戲論)
(四)(p.349)戲論依空滅
1、依「空」滅「戲論」:依于尋求自性不可得的空觀,不斷修習而能夠滅除戲論。戲論滅了,妄分別就失卻對象而不起。
分別心息,就是般若現前,當然不再起惑造業,不再苦體相續而解脫了。
2、《中論》〈觀法品第十八〉第五頌(大正30,23c)
「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3、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330~331:
有情有老病死的現象,是由諸業所感的;諸業是由煩惱所引起的。所以,「業煩惱滅」了,即能截斷生死的源流,「名之爲解脫」。解脫,不但是未來生死的不起。現實的有情,如能離去系縛,能現證寂滅的不生,這也就是解脫。一般說了生死,不是到沒有生死時,才叫了脫;是說一旦體悟空性,不再爲煩惱所系縛,現身即得無累的解脫。解脫是現實所能經驗得的;否則,現生不知,一味的寄托在未來,解脫也就夠渺茫了!
爲什麼煩惱業可滅而得解脫呢?因爲,「業」與「煩惱」,本是「非實」,無自性的。不過因妄執自性,起種種戲論分別而幻成的。如煩惱業有實自性,不從緣起,那就絕對能不滅,也就不能解脫。好在是無實自性的,所以離去造成煩惱業的因緣,即悟「入空」性,一切的「戲論」都「滅」了。戲論息滅,煩惱就不起;畢故不造新,即能得真正的解脫。戲論雖多,主要的有兩種:愛戲論,是財物、色欲的貪戀;見戲論,是思想的固執。通達了無實自性,這一切就都不起了!
梵文及藏文,後一頌的初二句,束爲一句;次二句開爲叁句。是:『業惑盡解脫;業惑從分別,分別從戲論,因空而得滅』。語句雖不同,意思是一樣的。就是:煩惱、業是從虛妄分別起的;虛妄分別,是從無我現我,無法現法的自性戲論而生的;要滅除這些,須悟入空性。悟入了空性,就滅戲論;戲論滅,虛妄分別滅;虛妄分別滅,煩惱滅;煩惱滅業滅;業滅生死滅;生死滅就得解脫了。
九、(p.350)法空觀:緣起性空[諸法因緣生,緣生無性空。空故不生滅,常住寂靜相。]
(一) 緣起:
1、佛開示緣起法,說明了「諸法」──外而器界,內而身心;大至宇宙,小到微塵,都從「因緣生」的。也就是,一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4的。我們如離了這現實經驗的一切,因果法則,那就什麼也無從說起,更不要說論證諸法的真相了。
2、一切從因緣生的,無論是前後關系的因緣生,或同時關系的因緣生,就可知諸法是無自性的。
(有關「緣起」,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60- p.63;《空之探究》p.218- p.233)
(二)自性:自有自成、單一獨存、恒常不變、實在性。(p.350-351)
1、自性,這一名詞,有自有自成的意義。實在的,應該是不依他而自有的,也應該是獨存的。因爲,如依他因緣,就受因緣所決定,支配,不能說自己如此,與他無關了。實有而自有的,獨存的,也應該是常在的。因爲,離去了因緣,就不能從自體而說明變化。假使說:自身有此變化可能性,那自身就不是單一性的自體,而有相對的矛盾性,這應該是因緣所起,而不是自性有了。
2、觀一切法是緣起的存在,所以不能是自有的,獨存的,常在的,也就決非如分別心所現那樣的實在性。
3、自性即非緣起,緣起即無自性。5
(有關「自性」,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64- p.70)
(叁)(p.351)空:
1、無自性而現爲自性有,所以是戲論惑亂。是戲論有,也就可知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佛就稱之爲「空」。
2、「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自性不可得,是無自性,無自性故稱之爲空。6
(有關「空」,參見《中觀今論》p.70-79;《空之探究》p.243-255)
(四)(p.351)緣起、無自性、空、假名、中道
1、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設有──假名有,空是不礙于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緣生的…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